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目前中職會計專業(yè)教師時常面對的低效率課堂困擾出發(fā),引出課堂各細節(jié)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問”,并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對“人物”“空間”和“時間”三個維度進行分析,總結出“三維問法”對會計專業(yè)教學效果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三維問法;人物維度;時間維度;空間維度
作為一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y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常會遭遇“沉默課堂”“睡覺課堂”“手機課堂”“無人聽課堂”等困擾。其實,在中職學校中優(yōu)秀的教師并不少,具有非常專業(yè)的理論水平,擁有相當強的管理能力,也懂得很多先進的教學方式,但為什么這樣的好教師在現(xiàn)實教學中面對學生時還是會碰一鼻子灰呢?本人認為那是因為我們還缺少對課堂細節(jié)的恰當把握。其中,至關重要也是非常容易上手的一個細節(jié)就是“提問”。那么,到底該如何改善“提問”呢?我們只需適當?shù)馗淖兲釂栔小叭宋铩薄皶r間”“空間”這三個維度的細微之處,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如果每次備課時,都能從這三個維度來設計問題,那么即使一堂課只采用平鋪直敘式講授,也能事半功倍。這三個維度本人將它歸納為“誰來問”“什么時候問”“在哪里問”的“三維問法”。
一、“提問”的人物維度,即“誰來問”
目前提高課堂效率已經(jīng)成為教學改革的主流,而這場洪流的出現(xiàn)也促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一反常態(tài)地讓學生自己來提問也是一種順勢行為?!皫煾殿I進門,修行在個人?!敝灰菚柕膶W生,不管其資質(zhì)再怎么不濟,其知識掌握起來也不會太難。職校學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他們在前面九年的基礎學習過程中屢受挫折,對學習倍感無奈、喪失自信,使得他們對于主動提問的需求早就消失殆盡。
本人覺得以下幾種方法還是值得一試的。
1.鼓勵學生進行“生生交流”
這是打破學生害怕主動提問心理障礙的第一步,剛開始,學生由于擔心自己的問題太過簡單而羞于向老師求教,這時不妨騰出一段時間讓同學之間相互詢問。一方面,在加深同學間的感情時,還能鍛煉其膽量,當其享受了提問帶來的滿足感后,會大大降低詢問老師的心理障礙。另一方面,若無法從同學那里得到滿意的答案,自然就會帶著熟悉的問題嘗試著向老師求助。
2.鼓勵學生“找茬”
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積極找老師的“茬”,尋找與書本不一樣的地方;也鼓勵學生找同學的“茬”,找出同學出錯的地方。但有一個要求,發(fā)現(xiàn)“茬”時,必須要以問的方式提出。如“老師,為什么書上寫的‘在途物資’的明細賬是企業(yè)名字,而您講的是材料名稱呢?”“為什么書上科目后面的金額是小數(shù)點后兩位,而××同學寫的是小數(shù)點后四位呢?”等等。由于中職生自身的自卑心理作祟,往往會因為發(fā)現(xiàn)他人錯誤時產(chǎn)生一定的安慰,對于“找茬”是樂于接受的,甚至會由于發(fā)現(xiàn)他人的“不是”而暗暗自喜。同時,“找茬”者自己由于要不斷地找茬,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時刻關注教師與同學,進而融入課堂。
3.練習講評課中的“師生大挪移”
上練習講評課時,不妨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課前或課堂的前幾分鐘進行自我訂正和討論,把確定的答案寫在試卷上,同時將有疑問的題目圈出來;其次,要求其將問題提出來,教師在黑板上列示出學生的問題;接著按照黑板上的問題逐個進行解答;最后,要求學生將錯題訂正在作業(yè)本上。這完全使得講評課變成學生做與問,教師記與答,成功實現(xiàn)課堂“大挪移”。這樣的“大挪移”,不僅騰出了大量的課堂時間確保學生思考和試卷訂正的,同時亦增強了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提問”的時間維度,即“什么時候問”
可能很多教師對于提問的內(nèi)容都會做很精細的準備,認為只要提的問題緊扣重點、問題描述精煉到位而有趣即可,往往會無視“什么時候問”。其實若能關注一下提問的時間并充分利用,亦能大大提升課堂的效率。
1.課前問
這里所述的“課前問”其實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即在上課之前就向?qū)W生提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最好能打印出來),嘗試著讓學生自己通過預習去思考甚至解決這些問題,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就會通過仔細聆聽和討論課堂內(nèi)容找到有關的答案??赡苡欣蠋煵惶J同這樣的方法,認為沒有多少中職生學生會被簡單的幾個問題吸引去預習。但本人覺得最重要的是教師自己應做到相信學生,保護那少部分仍有學習欲望學生的自主性,同時想辦法去“誘惑”更多的學生,讓他們在“誘惑”面前收起懶惰和厭學。如:能在上課之前完成問題的50%以上的給予德育量化考核加分,或者當天的作業(yè)量適當減少,或者在期中期末考試中直接加分等等。不管哪種方法,那些原本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也可以有機會加分或少做一些作業(yè)了,再由少部分慢慢變?yōu)榇蟛糠?,這就能逐漸扭轉(zhuǎn)學生的學習氛圍了。
2.課中問
