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面對當下寫作教學中的問題,如果只從學生最后產出的文章入手,往往陷入技術主義、僵化模仿訓練的泥淖,而如果著眼于學生寫作的過程,則會發(fā)現一片廣闊的思維天地、興趣天地、情感天地和細節(jié)形象的天地。聚焦寫作的過程,放大一些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我們的作文教學可能會有另一番視野。浙江溫州中學的老師們對此展開了討論,我們可以沿著這樣的方向做更多的探索。
從“文章寫作”到
“過程寫作”的轉型
鄭可菜
當下寫作教學普遍的流程是:布置作文—— 學生寫作—— 教師講評?!敖虒W生作文”其實是“叫學生作文”,“作文課”等同于“給寫作文時間的課”,所謂“當堂作文”,只是給學生寫作的時間,具體的寫作過程未能“打開”,沒有“教”,學生無從學。究其實質,我們會發(fā)現這是在用教“閱讀”的方法在教“寫作”:這種教學已經簡化為教師批作文,和學生共同品賞優(yōu)秀的成品(范文),用“文章學”來替代“寫作學”,“以寫代教”“以改代教”成為一種常態(tài)。黃厚江老師形象地說,在這樣的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承擔的角色是考官(出題),是裁判(打分),是法官(宣布結果),唯獨不是教練。事實證明“結果”(“好文章”)與“過程”(“寫出好文章”)不是一回事,最終結果是“學生雖知道什么是好文章,但卻不知道如何寫出好文章”。
要完成從“文章寫作”到“過程寫作”的轉型,關鍵是要用“教寫作”的方法來教寫作,關注“寫作過程”。但目前對于“過程寫作”有一個顯而易見的誤解是以為過程寫作就是簡單的幾步的環(huán)節(jié)或流程,比如構思、寫初稿、修改、校對、發(fā)表等,而這僅是過程寫作初級階段?!斑^程寫作”最大優(yōu)勢在于從寫作的具體過程和寫作者的認知心理出發(fā)研究寫作,將關注重心由成品轉移到寫作主體上來,給傳統(tǒng)寫作技巧的傳授和機械模仿范文的傾向糾偏,重視寫作思維和寫作策略開發(fā)。為突出寫作者的主體意識和能動作用,需要以下幾方面的轉型。
一、由“作文常識觀”到“作文思維觀”
當前的作文命題趨勢總體來說是淡化審題,重在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體現了新材料作文的開放性。無論是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命題作文,還是材料加命題作文,其命題意圖是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我成長”。但是在“作文常識觀”支配下,只把作文題目當成常識答題,只允許就事說事,就事論事,就材料論材料,不敢作深入拓展與縱橫的延展,其“教”與“學”卻更多強調它的限制性,恰如一個很形象的說法“戴起鐐銬”卻不“起舞”,從當前流行的很多一味簡單“舉證”的辭采飛揚的滿分作文中可見一斑。
在“作文思維觀”觀照下,任何作文題目,都有廣闊無垠的思維空間?!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唯有重視思維品質,我們才能說作文是寫作主體情意的表達,映射著作者的喜怒哀樂,是對假惡丑的憎恨與真善美的熱愛。作文是寫作主體思維的顯露,映射著作者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這種范式更強調學生在尊重自我感性的基礎上,觀察世界、判斷是非、探究問題,加以理性的分析、思辨;行文既有切身生活體驗的感性,又有理性精神、邏輯思維、批判意識。
二、由“好文章”到“好作者”
“好文章”關注優(yōu)秀的成品即范文,以此為標準,讓大家模仿其語言、立意、結構等,以期達成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在這種思路下,“中心明確、結構完整、語言優(yōu)美”等好文章要素成為關注重點?!斑^程化”作文教學強調的不是“好文章”好在哪里,而是強調如何寫出“好文章”。強調寫作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作者良好的認知心理、有效策略和高效行為特點,關注點從“好文章”特征的靜態(tài)分析到“優(yōu)秀作者”特征研究。諸如好的寫作者不僅長時間地構思,寫前準備充分以及文章整體感強,而且關注內容的恰切表達。因而教師教寫作的一切設計、活動都要圍繞引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創(chuàng)設寫作的有效情境,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降低學生寫的困難。并且,我們發(fā)現“好作者”不只是傾向于“與話題有關”,更關注作用于讀者的文章效果,比如呈現給讀者的口氣,讀者需要什么樣的背景知識等。
