案例背景
在一個班級里,難免有幾個讓人頭痛的學生,他們多次犯錯,但屢教不改,使得老師對他們失去了教育信心,甚至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對于這一部分學生,要給予信任,不要怕他們犯錯,其實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才能,利用他們自身的優(yōu)勢,讓他們的才能盡情發(fā)揮,慢慢地那些經(jīng)常犯的錯也會減少。
案例內(nèi)容
在原先帶的高一六班中,有一個學生陳某,從剛帶上班我就發(fā)現(xiàn)他的行為習慣不好,說話經(jīng)常帶臟字,對班里弱小的同學也經(jīng)常欺負,別人也敢怒而不敢言,還好剛開學也沒什么大問題出現(xiàn),但一月以后,問題出來了,遲到變成了經(jīng)常的事,作業(yè)也不寫了,上課也不聽了,而且還搗亂課堂,他把各任課老師教育的話當耳邊風,聽不進去,我的教育在他身上也不怎么靈驗了。
終于在第一學期下半段,發(fā)生了一件我忍無可忍的事,在上英語課時,因為自己不喜歡聽英語課,進而在課堂上和別人說話,當英語老師批評時,他還說自己沒有說話,自己沒有錯,這可把英語老師氣壞了,以至于英語老師一節(jié)課氣的沒辦法上。下課之后我及時了解了情況,找他談了話,讓他認識了錯誤,也給英語老師認了錯。我這次也只是從自己的角度批評教育他,其實我對他及他的家庭了解很少,雖然這次事件平息了,但我感覺教育效果不好。
我為了使自己的教育有主動權(quán),就在班級同學中了解他的情況,其他同學說他一直都是這樣,和老師作對都成他的習慣了,值的我注意的是他的家庭是一個重組家庭,媽媽是后媽,而爸爸一年四季在外工作基本上不回家,回家了也是把他罵一頓或打一頓,久而久之他不愛自己的爸媽,也不想回家,一般都是每天晚上10點以后回家,我才知道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對他造成的影響,使他自暴自棄,不思進取。
雖然我對他一直關(guān)愛和教育,但還是在第一學期快結(jié)束時發(fā)生了由他主要參與的打群架,造成了另外一個班的學生嚴重受傷,學校給予他處分。這時我才認識到對他的教育不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我再聯(lián)想到他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而且人又熱心,我就把他叫到辦公室,這次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讓他先談對自己,對學習,對班級的認識,雖然有些偏激,但也有一些是在理的。交談之后,我和他訂了一個不犯錯的合同,我的職責是每天給他一些學習上的幫助,而且考慮到班級里正好缺一個生活委員,我就把生活委員的重任交給了他,他也給我立了軍令狀,說是不為自己,也要為班級挽回因自己而丟失的榮譽。而且我把這一情況也給他的父母親進行了說明,讓他們配合,及時對他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和鼓勵。
這次終于讓我看到了教育的成功之處,他真的改變了,衛(wèi)生委員的工作干的是有模有樣,而且為了起帶頭作用,自己每天承包了倒垃圾的工作。而且他自習也變得愛幫助別人了,當別人有困難時就去幫,而且在他上任的第一周,班級就拿到了衛(wèi)生流動紅旗。我為了使他保持這種積極性,及時肯定了他的工作,給予他工作的信心,在接下來的兩周里他也是表現(xiàn)越來越好,不遲到了,上課也能坐住了,也能力所能及地聽課了,其他老師也反映他變了,為了鞏固自習的教育成果,在班級的新年慶祝晚會上,我將主持人的工作交給了他,沒想到的是他做得很出色,那天同學們在他的調(diào)動下過得很開心。我將這一情況給其他的任課老師進行了通報,讓他們及時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他真的改變了,雖然學習成績沒有上去,但上課的積極性上來了,為此,物理老師還專門選他去上我校一位青年教師的賽教課,而且表現(xiàn)很好。在接下來的一學期,他基本上沒有犯什么錯,而且多次被班級評為樂于助人獎得主,其他表現(xiàn)也很好,在高二他新分的一個班里,他還被選為班長,而且聽現(xiàn)在的班主任說,他還做得不錯,看來真是一切皆有可能。
案例反思
為什么我對他批評教育沒有效果,對他進行表揚和鼓勵反而更有效果了,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后進生也需要信任
教師的信任會變成一股無形的力量,促使其不斷取得進步。我信任那個男生能夠勝任衛(wèi)生委員的工作、能夠把晚會做好,能夠給班級贏得榮譽,并且我盡可能讓他體會到我對他的這種信任感。
二、教育不能一味地批評,要表揚和鼓勵
我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對他微小的進步,點滴的成績都給予了表揚。以此來促使他樂觀向上,充分調(diào)動起他內(nèi)在的潛力,進一步追求新的成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一年以來一有機會我總會在各種場合去鼓勵他,哪怕他沒有做好。我想,他的進步來源于我對他的表揚與鼓勵。
三、教育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他有所改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他任課老師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尋找他的優(yōu)點,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他的家庭對他的教育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使他感受到家的溫暖。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