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學歷史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學習,但現(xiàn)實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歷史課堂表面熱鬧非凡,實質(zhì)上是“一無所獲”,加上常州地區(qū)初中歷史考試的開卷模式,學生更加不予重視,要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就必須重新審視歷史新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既能減負又能增效,為此,就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談一談看法。
關鍵詞:初一歷史;教師與學生;雙重視角;效益最大化
當前中學歷史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這意味著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類似情況:“一堂我們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讓學生主宰課堂,在課堂上不能不說課堂氛圍不好,較多時間學生能夠自主思考與討論,可謂熱鬧非凡,但是一節(jié)課下來,作業(yè)反饋較多是不理想的?!蹦敲矗@是為什么呢?首先,這要歸因于他們都是初一新生這個現(xiàn)實原因,小學時期很少接觸過歷史學科,勢必會給學生造成對歷史學科的陌生感,加上歷史知識浩瀚如煙;其次,要歸咎于初中歷史考試方式——開卷考試,在這種背景之下,很多學生都會輕視這門學科,想當然認為只要到考試的時候翻翻書就可以學好,以致忽視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本人就以此種種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下面就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站在一個初中歷史教師的角度來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有對歷史產(chǎn)生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保持對歷史課堂的關注。積極的情感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打破歷史的枯燥與陌生,主動探求歷史知識,即使在課堂上當學生有了錯誤也應該給予理解與贊揚,而不是盲目地排斥與打擊,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理,做到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上七上歷史第一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時,在講到北京人使用火的時候,單純對照課本的講述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火對人類生存和進化的作用的,于是設置歷史情境:假如我們班是生活在當時的一個部落,我們一群人為生存外出尋找食物,打獵回來路上,突遇雷劈,劈到了旁邊的幾棵樹上,我們一群人也被嚇暈,倒在一旁,身上掛的野味也全撒得到處都是,過了一會兒,大家逐漸醒過來,回到住地,大家分肉吃,就在這時,有人突然叫起來,說這肉香,這肉好吃,那么,我問這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這個肉不一樣了呢?很快就能有同學回答搶答道因為剛才雷劈以后這個肉被火無意中烤熟了,所以就不一樣了,大家都心領神會地點點頭,我繼續(xù)追問這個火除了可以讓我們吃上香噴噴的肉以外,還有什么用處呢,有的同學回答道:還可以在晚上外出打獵,打那些專門在晚上出來活動的動物;冷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圍著火堆烤火;還可以用來嚇走野獸等等,就是我們課本上說的照明、御寒和驅(qū)趕野獸等。那么我們再來想想吃熟的東西對我們的身體成長有什么好處呢,大家爭先恐后地說:可以不生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吸收營養(yǎng)等,然后我再引導出有助于促進我們?nèi)祟愺w質(zhì)的發(fā)展和腦的進化。這樣講完后,大家都能更好地理解,加上其中的故事趣味性和假設參與性,不僅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二、培養(yǎng)學生建構(gòu)歷史知識體系的能力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是一個點面線的過程,在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時,可以把這段知識歸納為列強侵略、民族抗爭等線索,串聯(lián)起相關知識,達到鋪下去一個面,拉起來一條線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對歷史知識是否形成了更深的理解,我們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窺視:能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所學知識;能否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思考與推論,從而解釋歷史上出現(xiàn)的有關現(xiàn)象與問題等。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課堂提問和鞏固練習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與掌握。
三、適時補充史料,完善知識內(nèi)容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為了傳達極為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補充相關史料,從而塑造豐滿的歷史形象,或者開展多元化的討論思辨。這樣有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鍛煉和質(zhì)疑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建構(gòu)起有血有肉的歷史知識體系。
所以說,從歷史教學現(xiàn)狀,不難看出對教師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與此相對,對學生的要求也有了不同的解釋。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思維模式,而需要打破傳統(tǒng),重新著眼于教學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實施歷史教學,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讓學生能更有興趣學習歷史,為以后更高一級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以期實現(xiàn)歷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