三、由“切合題意”到“寫作者中心”
當下的高中議論文寫作,學生往往代“命題者”言,面對一個命題學生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認同它,不質疑不追問,便大量地舉例證明。論證中,除了大量的素材例證外,別無他途,“有且只有”舉例論證,這樣論證說理難免片面、敷衍、干澀、生硬。這樣闡發(fā)義理抒發(fā)情懷的寫作是寫作主體缺席的寫作,行文亦步亦趨,遮蔽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獨有生命體驗,是未見其“人”只見其傳“聲”的文字。
“寫作者中心”恰恰強調生命體驗,主體向客觀世界敞開,傳達自己的意志、思想與情感。中學生基本寫作能力即是“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志、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在本質上是向外界表達自我的心理與精神世界,諸如感覺、欲望、意志、情感、思想等。即通俗所言的關注自我、表達自我、反思自我,力求體現“課標”關于“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要求。比如面對一個命題,寫作者追問前提條件、產生原因、后續(xù)發(fā)展和影響等,表現屬于個體真切的獨有的質疑和探尋精神甚而是批判的精神。
四、由“重表達”至“重交流”
長期以來我們重視文章寫作技巧,忽視寫作的交際功能、社會應用功能。我們所倡導的“作者中心”是從寫作者個體認知的角度、主體的立場來描述寫作過程的,但并非是狹隘的“個人中心主義”,那些心靈低訴式、文藝的幽怨式的文章—— 雖是“作者中心”,但其材料雜湊、邏輯含混、含義模糊,缺乏清晰的組織,主要的觀點也不明晰?!白髡咧行摹辈慌懦狻白x者意識”,相反,真正“作者中心”的寫作能夠把“以作者為中心的文章”轉化為“以讀者為中心的文章”,一種“較少自我中心且試圖敏感呼應讀者需求的風格”,為的是“交際”而作文。往理想處說,我們的學生應該要有知識分子的情懷、著眼當下的意識、理性思辨的眼光,以時代公民的身份真正向外審視,不囿于生活層面,將寫作看作實現表達訴求的載體,其終極目標是表達自我,與讀者交流。
上海師大附中特級教師余黨緒近年提出的“公民寫作”引起很大的反響,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倡導“重交流”的“作者”作文,以表達為功能導向。
“文章寫作”和“過程寫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觀,背后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等都迥然不同,恰如孫紹振所言,“語言通過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學會使用語言,從而使自己成為社會的人”。
(浙江溫州中學)寫作思維中的“天地人”維度
鄭一舟
高中寫作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喚起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真正學會寫作,愛上寫作。但是我們會發(fā)現,現在高中生面對寫作要么是逃避要么是倦怠,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有一點就是寫作中的八股文模式對孩子造成的戕害。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平常在學生議論文習作或者應試中最??吹降木褪恰捌叫姓擖c”加“人物論據”的模式,這種模式最好模仿也最好準備。對學生而言,八百多字的文章是兩個平行論點和人物論據,還是三個平行論點和人物論據的問題,而不是按要求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和個性的嘗試。
這種單一化形式化模式的泛濫不僅僅造成了模板化作文的大量出現,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寫作思維變得越來越狹隘,限制了學生表達的空間,阻礙了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就算從應試角度講,這種寫作方法也不一定就奏效。蓋因現在高考的作文題目越來越追求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就是對復合觀點的辨析,而不是就某一簡單話題的討論。學生平常準備的人物素材也不一定能用得上,用得準確;有時勉強組合拼貼也往往牛頭不對馬嘴,結果適得其反。
