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教師總結”的基本模式,引發(fā)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互動,達到“教”與“學”的統(tǒng)一。通過“1+N”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中具體實施?!耙詥栴}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問題導向;主體互動;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3-0153-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以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實現,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就民辦高校而言,如何從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出發(fā),在學習和借鑒公辦院校思政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適合民辦高校特色的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路子,充分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的作用,意義和難度同樣重大。本文在多年“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一線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實踐、總結,“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提升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便是筆者對此的探索與總結。
一、“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的內涵及實質
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抬頭率”不高,教師上課大多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是其最主要原因?!皢栴}導向”即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教師總結,通過學生的直接參與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體來講,就是教師在教授某一個理論之前,在符合本課程大綱要求的基礎上,根據理論的內容,尋找出學生的興趣點或者疑惑點,將學生的興趣點或疑惑點與理論本身有效地結合,據此設置具體問題,并在問題的討論中抓住學生思維的特點,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探析、挖掘出理論,并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以“概論”課第五章第三節(ji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大綱、課程內容的要求,仔細研究學生在此問題上可能存在的思維盲區(qū)或者關注點,設置相關問題。如可先設置“你認為什么樣的生活標準是小康?”“你的家庭達到小康水準了沒有?”“我們整個國家的人民,城市和農村中,達到小康了沒有?”“現在的小康與你心目中的小康,差在哪里?”等激發(fā)學生的討論,讓學生在自己的觀點闡述中,認識到我們國家現在的小康水平為“總體小康”,這個小康還存在著些許不足。進而提出下一階段問題“未來的小康是個什么水平?”“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怎樣的?”引導學生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引導將學生“心目中的小康”加以總結升華,推導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謀劃的全面小康的藍圖”,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思政課教學活動本質上是一場教學活動,講究的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但長期以來,我們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滿堂灌”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忽略了教師的講授只是為學生的接受創(chuàng)造了外部條件,要達到“教與學”的統(tǒng)一,完成“教學”過程,還要看學生是否真正接受。
在“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用的發(fā)揮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特征等,幫助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和情境,組織教學過程,解決問題等。其主導性的發(fā)揮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fā)展;而學生能動性的發(fā)揮也依賴于教師的引導,并可以促進教師主體性的更好發(fā)揮發(fā)展。以問題導向激發(fā)教師與學生間的主體互動,引發(fā)教學過程中的“頭腦風暴”,通過學思結合,因材施教,輔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通過師生間、生生間思想碰撞的火花,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fā)揮并調動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相互作用,提升民辦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
二、“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的實施路徑
“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強調“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當作教學過程當中一個平等的主體來看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來組織教學。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的參與,把思考與傾訴相結合,把講授與傾聽相結合,講求的是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互動。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總結、再實踐,逐步探討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式來實踐“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的教學模式,我們將其歸納為“1+N”教學方式。
(一)“1”:傳統(tǒng)的問題引導方式
教師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選擇學生普遍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激發(fā)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教師加以引導并最終形成總結。其基本流程為:教師提問題——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教師總結。通過學生的直接參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概論”課為例,講述我國的分配制度改革內容時,可先明確告訴學生:我們國家現在存在貧富差距,且差距過大。這種直面問題的態(tài)度會讓學生一下子在心理上與教師拉近了許多,然后放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你認為我國的貧富懸殊是否達到兩極分化程度?你如何看待我們現在的收入差距?你怎么看待現在的富裕群體?在引導學生的暢所欲言中,可能會存在學生的偏激言論,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把控與注意。在這番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后,相信學生內心對此問題的認識、誤解、盲區(qū)都已經呈現,最后由教師引導做出最終總結:我們國家的貧富差距過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富裕人群財產的取得有通過誠信合法經營取得,有通過黑色、灰色交易取得,對于前者我們要積極承認,并向之學習;對于后者我們要堅決予以取締打擊。通過討論與教師最后的總結,相信學生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了正確的評判標準和認識。
(二)“N”:其他多種方式
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不同,在“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教學模式中的案例教學側重于學生的參與。其基本流程為:教師提前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案例——學生課下做該案例的材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學生到課堂上進行案例整理工作的匯報——教師引導推出理論。以“概論”課為例,筆者在講授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內容時,選取了時下關注度比較高的“聶樹斌案”。經過課下的整理收集,在課堂的討論中,很多學生不僅闡述了自己對此案的看法,并且還對我國目前法制建設中存在的漏洞和公民法制意識的培養(yǎng)等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其中不乏消極和偏激的言論。在最后的點評引導中,既要肯定學生課下的努力,課堂上精彩的發(fā)言,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的法制建設進程是一個逐步建立、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通過此番的工作,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習。
