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應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外知識的積累,已達到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視野的目的,更提出了要求初中學生每學期至少達到40萬字閱讀量的要求。在這樣大的教學背景下,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系統(tǒng)明確,在初中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借力語文讀本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對比讀本與課文的資料,以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這一點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語文讀本》與教科書課文緊密有機結合起來,將讀本與教科書的課文進行比較對比,讓學生能夠深刻把握課本與讀本之間的關系,領悟到兩種教材中的文章內涵和精華,從而潛移默化地得到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較經典的文章“十三歲的際遇”。這篇文章描寫的是作者對北京大學的向往和感情,事實上對剛上初中的學生來說,很難把握作者的這種情懷。然而語文讀本中的“北大是我羞澀的夢”這篇文章卻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到北大的美好,加深作者對“十三歲的際遇”的把握。這兩篇文章前者在于具體描寫作者與北大的際遇,后者在于更加注重描寫作者為去北大所做的努力,這兩者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了解高等學府樹立學習夢想的同時,更加潛移默化地得到語文素養(yǎng)上的提高。
二、語文讀本在課外閱讀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對語文讀本與教材中的內容外,教師還要充分強調語文讀本在課外閱讀中的重要作用。這一點不是要求教師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課外讀本閱讀,而是要求教師要在課外閱讀上給予學生正確的閱讀指引,一方面要求學生把握中心思想,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對好詞好句進行標注。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了這樣細致的閱讀,學生的寫作靈感會得到激發(fā),語文素養(yǎng)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可謂作用重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長期堅持,長此以往才能夠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文學中有一個長足發(fā)展和進步。
總之,借助語文讀本可以產生很有效的語文教學作用。教師要在課內外充分利用語文讀本,一方面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另一方面大力熏陶學生的文學內涵。
參考文獻:
許健.語文讀本在課內外的運用路徑[J].課堂教學,2012(2).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