我認為改變這種現狀的一個方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更宏大的場域中去面對寫作,也就是我所說的“天地人”維度。我們自身是活在天地宇宙之中,假設把我們自己比作一個點,那么我們就是天地構成的時空脈絡之中的一個關系結點,我們要讓自己重新置于一種天地背景之中,不要只看到人,還要看到這個世界,特別是自己與世界的那潛藏的紐帶,正如賈誼在《鵩鳥賦》中所說的“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一、從人物論據走向天地萬物皆可立證
在學生的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是大量的人物素材堆砌,要改變這一現狀我覺得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人物素材論證只是論證的一種方法,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它是與其他論據并列的,重點看能否為觀點服務。實際上也就是說存在著除人物論據之外的許多可以論證的東西,而只是學生沒有去發(fā)現。在具體的寫作教學中,我曾經以下面這一新聞報道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去明白這個道理。
5月3日下午,四川成都嬌子立交橋附近發(fā)生一起打人事件,女司機盧某惹怒司機張某并導致后者下車對其毆打,導致其骨折并帶有輕微腦震蕩。事件曝光后,網上對打人者一片譴責之聲。4日下午,張某的行車記錄視頻被傳到網上,從視頻可見,盧某兩次故意“別”張某的車才招致后來的暴力。劇情就此反轉,盧某也慘遭網友人肉搜索,之前的不良記錄都被翻出來,甚至個人隱私信息也被曝光。
這個新聞事件中存在著三種暴力,行車暴力、身體暴力、網絡暴力。我讓學生針對行車暴力展開討論,讓他們用兩三百字去論證其不合理性,他們以往準備的人物論據基本上都沒辦法用,因為他們很難找到“類似點”,也就是“開過車”的歷史文化名人。為了讓他們明白論據的豐富性,我用了兩個論據,一個就是經濟學的格雷欣法則,一個就是人的生理特征中的明適應現象。
就像經濟學中的格雷欣法則,如果市場上同時允許存在劣幣和良幣,沒有合理經濟法規(guī)的引導,那么劣幣最終要驅逐良幣,不合理的變道、“別車”這些不良的開車行為如果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懲罰,那么每個開車者都會成為“路怒癥”患者,都會視不合理的現象為正常,既然不合理等于正常,那么就意味著任何人皆可為,任何人皆可為的結果是社會將不成為一個社會,功利將驅逐秩序,秩序崩塌的后果是一個人與人敵視的社會。
而所謂的明適應現象就更常見了,人如果由暗處到亮處,特別是強光下,眼睛一開始是無法適應的,也就是看不清外界事物的,在黑暗處待得越久,越難一下子適應。這種現象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
不合理的變道、“別車”這些“路怒癥”的行為只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日?,F象,但是如果我們視這些現象為正常,我們習慣了不合理與違規(guī),習慣了“黑暗”,那么我們就很難再去適應光明,就如生物學中的明適應所揭示的,長期在黑暗洞穴中生存的人,瞳孔無法接受陽光的刺激,就如柏拉圖洞穴隱喻中的人,習慣了非真理的影子,習慣了謬誤與意見的弱光,而無法再去接受永恒真理的灼灼烈日,習慣不合理就是在默許縱容不合理的發(fā)展,直至我們再也無法“看見”合理的存在。
要讓學生明白重點不在于你的論據有多么新穎多么豐富,而在于是否能把你所討論的觀點佐證清晰和準確,論據不應該只是蔽于人而不知天,不應該只是在幾個古代作家上面繞來繞去,而應該重新看待自己所生存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只要你平常有觀察有思考,天地之中任何東西都可以用來說明問題。
二、以“我”為結點,我的世界,我的天地,我的生活
有些學生實際上知道論據的可拓展性,但是他們總認為人物素材好準備,作家可以通過他的作品和傳記詳細立體化地深入了解,而其他的素材零散,無法有效地應對。這實際上仍然是思維定勢所造成的惡果。每個人與這個世界與這個社會與自身都形成了復雜而又獨特的聯(lián)系,因此學生是用自己的世界去論證觀點所意指的世界,而兩個世界必然是有交叉的,否則這個作文題毫無意義。