自由辯論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幾個辯題,讓學生分成正反雙方,課下進行準備,課堂上辯論,然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其基本流程為:教師確定辯題,學生抽簽決定正反方——學生課下收集整理材料,課堂辯論——學生大眾點評——教師點評總結。以“概論”課為例,在講授民生問題的就業(yè)內容時,筆者選取了兩個辯題:就業(yè)or考研;北上廣or二三線?!熬蜆I(yè)”問題是大學生最為關心、與其自身關系最為密切的話題,因此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經過課下的材料整理收集,學生們在課堂上呈現了精彩的辯論,而學生大眾的點評更是把學生們的焦慮和疑惑悉數歸納,并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在最后的點評中,學生們的精彩表現與付出不能忽視,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經歷、身邊人的經驗與學生分享,在分享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找到共鳴,也加深學生對待此問題的認識。
主題演講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個能引起學生關注的主題,讓學生做準備演講。其基本流程為:教師確定主題,學生自由分組——學生課下收集整理材料,課堂進行20分鐘左右的演講(組織形式不限)——教師點評總結。以“概論”課為例,在講授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內容時,筆者播放了一段10分鐘左右的視頻《藏羚羊之殤》,視頻播放過程中已有學生泣不成聲,由此可見此問題已引起學生興趣和注意,緊接著確定主題:你能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什么?學生課后分組后,結合自身實際查閱了大量信息,并做了熱情洋溢的演講,獲得了其他學生的頻頻掌聲。學生課后交流,雖然對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直很認同,但在這次的材料收集與大家的演講中,使他們真正的從內心受到觸動,一定要以實際行動自覺踐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強化了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同。
通過上述具體教學方式的實施,師生間能夠形成有效地互動,通過思維的碰撞形成思想的火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當前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尷尬,走出思政教育教學的困境,切實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達到思政課教育的目的。
三、“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對教師的要求
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于教師”?!耙詥栴}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提升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契合思政課的教育目的,符合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扎根于思政課的教育實踐,是提升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新路子,好路子。然而真正地貫徹實施還需要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的努力與自身突破。
(一) 必須更新教學理念
必須理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協(xié)調者,其主要作用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說到底就是從教師備課階段開始,就是備學生,不是備教材。而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將內心的困惑、疑慮,以及自己關心的事件一一揭開,將課本上的理論在自我的學習活動中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但現在不少民辦高校當中的思政教師要么由別的公辦學校退休返聘回來的老教授,他們在授課當中習慣于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理念;要么一些剛畢業(yè)的年輕教師,缺乏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對學生思想中出現的問題亦不能及時捕捉并有效巧妙的引進課堂加以解決,也貫守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因此,要想切實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必要條件,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將學生或教師對立起來的理念,改變以前單純地教師說教、學生受教的理念,認識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將學生與教師放在一個和諧的活動共同體中加以認識。
(二) 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
實效性是高校思政課教育的生命線,而要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關鍵還是在老師。因此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必須要扎實、過硬。
其一,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思政課具備較強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學生知識積累相對低,學習自主性相對差,但思維活躍,他們往往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去看待思政課所傳達的理論。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牽引答案時,一定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品質,堅定自己自身正確的信念,避免在理論面前猶豫彷徨,言行一致,做好學生觀察社會、人生的“風向標”。
其二,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思政課的課程內容往往要融入黨的最新理論或者社會發(fā)展的最新趨勢。比如以“概論”課為例,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概論”課的第七章“改革開放”的章節(jié)中,增換“全面深化改革”的說法就是一例。因此思政教師除了對于教材內容、理論本身有系統(tǒng)、扎實的儲備之外,要能夠隨著理論的深化和形式的變化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把握理論發(fā)展的新趨勢,同時,民辦高校的學生中,其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就要求思政教師能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特征,了解學生的心理,用學生能夠接受、樂于接受的形式將其興趣點與課堂內容有效結合,達到師生之間的溝通和對話。
(三) 必須提高教學能力
其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我們探討的“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提升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者、主導者,必須根據課堂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青島工學院的“概論”課為例,我們探討并實踐了案例教學、專題教學、研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F已在全校范圍內普及開來,并在青島其他高校當中進行普及,取得較好的反饋效果??梢哉f,這些教學方法在“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的視域框架內,既給了教師發(fā)揮的空間,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熱情。當然,教師面對的是各個不同的學生個體,他們有著專業(yè)差別,性別差別等等,因此教師既不能一成不變地復制自己的經驗,更不適合直接照搬別人,必須靠教師因學生、因時代、因教材的不同而創(chuàng)新更多的教學方法,由此才能適應不同學生的主體需要。
其二,較高的語言組織能力。有人說,教學是一門藝術。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外衣”。任何思想的表達都必須通過一定的語言藝術體現出來。如何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共鳴,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讓其有說服力、有信服力地去掌握思政課的理論,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我們“以問題導向激發(fā)主體互動”的教學模式下,在引導學生“剝洋蔥”般的一層層剝離到最后的理論的過程中,教師除了一定要把握好課堂的氛圍,把握好情感溝通的分寸外,還要注意通過語言的抑揚頓挫,音量的高低變化,保持住學生的聽課情緒。以青島工學院“概論”課的思政教師為例,他們在授課當中,或采用有趣的笑話或詼諧的寓言等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講初期的家庭聯(lián)產,通過“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地方政府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的民謠來說明“政策田”到“責任田”轉變的必要性;或采用典型案例、故事等激發(fā)學生的共鳴,比如講生態(tài)文明建設時,讓學生從現實出發(fā),思考并列舉社會中的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惡化事件,引發(fā)學生共鳴,在教師的引導中得到結論即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要求。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讓學生感受一場聽覺盛宴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加深對理論的認知。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艾四林.健全體制提升水平打造優(yōu)秀教學團隊——清華大學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舉措[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6):9-10.
[3]祖嘉合.試析“雙主體說”的理論困境及化解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
[4]白琳.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幾個問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