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聲樂演唱與朗誦藝術的共鳴方式,探究了兩者之間的異同。其中聲樂演唱中的共鳴方式包括胸腔共鳴、口咽腔共鳴、鼻腔、頭腔共鳴以及混合共鳴等,共鳴主次隨音區(qū)變化而產(chǎn)生變化,共鳴產(chǎn)生以“打開喉嚨”為前提。而朗誦的共鳴方式包括鼻腔共鳴、口腔共鳴以及胸腔共鳴。在這其中,口腔共鳴是作為主要共鳴方式存在的,其共鳴調(diào)整除了和音區(qū)有關還和咬字有關。通過比較,得出了朗誦與聲樂演唱在共鳴中的區(qū)別。
[關鍵詞]聲樂演唱;朗誦藝術;共鳴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5)08-0096-03
一、引論
眾所周知,在目前的聲樂演唱教學中,朗誦往往會作為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訓練方式,大部分聲樂教師認為,在聲樂訓練中加入朗誦訓練,會對學生在氣息、咬字、把握作品情感、提升共鳴效果、統(tǒng)一樂感語感、尋找正確的音高位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積極效果。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大部分雖有其依據(jù)所在,但是,在目前的聲樂教學中似乎過于強調(diào)朗誦的作用,將朗誦作為聲樂訓練中的“萬金油”,那么朗誦真的是在聲樂教學的各方面中都能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嗎?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朗誦訓練對提高聲樂演唱能力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非在各方面都是趨同的,筆者認為,至少在共鳴方式上兩者不完全一樣。在實踐中,筆者試圖在朗誦中加入聲樂演唱的共鳴方式,往往會被朗誦界同仁冠為“美聲腔”而否定,但是在正常的聲樂訓練中,我們所提倡的朗誦訓練與被冠為“美聲腔”的朗誦方式基本一致。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所提倡的聲樂訓練中的朗誦訓練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朗誦,而是一種從屬于聲樂教學的“朗誦訓練”!或者說聲樂教學中的“朗誦訓練”,是不是我們所謂的朗誦藝術還是有待商榷的。
在聲樂訓練中,我們的演唱音域往往至少要求達到兩個八度,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就必須采取多種共鳴方式,包括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咽腔共鳴等方式。而朗誦作為一種在大部分情況下通過普通話為表演媒介的藝術,它本身就受到了普通話調(diào)值的限制,在甄立夫先生所撰寫的《科學練聲》一書中就提及了播音員在播音中雖然也會使用共鳴,但是往往音域跨度不會超過五度。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播音的共鳴方式是以口腔共鳴和咽腔共鳴為主的。那么,播音與朗誦同樣都是受制于普通話調(diào)值限制的語言藝術,在這一點上必然也會有其相同之處!
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來做出,聲樂演唱與朗誦藝術共鳴的異同對比,這無論是對聲樂學習者、還是朗誦學習者,都是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
二、聲樂演唱中的共鳴
(一)聲樂演唱中共鳴的原理和意義
應該說在初學者剛剛接觸歌唱的時候,依靠的還僅僅是聲帶發(fā)出的聲音,大部分情況下是很微弱的,只有利用共鳴的原理,讓聲音在人體的共鳴腔內(nèi)獲得共振之后,音量才會擴大,音質(zhì)也才會美化,這樣才能獲得一種美好的音質(zhì),以及一個恰如其分,收放自如的音量。共鳴則是對于音質(zhì)的美化的關鍵之處,沒有共鳴的聲音幾乎毫無質(zhì)感可言。由此,可見共鳴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跋嗤蛘呓频囊粋€穩(wěn)定的”,“發(fā)聲體存在于物體中”,“這個空間內(nèi)有足夠的空氣”,是形成共鳴必須要具備的前提,這三個條件是必須具備的。[1]從聲學上來講,確實如此。
(二)聲樂演唱共鳴的特點
不得不說的是,與其他的共鳴腔體比較,人體擁有一個相對具有優(yōu)越性的共鳴腔體,其中有體積固定的共鳴腔,同樣也有體積可以調(diào)控的共鳴腔,所以人體在聲樂演唱時的發(fā)聲效果易于調(diào)整,在這一方面的優(yōu)勢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工制造的樂器。
(三)聲樂演唱中腔體的共鳴狀態(tài)
1胸腔共鳴狀態(tài)
在聲樂演唱中,胸腔是適合于低音的主要腔體,并且,胸腔共鳴在整個共鳴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男、女中、低音的聲部來說,想要獲得更好的聲音,有良好的胸腔共鳴非常重要,這是中低音聲部的根本所在。唱高音的時候也不能離開胸腔的支持,不然,音色就不統(tǒng)一了;但是對于男、女高音聲部來說,在高聲區(qū)則應加以區(qū)別,盡量脫離胸腔共鳴,否則,在演唱高音的時候就會很不自如。[2]