就如剛才的行車暴力所展開的論證,你可以不知道劣幣驅逐良幣法則,你可以沒有意識到明適應現象的存在,但是你仍然可以發(fā)現許多你生活中可以論證的東西,這是你與這個世界形成有效聯(lián)系而帶來的必然結果,關鍵在于明晰自我這個豐富的存在,就如德爾斐神廟上所銘刻的“認識你自己”。比如現在很多男生都是球迷,無論是籃球迷還是足球迷,我們都可以找到切入的有效論證。
先以籃球為例:合理變道、超車是正常的駕車行為,但是如果這種行為以妨礙他者、違背交通規(guī)則為結果,那么就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就如籃球中的犯規(guī)一樣,合理利用犯規(guī)是增強比賽激烈程度、贏得比賽結果的手段,但是任何違背體育道德精神和公正競賽的行為在籃球場上都會受到懲罰,包括與對方接觸時的惡意犯規(guī),還有不與對方接觸時的技術犯規(guī),只要有兩次就會被罰出場,只有這種不合理的犯規(guī)受到嚴懲,籃球比賽才能得以繼續(xù),體育道德精神是不能觸碰的底線。同樣我們可以體驗汽車出行的快捷方便,但是前提是不能因為自私而違反交通規(guī)則。
再以足球為例:我們都想很快地到達目的地,汽車這個工具誕生的目的本就是為了方便快捷,但是為了方便快捷而無視他者,任意變道、超車制造交通混亂只會讓自己受到懲罰,就如足球場上的越位法則,你可以為了攻進對方的球門而跑在最前面,速度是你制勝的法寶,但是前提是你不能在接球的時候就跑在對方的前面,你必須考慮對方球員的位置,否則你再進多少的球也是無效的,一場比賽不應該只是你的獨角戲。我們可以變道可以超車,但前提是必須不妨礙他者交通或者不違背交通規(guī)則,開車不只是你自己的私事,也是一項社會行為,既然是社會行為,那么就是你與他者共同完成的。
如果是女同學,或多或少都與繪畫音樂有過接觸,就以音樂為例:我們的社會現在正在追求和諧發(fā)展,“和諧”要求這個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培養(yǎng)現代公民意識,提高自身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使每個人的行為在社會中按一定規(guī)則構成“和聲”,否則總會有一些雜音和噪音的存在。和聲的確需要不同的音,但是不同的音必須在規(guī)則之下展開配合。開車的確是我們的個體行為,但是它同時與他者構成了一項社會行為,既然是社會行為就必須在規(guī)則下展開,社會才能合理發(fā)展。
……
這樣的論據還可以無限串聯(lián)下去,它告訴我們不是缺乏材料,而是學生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存在。我們與其花費很多時間去準備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還不如真正好好地去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去審視自己與世界形成的這種溫暖復雜的紐帶。只要你自己的生活是豐富的,你總可以找到你要表達的東西。
三、從我的天地走向我的寫作
寫作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會用文字去表達自己,喜歡上寫作這種表達方式,至少是不討厭,不躲避。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根本在于讓學生明白寫作不是與之隔膜乃至對立的,不是與他們生活無關的一個要求、一種任務。
人生于天地之間,形成了與天地造化特有的聯(lián)系,當學生明晰了這復雜的聯(lián)系,就會明白這種聯(lián)系只有用語言表達出來,它才是可見的,才是可以交流的,否則它永遠潛藏在世界暗流之中;只有表達了之后,才是“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他成了創(chuàng)造者。只有學生從中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才會真正明白寫作是他生命力量外化的重要途徑,是他自己“人文”的顯現?!段男牡颀垺ぴ馈烽_篇有一段名言: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天地所有的顯現都是天文、地理,它充溢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人才能真正明悟天地的這種表象,也只有人才能用其獨特的人文參與這種造化。再以剛才的“別車”暴力素材為例,后來學生嘗試在寫作中融入自我世界,把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那些聯(lián)系呈現出來。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一位學生特別喜歡看網絡小說、網絡漫畫,以他非常熟悉的網絡“盜版”現象介入,他認為現在網絡世界如此發(fā)達,如果大家都只顧自己的閱讀快感,變有償閱讀為免費閱讀,變權限訪問為自由訪問,那么網絡作家將很難生存下去,網絡閱讀最終也將變得不大可能,這跟開車一樣,只顧自己開車的快感,任意“別車”,造成行車暴力,那么我們都將很難繼續(xù)享有汽車帶給我們的交通便利。
