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以及高考改革的逐漸推進,從近年來地理文綜高考的形式與內容上看,其更加偏向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面對更加靈活多樣的高考題型,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地理思維能力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逐漸成為當前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也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結合實際教學經(jīng)驗就這一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中地理;導學案;自主學習;優(yōu)化結構
作為一種有條件、有過程、有依據(jù)、漸進式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是一種依靠概念、判斷與推理等思維所進行的思考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通常包含了以下幾點內容:對地理事物與現(xiàn)象的觀察和類比、對地理信息與相關材料的分析和思考、對地理概念規(guī)律的歸納與理解等。
一、科學設計導學案
和過去的教案比起來,導學案是從學生“怎樣學”的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度為依據(jù),從而指導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轉變一直以來以教師“教”為主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偏向于學生知識的自主獲取,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綜合思維能力。導學案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有效幫助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我們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地理知識點,同時還必須設計學生自行推理、演繹的環(huán)節(jié),教會學生思考和分析,讓他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比如說我們在講三圈環(huán)流這部分知識時,當講到不同氣壓帶和風帶影響下的天氣時,我們可以在導學案中向學生提示和指導,最后讓學生歸納出哪些氣壓帶和風帶下容易降水,哪些氣壓帶和風帶下不容易帶來降水。
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大包大攬,直接把知識點和地理規(guī)律告訴學生,讓學生應用這些現(xiàn)成的規(guī)律來分析問題。如此的教學雖然學生學習得“快”、教學效果也比較“顯著”,但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與機會,不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實踐說明,當今的課堂中,學生不再需要快餐式的學習方式,他們更需要具有生命力的課堂。比如說在教學太陽直射點位置(移動方向)和晝夜長短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我們通過設計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從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次年春分,這一過程的太陽直射點位置、移動情況、南北半球晝夜時間等,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到太陽直射點位置變化與晝夜時間長短之間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與晝夜時間長短之間的關系。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是當學生將來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更快速分析和解決,也有助于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
三、注重優(yōu)化知識結構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對氣候類型這一章主要選擇了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進行分析。教材這樣編寫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赤道低壓帶的關系、溫帶海洋性氣候和西風帶的關系以及地中海氣候和副熱帶高壓帶的關系,思路明確清晰,內容簡明扼要。
在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不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時,應該對知識結構內容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重組,對具體的氣候類型成因展開分析。如可以從氣候形成出發(fā),首先了解各個氣壓帶與風帶的溫度、濕度屬性等,向學生講明直射點移動對氣壓帶與風帶位置所造成的影響,進而指導學生歸納出分析氣候類型成因的具體流程:結合某一地區(qū)的具體位置來分析冬夏季節(jié)該地區(qū)受哪種氣壓帶、風帶的影響,進而知道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最后結合教材中列出的世界氣候類型的具體分布圖來要求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問題分析之中。學生在對氣候類型分布進行檢索時,可能會了解實際情況中存在一些特例,這時我們再給予一定的指導,要求他們結合地形與洋流的知識來對這些特例展開分析。
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我們可以教會學生地理現(xiàn)象分布和成因分析的良好習慣:一般成因分析—分布規(guī)律—具體分布—找出特例—特例分析,這樣層層遞進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知道,思維是智力發(fā)展的核心,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可以說是整個智力發(fā)展的縮影與標志。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也必須教會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地理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傊瑢W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必須要貫穿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需要依靠我們積極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努力尋找新的教學手段,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