2口咽腔共鳴狀態(tài)
口咽腔的共鳴是以所謂的“打開喉嚨”為前提的?!按蜷_喉嚨”這個術語,是由英文中“openthroat”中直譯過來的,很多人認為所謂的“打開喉嚨”是整個喉嚨(包括喉腔與咽腔)都要打開,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聲音很容易變得毫無光澤?!按蜷_喉嚨的正確方法應該是打開喉腔,不包括嗓子那一部分。”[3]在此前提下,咽腔部位是聲音發(fā)出之后的第一個共鳴空間,所以這個共鳴空間的狀態(tài)直接關系我們聲音的質(zhì)量。盡管如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高聲說話的情況下,基本上也并不需要將咽腔共鳴完全打開。
那么口腔的共鳴又是一個怎樣的狀態(tài)呢?“在歌唱運動中,由于歌唱發(fā)聲已經(jīng)改變了原有的喉嚨空間,也由于歌唱的需要,口腔也需要改變原有的自然說話的狀態(tài),來適應歌唱的吐字共鳴的需要?!盵4]但是口腔的共鳴是否是越大越好呢?這是否定的,在聲樂演唱中,口腔的打開是適度的,擁有空間固然對共鳴產(chǎn)生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在聲樂演唱中,口腔最重要的職能并非是共鳴,而是咬字??谇坏拇蜷_程度同時也需要由歌曲的演唱風格來決定,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要求。
口腔共鳴作為一種最為基本的共鳴形態(tài),它對于聲音的影響力毋庸置疑的??谇还缠Q,可以說是絕大多數(shù)共鳴方式的基礎、
3鼻腔與頭腔的共鳴狀態(tài)
“鼻腔共鳴是在口咽腔共鳴的基礎上,擴大并豐富歌唱共鳴必不可少的共鳴區(qū)域,也是建立頭腔共鳴必不可少的橋梁?!盵5]在筆者看來,所謂的鼻腔共鳴和鼻音是不一樣的,它所依靠的部位主要是鼻孔上前方的蝶竇,并由此產(chǎn)生聲音中的高位置現(xiàn)象,如果沒有這個空間,聲音就會失去應該有的色彩。因為鼻腔本身是一個不可調(diào)節(jié)的共鳴腔,所以有的時候會被算入頭腔共鳴的范疇。[6]
鼻腔與頭腔都是使聲音具備高位置的關鍵所在。只有以鼻腔共鳴為基礎打開竇口,才有可能獲得擁有頭腔共鳴的音色。[7]擁有了頭腔共鳴的聲音才具有我們通常說的“金屬的質(zhì)感”,可以說頭腔共鳴是能夠使聲音飛翔的翅膀。所以,我們在演唱較高的聲區(qū)時,應該主要依靠頭腔共鳴。
4混合共鳴及整體共鳴
共鳴腔的混合運用,是歌唱藝術共鳴的鮮明特色,在歌唱中,各共鳴腔會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平衡,需要不斷靈活調(diào)節(jié)共鳴腔之間的比例關系,用來突出特定音高主要共鳴腔的主導作用,但又絕非只有一種共鳴在使用。
整體共鳴則是指“口腔共鳴是最基礎的共鳴,無論什么樣的共鳴在沒有口腔共鳴的前提下都只是空中樓閣!”。而聲音則也是口腔共鳴產(chǎn)生的先決條件,所有的共鳴都應該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四)聲樂演唱中共鳴的總體情況
綜上所述,在聲樂演唱中,共鳴是必不可少的。所有共鳴是以“打開喉嚨”為前提的,并且很難獨立存在。但是在特定音高中有主次之分,對整體共鳴以及混合共鳴的要求較高。在我們的演唱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的是要“巧用共鳴”,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肌體的力量去逼迫共鳴。
三、朗誦藝術中的共鳴
(一)何為朗誦
一直以來,我們一直缺少一種明確的定義,什么樣的一種表演形式叫做朗誦。朗讀、朗誦和誦讀是否可以混為一談?“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誦”是用高低抑揚的腔調(diào)念,“讀”是依著文字去念,“朗”是指聲音清晰響亮”[8]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認為,“朗讀”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在不脫稿的情況下將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口語表達方式;“朗誦”是以清晰、抑揚頓挫的聲音,聲情并茂地把文章背出來,生動傳神地傳達文章的思想以及內(nèi)容;“誦讀”則同樣需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但其與朗誦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持稿和缺乏體態(tài)語言。[9]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三者之間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是否脫稿”,而在于共鳴使用上基本是一致的。我們可以這么認為“誦讀與朗誦的不同點在脫稿背誦?!盵10],而“朗讀與朗誦的本質(zhì)不同在于表達時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不同”[11]
(二)朗誦共鳴的特點