天地萬象如此豐富,作為天地之心的人怎么可能找不到他表達的觸媒,只是有時心靈被遮蔽而已。正如柏拉圖在《美諾篇》所說:“事物的真相一直寓于靈魂之中……因為這個緣故,你就要充滿信心地去追索你現在不知道的東西,也就是你設想起來的東西,把你自己喚醒?!?/p>
(浙江省溫州中學)
思維導圖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李錚錚
思維導圖是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提出的,后來研究者把它引入到教育領域,使它逐漸成為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借以來如實地記錄學生在抽象思維過程中的發(fā)展變化。
寫作是學生用文字記錄自己抽象思維的過程。在寫作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的方法,實質上是化抽象思維為具象圖示,從而拓寬學生思維空間,理清學生寫作思路的過程。
在現今的高中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的是信息爆炸的社會大環(huán)境,多數學生能夠掌握數量可觀的資訊,且常常擁有紛繁復雜的短時靈感,即便如此,在寫作活動中,他們中的多數人仍然感覺無從下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在于多數學生尚無法對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從而難以形成連貫的思路并將它們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
因此,筆者嘗試把思維導圖的方法運用到學生寫作訓練的初期,即審題立意和謀篇布局的階段,以此探究該方法所能給予學生的幫助。
一、頭腦風暴,發(fā)散思維
在寫作訓練的初期,當學生拿到一個作文題目時,其腦海中往往會呈現紛繁復雜的思緒,但是一般來說,學生面對腦海中所浮現的想法,常常來不及思考加工,便匆匆下筆。而思維導圖恰恰可以把最初的思路以圖像、文字等不同形式呈現出來。
因此,在一次命題作文“濃與淡”的寫作訓練中,筆者嘗試讓學生采取頭腦風暴的方法,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如實記錄下自己頭腦中所想到的片段。
1.逆向反推
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學生圍繞著題目“濃與淡”而想到的關鍵詞(人物/事件/引用)大致有如下內容:
國畫、淡泊名利和重視功名利祿、戰(zhàn)爭、人情的濃和淡、愛情的濃與淡、人與人的相處、生活、民族氣節(jié)、夢想……
但是,學生直接聯(lián)想的某些關鍵詞往往和核心詞匯存在斷裂。而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由核心詞匯所發(fā)散開來的其他關鍵詞必須和該詞匯能夠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就上述學生的聯(lián)想結果見出,“戰(zhàn)爭”“生活”“夢想”等詞匯,并不能清晰明白地揭示兩者的關系,所以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學生需要再次細化自己的思考過程。
以“戰(zhàn)爭”為例,在學生思考討論之后,他們解釋兩者聯(lián)系為“戰(zhàn)爭中所表現的人的情感的濃與淡”。因此,其思維導圖的一支便可以有如下的走向:
由上圖可知,如果學生短時的構思存在思維的斷裂,表現在寫作上則存在邏輯混亂的結果。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提醒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頭腦風暴的方法,尊重自己的思考原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考原點都可以直接加工,成為寫作的重要素材。
同樣,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生活”或者“夢想”這類并非一眼就可以看出其聯(lián)系的,就需要學生再次進行思考,想想兩者聯(lián)系的建立是否符合邏輯。這個過程就是逆向反推的過程,也是在寫作構思過程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的重要過程。
