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跑路,去年特別多。
對“野蠻生長”的P2P行業(yè)而言,2014年成為不折不扣的“跑路年”:在剛剛過去的馬年12月份,就有90多家網貸平臺控制人“失聯或跑路”,超過2013年全年“跑路量”。
盡管網貸平臺“跑路”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稍加梳理就會發(fā)現,絕大多數跟平臺的所謂“第三方擔保失效”有直接關系。
大家都知道,政策、道德、技術、風控(管理)是互聯網金融行業(yè)的四大風險。在國家監(jiān)管政策尚未出臺、行業(yè)技術壁壘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從業(yè)者的道德素質和管理水平,由是成為決定平臺發(fā)展的“真正風險”,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匯盈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4年12月13日,中匯在線出現提現困難。作為“匯盈寶”和“PP貓外貿貸”系列理財產品的售賣方,新浪旗下的微財富遭受“池魚之殃”。18天后,微財富啟動特殊風險處置方案,投資人將“中匯盈”項目債權轉讓至微財富,由與其合作的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負責債權追償。此舉意味著,通過新浪微財富購買“中匯盈”項目的投資者,可以全身而退。但對于新浪微財富來說,則需要付出近5000萬的墊資,此數字遠遠超出其在P2P業(yè)務的收益。
網貸平臺到底要不要擔保?
這是一個令從業(yè)者比較“糾結”的問題。從“居間撮合資金的信息平臺”的定義而言,網貸的平臺方不應有擔保職能。這就是陸金所等“先驅者”倡導“去擔保化”,明確“不兜底”政策的理論支撐所在;然而,絕大多數網貸從業(yè)者基于“先驅變成先烈”的擔心,還是選擇“背上”擔保這顆“地雷”。
作為一個資深金融從業(yè)者,我認為健康、良好的金融運行與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緩釋與處置逾期及壞賬。在實際金融運作中,出現逾期或壞賬,“兜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而是有非常多的風控方式可以覆蓋與解決問題。爭論“兜不兜底”,更多的是討論“出事后”如何補救,我認為,應該將工作重心前移到“出事前”的風險管理上。借款人、投資人、網貸平臺方、第三方擔保機構等,在P2P這個行業(yè)鏈條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有足夠的風險管理意識。這也是我們的網貸平臺“投資啦”,將風險教育作為工作重點的原因所在。
首先,我們認為有成熟的投資者才有成熟的行業(yè)和市場。在中國,投資P2P的都是普通老百姓;而在美國,大部分都是專業(yè)投資者,包括華爾街的一些投資人,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知道能拿到15%甚至以上的回報,是因為承擔了很高的風險。但顯然,中國的老百姓對風險和回報,沒有很深刻的理解,更沒有分散風險的專業(yè)技能。
其次,對于P2P平臺來說,則需要更加陽光化、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特別是在貸前、貸中、貸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風險管理必須貫穿始終,甚至在項目完結之后仍然有繼續(xù)關注的意義。因為中海軟銀的主營是私募股權投資,所以,嚴格規(guī)范的盡職調查被“移植”到“投資啦”平臺:從立項開始,就有專業(yè)的風控人員去實地考察、評估 ;項目上線后,公司會組織投資人,去項目方參觀,甚至會安排投資者與借款方面對面交流,讓投資者能看到項目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