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題材漫瀚劇《鳳祥樓》中主題音調,充分結合了蒙古族音樂的長短調、漢族山曲漫瀚調以及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巧妙地運用了男高音的演唱、小號的獨奏及樂隊的演奏等多種配器手法,展示了該劇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地方民俗文化等方面,從音樂曲調上準確地把握著劇情發(fā)展的必要性,與觀眾的審美達成一致,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關鍵詞]
漫瀚劇;抗日題材;《鳳祥樓》;主調音調
中圖分類號:J61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5)08-0004-02
一
漫瀚劇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廳、包頭市政府與包頭市地方戲實驗劇團聯(lián)合打造而成的新的藝術形式。它以二人臺及漫翰調兩種民間藝術形式為基礎,融合內蒙古西部多種民間音樂,并吸收戲劇、舞蹈、話劇等多種舞臺表演藝術而形成,受到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百姓的廣泛喜愛。
二
2015年,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包頭市歌舞劇院共同縝密策劃、精心籌備,創(chuàng)作了抗戰(zhàn)題材大型漫瀚劇《鳳祥樓》。該劇已參加第十二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jié)”,并沖刺“中國戲劇節(jié)”。該劇特邀國家級導演韓劍英執(zhí)導;由榮獲梅花獎、文華獎雙獎的著名漫瀚劇表演藝術家張鳳蓮,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丁振剛,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晉劇團團長、著名二人臺表演藝術家張虎擔任主演,同時還啟用了王海霞、張海燕、李華、李軍建、付濤等知名青年藝術家。演出共有90多名演職人員參與,其中舞臺演員30余人、樂隊演奏員40余人、合唱隊員20余人。
該劇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在土右旗的一個真實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蒙古族抗日英雄韓五。1938年,韓五受共產(chǎn)黨八路軍指派,帶領隊伍主動接受日本人的收編,出任“西北防共自治軍”第二師師長。在此期間,韓五為八路軍大青山游擊隊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軍事情報,沉重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在抗日戰(zhàn)爭進入到最困難的時候,韓五利用自己身份的便利,冒著自己隨時被暴露的危險,源源不斷地給大青山游擊隊輸送糧食、棉衣、馬匹及武器彈藥。為了便于和黨組織聯(lián)絡,韓五自己出資在土右旗建了一座“鳳祥樓”飯莊,飯莊的掌柜和跑堂的都是大青山游擊隊派來的地下黨。1942年,由于叛徒出賣,韓五慘遭日本人的殺害,犧牲時年僅32歲。內蒙古黨史中記錄了韓五的英雄事跡并給與了高度評價。
三
劇中鮮活、生動的形象和情節(jié)層出不窮,展示了中華兒女在面臨外侮時的民族氣節(jié)。如果說,故事的深刻、人物的生動成為《鳳祥樓》的內核,那么漫瀚劇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是該劇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該劇結合了蒙古族音樂的長短調、漢族山曲漫瀚調以及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為素材,以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唱腔震撼呈現(xiàn),使《鳳祥樓》在具有藝術高度的同時,也深深地“接了地氣”。
“土默川,咱的家。面臨黃河背靠山呦。土默川是咱的家,海海漫漫米糧川呦……”這是劇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音調。主題音調運用了男高音的演唱、小號的獨奏及樂隊的演奏等多種配器手法穿插于該劇中。作為貫穿整部樂劇的音樂,它的精華之處在于塑造了該劇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地方情景、民俗文化等方面,從音樂曲調上準確地把握著劇情發(fā)展的必要性,與觀眾的審美達成一致,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四
該劇中的中段部分,主題音調運用小號加塞獨奏的配器手法刻畫了本土抗日英雄韓五的音樂形象,如譜例:
譜例中音樂為該劇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音調,共8小節(jié),F(xiàn)徵調式,具有典型的內蒙古西部風格特征。旋律中五度跳進后下行二度級進、三度跳進上下行后二度級進、四五度跳進、上下行二度級進后五度跳進、七度跳進的旋律特征,都折射出地方音樂元素的影子。尤其在譜例第5小節(jié)至第8小節(jié)中,直接引用了漢族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的曲調,此時的音樂要求小號演奏者加塞獨奏,獨奏的配器手法力求表達抗日英雄韓五孤軍奮戰(zhàn)、不被親人理解的內心狀態(tài);加塞演奏的配器手法充分刻畫出此時此景中抗日英雄韓五壓抑、有苦難言的復雜的心理活動。8小節(jié)的音樂雖然短小簡潔,但足以使音樂交融于劇情。
漫瀚劇《鳳祥樓》中的音樂巧妙運用了內蒙古西部地方音樂元素,首次成功地將本土抗日英雄韓五的藝術形象搬上舞臺,同時塑造了母親韓五娘、戀人筱玉香等人物形象,成功運用了小人物來展現(xiàn)民族的大情懷。
五
《鳳祥樓》的出現(xiàn),為新時代漫瀚劇的發(fā)展吹來一股清新的風,愿它將本土漫瀚劇的創(chuàng)作熱情再度點燃,在新時代背景下燃燒一團更喜人的熊熊烈火,以深切的情懷和出色的創(chuàng)造力形成巨大生產(chǎn)力,推動出更加至真淳樸的漫瀚“神話”。
漫翰劇的成長與民間文化是相輔相成,傳統(tǒng)音樂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而是植根于它所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及民俗生活語境當中,在與其他元素之間的互動當中得以傳承。社會文化語境和整個民俗生活情景等“背景變遷”,往往導致其民族音樂“自身的變化”。
漫瀚劇的研究,要避開單一視角的描寫,要把傳統(tǒng)音樂還歸到當前正在深刻地發(fā)生變化著的背景土壤當中來,把傳統(tǒng)音樂的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命運相關聯(lián)進行整體研究,把理論研究與當前的保護傳承應用研究相結合起來,為民族文化事業(yè)做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包頭市文化局戲劇創(chuàng)作評論室.漫瀚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包頭文化局發(fā)行,1987.
[2]李建軍.漫瀚劇音樂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3]連波.戲曲作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4]朱維英.戲曲作曲技法(上、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5]二人臺藝術通典編委會.中國二人臺藝術通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