“課中問”應該是所有老師信手拈來的教學常法,但要注重的是與“課前問”相配合,還要考慮中職生的學習能力關注問題設計時的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盡量讓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都能隨著問題的逐層深入找到最終“課前問”的最佳答案,并能明白其中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充分理解專業(yè)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學習的輕松感和成就感,更能讓他們期待下次“課前問”的內(nèi)容,主動去做預習工作,形成良好的學習循環(huán)。
3.課后問
“課后問”其作用一般都是鞏固課堂內(nèi)容,其形式可表現(xiàn)為紙質(zhì)作業(yè),也可以理解為平時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實際上,這個作業(yè)并不好布置,既要考慮學生不同學習能力,又要顧及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及準確率。由于會計專業(yè)要求學生擁有一定的推演能力和舉一反三能力,那么在“課后問”的環(huán)節(jié)必須要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本人不贊成作業(yè)都是課堂上一模一樣講解過的,也不贊成經(jīng)常布置抄寫作業(yè)。作業(yè)的難度應以班級學生80%能通過自己思考或查閱資料完成,準確率一般控制在70%~90%,既能讓絕大部分學生順利完成作業(y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學生去挑戰(zhàn)自己、超越自己。
三、“提問”的空間維度,即“在哪里問”
從空間維度分析,對于會計教學來說基本課堂設在教室內(nèi)居多,以教師授課的走位為標準將整個教室劃分為講臺上和講臺下兩個空間部分。
1.講臺上問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講臺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地,寬于學生課桌的三尺講臺喻示了教師廣于學生的知識容量,高于學生座位的講臺更是表明了教師高高在上的權威性。這樣的優(yōu)勢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在講臺上站著可以讓教師對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一目了然,也方便學生抬頭挺胸地傾聽正前方教師的講授。當教師在講臺上提出問題時,能從學生的眼神中迅速判斷他們的反映,與其做充分的交流。
2.講臺下問
雖然傳統(tǒng)三尺講臺的作用不可忽視,但個人覺得這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其功能事實上是大大降低了。其一,講臺上的教師離他們有相當?shù)木嚯x,當部分學生在做小動作或神游天外時,即使老師用眼神提示也很有可能看不到。其二,現(xiàn)在的學生很聰明,講臺的高度始終有限,部分準備在課堂上違紀違規(guī)的學生,會想盡辦法阻擋老師視線。因此,走下講臺也是一種提高課堂效率的小竅門。
作用一: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當有學生人心不在焉時,走到該生的身旁利用提問的方式提醒他(她),使該生立刻意識到自己開小差了,同時也會感謝老師沒有直接點名批評他(她)。
作用二:緩和師生的矛盾。由于我們的中職學生一直都是仰視老師上課,再加上以前經(jīng)常被老師忽視,使這些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莫名的距離感,也時常由于這種距離感產(chǎn)生矛盾,或使矛盾激化。若我們在平時就離開講臺,走到學生的身邊,輕輕地倚在學生的課桌上提問,不僅更加清晰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狀況,也能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即使批評某生,也不會引起學生的不滿情緒。
作用三: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中,我們往往都會針對基礎薄弱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果我們是站在事先就計劃好的學生旁向他(她)提問,這位學生就會覺得老師關心他(她),并沒有因為成績不好或表現(xiàn)不佳被老師遺忘和嫌棄,以至于在今后的學習中,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能堅持學習,產(chǎn)生“因師而學”的情感動力。
會計專業(yè)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都是從零開始的,不需要多少的文化課基礎,再加上會計這一行業(yè)的社會認可度和接納度比其他的專業(yè)要廣得多,學生對這門專業(yè)課的興趣一般都比較高。因此,只要我們關注好教學中的細節(jié),特別是“三維問法”的巧妙運用,使得學生自然而然地徜徉在學習中,在原本枯燥的會計專業(yè)學習中體味成功、體味刺激、體味快樂!
參考文獻:
[1]周彬.課堂密碼[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李如密,孫元濤.新世紀教師教學藝術策略[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3]謝金華.中職財經(jīng)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廣東教育·職教,2012(11).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