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每年的12月中旬,美國大學的申請結果就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通過郵寄和電子郵件的形式發(fā)出來了,通常有四種錄取結果:錄取 (admitted/accepted)、拒絕 (denied/rejected)、候選等待 (waitlisted)、延期決定 (deferred)。
前面兩種很直接明白,開宗明義,開篇的幾句話就把基調定了。后兩種的結果是尚有一線希望,但是不要抱太大期望。
美國大學的offer和我國的大同小異,一個厚厚的信封里,是到該學校上學需要的資料和一封該校校長的歡迎信:“恭喜你加入。”而外表看上去薄薄的一封拒絕信,里面的內容卻是各有千秋、大有看頭。因為從這些拒絕信的態(tài)度、措辭里可以看出該所大學或校長本人的風格,而且會給讀信的考生帶來正面或者負面的不同影響。
拒信的格式通常有點洋八股的感覺,基本是三到四段話,內容包括:“經過慎重討論……我們很抱歉不能錄取你……今年我們有太多很棒的申請人……感謝你的申請……祝你好運。”但拒絕的事實無論用什么甜美的語言來修飾,讀起來都是苦澀的。
英文正式書信的文風也是直入主題式的,不像中文表達得含蓄。從拒信風格來看,一般有三種類型的大學:冷酷派、人性派和溫和派。對于冷酷派來說,反正是痛苦的事實,還不如簡單直接,說得再多也無濟于事;人性派的風格是雖然拒絕學生,但也要拒絕得有格調,要讓被拒絕的人覺得哪怕被拒絕也是值得的;溫和派希望拒絕的結果被平平靜靜地接受,就事論事,無怨無悔。
五花八門的拒信
冷酷派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拒信備受申請學生冷言吐槽,因為信中通常會提到很多大學都有的家族傳統(tǒng)優(yōu)先考慮政策,也就是家里有人上過某大學或者在某大學工作的申請人會被特殊考慮??吹讲ㄊ款D大學的拒信“雖然我們特殊考慮你的申請,但是很抱歉還是不能錄取你”,收信人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我太糟糕了,別人已經特殊照顧了,可是我還夠不上”。這個真的有點傷口上撒鹽的感覺。波士頓大學的辯護是,冤枉啊,這真的是寫者無心,讀者有意,我們只是已經盡可能地給予所有申請人應得的時間和注意,尤其是有家族傳統(tǒng)的學生。
小型文理學院貝茨學院(Bates College)以一句“我們有責任錄取那些有能力在貝茨學院表現(xiàn)不俗的學生”而冒天下之大不韙,言下之意就是沒有被錄取的學生都是沒有學習能力的。
斯坦福大學的拒信雖然整體比較人性化,但是最后一段強調所有的錄取決定都是最后決定,學生的申訴將不會被考慮,而且也不鼓勵學生考慮轉學,讓申請者大有一副和斯坦福大學本科教育今生無緣的決絕感。
人性派
在名校中,哈佛(Harvard University)、耶魯(Yale University)、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通知書算是最人性化的。哈佛大學強調“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上什么大學沒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在未來的四年里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和才能,因為大學名稱最終反映在簡歷上也僅僅是一行字而已。”耶魯大學的招生主任不但把拒絕學生描述成是一個痛苦的決定(painful decision),而且說被拒絕的學生都是異常優(yōu)秀的(superbly talented),頃刻間拉近了和收信人的距離。杜克大學招生委員會主任曾經因為一句話受到大家歡迎,他說,“我相信你選擇的學校會因為你的存在而受益”,安慰的話是廉價的,但是帶來的安撫效果卻是無價的。
溫和派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開篇說他們的決定是經過謹慎考慮的(much careful consideration),雖然他們的決定會讓你失望(come as a disappointment to you),但“我們鼓勵你以同樣的熱情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未來的教育”。很多學校會把本年度的申請人數(shù)和錄取人數(shù)都表達在信里,目的之一當然是為了顯示他們的決定是多么難,很多人被拒絕,不是你一個;另外也是想通過數(shù)字說明他們學校真的是很受歡迎。
笑對拒絕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很多時候家長比學生更加難以接受被拒絕的結果,陷入郁悶的情緒難以自拔。很多家長投稿報紙和論壇,說明自家的孩子有多優(yōu)秀,質問大學的錄取標準是什么,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哪一點不夠好。斯坦福大學的招生主任今年在寄出大部分的通知書后,專門發(fā)文致學生和家長,他說:“我也希望有這么一個公式來解釋誰能夠被錄取,誰會被拒掉。但決定是否錄取一名學生是一門藝術,而并非科學。不過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世界不會因為你被斯坦福拒絕了而否定你的價值和努力?!?/p>
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這樣的人生經歷是殘酷的,但又是必要的。人的一生要經歷無數(shù)次的拒絕和失敗,如何面對是一種必修的能力。諾貝爾獎獲得者Andrew Fire被斯坦福大學拒絕后去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又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了博士學位,后來加入斯坦福醫(yī)學院當教授,并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樣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所有正在申請大學的學生和家長應該懂得,無論你是被錄取還是被拒絕,上大學僅僅是漫漫人生路上一個簡單的里程碑。任何一所常青藤名校的本科學位最后都會化作簡歷中的幾個字而已。
讓我們看看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號稱有著最人性化工作環(huán)境的谷歌是如何挑選雇員的。據(jù)他們的人力資源負責人說,在錄取的五大標準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名校畢業(yè)招牌,事實上,在谷歌,沒有大學學歷的雇員越來越多,在有些部門甚至達到14%的員工沒有受過大學教育,更不用說是名校學歷。對于谷歌來說,最重要的能力是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一種學習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排在第二位的錄取標準才是領導力,這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做過某個協(xié)會主席的領導力履歷,而是在碰到問題時或者一個緊急的任務時能夠挺身而出帶領團隊走出困境的能力,同樣重要的還有懂得如何放權。很多全球 500強的企業(yè)看重的是你如何應用你的知識,而不在乎你的知識是怎么學來的,更不在乎你的知識是從哪兒學來的。
那么我們面對拒絕,應該如何重整旗鼓、整裝上路呢?
首先,深呼吸,仰頭笑一笑。美國曾經有一位學生被哈佛拒絕了,在拒信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語法錯誤,他決定給哈佛寫封拒信,后來干脆給所有拒絕他的學校寫拒信。他套用大學拒信的格式和語氣,告訴他們自己今年收到不少拒信,經過慎重考慮,我不打算接受你們的拒信,因為你們的拒信還不夠特別。后來,《紐約日報》還刊登了這篇有意思的文章。當然,這封信并沒有改變這個學生被拒的命運,但是他用幽默無害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拒絕讓一封拒信左右自己的未來。
然后,畫張圖,做個夢——畫一張未來五到十年的藍圖,想象一下你在哪個城市生活,和一群什么樣的同事朋友做著一件什么樣的事。就像馬云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笔前。绻麤]有夢想,就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你想去的學校這條路暫時不通,但是對于你想要的生活,這條路是唯一的嗎?是必經的嗎?
最后,記住你今天沮喪和郁悶的感覺,記住被拒絕的情緒。當你未來哪一天想對別人或者對一件事說No的時候,想想今天的感受,想想高格調的人性派學校是如何做的。如果你能夠從被拒絕中學到拒絕的藝術和被拒絕的心態(tài),那么你將是一個更好的自己,很多你不知道的門會為你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