朗誦時主要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作為基礎,同時也略微帶上一點鼻腔共鳴,這樣的聲音才顯得深沉且有力,厚重并且清晰。[12]在朗誦中,共鳴方式除了因為音區(qū)的高低作出調(diào)整外,還因為輔音的變動作出少許調(diào)整,朗誦中一般認為“直接引起朗誦共鳴的是聲帶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13]。
(三)朗誦表演中腔體的共鳴狀態(tài)
1鼻腔共鳴
鼻腔共鳴在朗誦中屬于高音共鳴區(qū),但因為在正常的語言藝術中,我們用聲的音域一般不會超過八度,所以鼻腔共鳴在朗誦使用中并不多,但是在以鼻輔音“n”、“m”、“ng”來發(fā)聲時,也同樣會出現(xiàn)少許鼻腔共鳴。少量的鼻腔共鳴可以增加聲音的明亮程度,但過多的鼻腔共鳴則會形成“齉音”,這是朗誦發(fā)聲的大忌。
2口腔共鳴
在朗誦中“口腔共鳴”是主要的共鳴方式,有聲語言表達以口腔共鳴為主。所以在朗誦中必須要盡量放松下巴,擴大口腔的容積。并且口腔共鳴可以與開口大的元音緊密配合,相得益彰,如“a”、“ai”等。
3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是朗誦的低音共鳴區(qū),發(fā)出的聲音較為寬廣,給人以莊嚴、深沉、真實、可信感,是朗誦中不可缺少的基礎。腔體共鳴,是以“喉”、“咽”、“口”、“鼻”各腔體的技術成熟為前提。另外,“胸腔共鳴不參與語音的制作。”[14]
(4)朗誦藝術中共鳴的總體情況
因為音域的關系,朗誦這一藝術形式主要依賴的共鳴方式是口腔共鳴,其他共鳴方式只能作為一個口腔共鳴的補充存在。朗誦中較少有提及混合共鳴的說法,而且其共鳴使用也并非需要“打開喉嚨”,或者說不需要那么積極地“打開喉嚨”。
四、聲樂演唱共鳴與朗誦共鳴的異同
(一)相同點
1胸腔共鳴的作用相同,無論在朗誦還是在聲樂演唱中,胸腔共鳴均是對于中低聲區(qū)使用的共鳴;
2同樣擁有口腔共鳴,盡管二者的比重不一樣,作用有區(qū)別;
3同樣擁有鼻腔共鳴,二者均在對于解決高聲區(qū)有一定的作用。
(二)不同點
1在朗誦中“口腔共鳴”是作為主要共鳴腔體存在的,而在聲樂演唱中,并沒有特定的主要共鳴腔體。
2在聲樂演唱中的共鳴是以“打開喉嚨”為前提的,如果沒有“打開喉嚨”聲音只會悶在里面。在聲樂演唱中“打開喉嚨”的狀態(tài)可以依靠“打哈欠”的狀態(tài)來實現(xiàn),應該說打開的幅度是較大的;而在朗誦中,目前還沒有任何文獻說明朗誦擁有聲樂這種“打開喉嚨”的發(fā)聲前提,就筆者自身經(jīng)歷來講,至少在朗誦中不需要依靠像“打開喉嚨”這種手段來獲得共鳴,或者說,不需要如此夸張的打開。
3混合共鳴及整體共鳴的使用,在朗誦中,口腔共鳴作為主要的共鳴方式在“表演式朗誦”中經(jīng)常獨立出現(xiàn);而在聲樂演唱的范疇中,共鳴雖然有主次之分,但是一般不會獨立出現(xiàn)。
4在鼻腔共鳴這一方面,前文已經(jīng)提及,聲樂演唱認為鼻腔共鳴與頭腔共鳴是不分家的,在演唱中可以占到主導位置;而在朗誦藝術中,鼻腔共鳴的要求并不高,甚至會對其加以限制,以防止“齉音”的出現(xiàn)。
五、結(jié)語
無論是聲樂,或是朗誦,均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表演藝術,甚至二者有許多相同之處。朗誦與聲樂本身就是有著血脈聯(lián)系的,二者雖然互相獨立,卻也互相依存。但是與聲樂相比,對于朗誦的研究似乎還并沒有完全成熟,可以提供參考的文獻相對聲樂而言顯得乏善可陳。筆者認為,朗誦作為一門獨立的表達藝術,同樣也應該得到一定的重視。
希望通過本文對于聲樂演唱共鳴與朗誦藝術共鳴之間的異同的探究,將聲樂訓練及朗誦表演藝術更加系統(tǒng)化,為廣大聲樂從業(yè)者、朗誦從業(yè)者提供一些依據(jù)及看法。由于筆者本身水平有限,不足之處,請讀者多多指正。
[參 考 文 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音樂出版社,2004:68
[2][3]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音樂出版社,2004;70
[4]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9
[5]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5
[6]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1
[7]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音樂出版社,2004:74
[8]李秀然誦讀藝術技巧與訓練[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
[9][10]李秀然誦讀藝術技巧與訓練[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3
[11]甄立夫科學練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211
[12]李秀然誦讀藝術技巧與訓練[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44
[13]李秀然誦讀藝術技巧與訓練[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43
[14]李秀然誦讀藝術技巧與訓練[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44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