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成敗直接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效。改革中也存在一些潛在的瓶頸。
一、教學評價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幾乎所有的一線教師在課堂中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整堂課都是教師一直說,學生按照老師的思路走,真正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全面育人,尊重學生所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相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一直是為了實現學生得高分,從長遠看,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是畸形的教育意識形態(tài)。但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什么力量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舍本逐末?是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具有導向性作用,教師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失去逐利性,這就很痛苦,課堂教學改革舉棋不定,意志不堅,有人甚至要否定它,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丁肇中在一篇文章中道破了機關:我們的教學為了適應某種制度,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它的本位與功能。評價體系不完善,殘缺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評價機制的轉變;我們中國人一部分的文化,也使得本可以順利扭轉的局面顯得艱難。真的很難,誰來評價?怎么評價?評價什么?這些尖銳的問題解決了,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就通了。
二、教師自身的素質
現如今教師自身的素質仍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瓶頸。教師的教學視野、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都或多或少影響著課改的進程,所以,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不可或缺。首先,教師要勤于讀書,善于讀書,與古往今來、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電”,從書中汲取教學所需的“源頭活水”,以此提升自身的素質。其次,教師要養(yǎng)成善于總結、善于評價的良好習慣,不僅僅是對課堂,也對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jié)重新審視、梳理并甄別,發(fā)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以此打造富有特色的高效課堂。再次,教師要善于反思,應該多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課堂教學的走向是否有新的路徑?課堂銜接是否有新的突破口?如何打造堅實、厚重和靈動的高效課堂?如何使學生在教育的時空中得到更多的鍛造、熏陶和滋養(yǎng)……只要教師善于從自己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教學流程方面、多多總結、反復對比、時時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就會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改革的隱性瓶頸就逐漸解決了。
綜上所述,給課堂教學改革一個良性的教學評價,培養(yǎng)一批努力學習、自身素質過硬的教師,同時給這些教師一個穩(wěn)定、安靜、時間充分的環(huán)境,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才會有更大的成效。
?誗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