2.正向推導
當學生可以注意核心詞匯與發(fā)散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后,那么思維導圖的這一支就可以繼續(xù)向外延伸開來。
以“濃與淡—— 色彩的濃與淡—— ?”為例,學生想到的有以下發(fā)散角度:
由畫家的作品中人物的濃淡而見出畫家想要表現人物的正義和邪惡。
由顏色的濃與淡而想到墨水的濃和淡。
由顏色的濃與淡而想到人的重視功名利祿和淡泊名利。
……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考的方向是呈線性前行的。學生的思路為“色彩的濃”和“色彩的淡”分別可以對應什么。但是多數學生往往忽視“色彩的濃與淡”本身可以挖掘的深度。
比如我們去探討“色彩的濃與淡”時,它是置于何種前提下可以成立的。顯而易見,稍加思考,我們便可以知曉,我們必須在同一色系中,才可以分辨色彩的濃淡;同樣,濃與淡是沒有特定界限的含義模糊的形容詞,因此它必須要借助參照系才可以知曉。
由此可見,當學生思維以線性的方式思考的話,學生的思路有可能仍然局限在某一個層次上。當思維導圖的一支延伸到下一個詞匯時,學生仍然可以以這個詞匯為核心詞匯,做發(fā)散性的思維延伸。其思考方向可以有相似性的物件、事件、人物,也可以思考其前提性的條件等相關內容。
這便是繪制思維導圖的正向推導過程。相比較傳統(tǒng)的列提綱,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更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
二、聚合思維,力求創(chuàng)新
繪制完思維導圖以后,該如何下筆,又是學生需要斟酌的問題。
以下是某個學生的寫作片段:
用顏色來說,濃的顏色深一點,暗一點。相比之下,人們更喜歡淡一點的顏色。用情感來說,親人之間有著濃濃的親情,愛人之間有著濃濃的愛情,而那些陌生人、擦肩而過的路人只有淡淡的交集,相比之下,當然更喜歡前者。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河水的“濃”代表著環(huán)境的污染,而“淡”顯示出自然的干凈。樹葉的顏色“濃”代表著葉子已成熟,而“淡”顯示的是新生的氣息。天空的“濃”代表的是霧霾的嚴重,而“淡”代表的是空氣的清新。諸如此類,萬物還有許多濃與淡等著我們去發(fā)現。
姑且不談論該生文字表述的邏輯問題,單單從他對“濃與淡”的發(fā)散思維來看,這個學生確實有所思考,但是在僅800字左右的考場作文中,諸如此類的溢出中心主題天馬行空泛泛而論的文字,往往會損害文章的品格。這也恰恰是學生繪制完思維導圖之后可能出現的一個問題,力求面面俱到,難以有所割舍。
在考場作文中,當思維發(fā)散開來之后,學生需要選擇其中的一支或幾支走向,來作為自己寫作的素材,進行深入的挖掘。
以下是另一個學生的習作片段。在借助思維導圖時,該生如實寫道:
清蒸小黃魚與紅燒獅子頭,人們總是更多地偏愛于后者。在生活中,人們也總是習慣于關注鮮艷亮麗的事物,忽略平淡樸素的事物;也總是關注喊口號的人,而忘記默默無聞卻做實事的人。
顯而易見,在該生的認知過程中,“清蒸小黃魚”屬于“淡”的范疇;“紅燒獅子頭”屬于“濃”的范疇。然而他卻極為牽強地認定人們的審美品位,進而思路延伸到“平淡樸素的事物”和“鮮艷亮麗的事物”的對比,以及“默默無聞做事的人”和“關注喊口號的人”的對比;同樣在這樣的聯(lián)想過程中也絕對認定了人們的審美品位。
但是在嘗試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以后,學生對自己的文章做了如下修改,他選擇了“味道的濃與淡”作為重點書寫的一支,探討“味道的濃與淡”背后所蘊含的鄉(xiāng)愁情懷。
清蒸小黃魚與紅燒獅子頭,有人偏愛清蒸之后小黃魚淡淡的鮮味,有人喜歡紅燒之后獅子頭濃烈的口感。但我以為,淡淡的味道卻擁有更加雋永深沉的力量。上中學以后,每當面對食堂色香味俱全的伙食時,我時常想起的卻是假期母親為我清蒸的那些小黃魚。她很少添加過多的佐料,僅僅幾抹細鹽,幾勺黃酒,幾粒姜末,放鍋中蒸上三五分鐘,魚肉就鮮嫩得恰到好處。母親制作的小黃魚像極了她自己,她從來不會說感情過于奔放的話,即便是我離家去市區(qū)寄宿制的高中讀書,母親也就“好好學習”幾個字,便沒有再多的言語。我確實用心去讀書,我想,那力量就來自那淡淡的魚鮮味,或者是母親看似淡淡實則濃濃的愛。
寫作從本質上講,是作者針對某個話題將其思維外化的過程,它包含觀察、分析、想象、聯(lián)想、推理、概括、綜合、評價等一系列的過程。我們平常的寫作指導重“寫什么”和“寫得怎么樣”,但是對“怎么寫”少有顧及,缺乏有效的指導。尤其到高中階段,教師抽象地要求學生作文具備“思辨深刻”的特質,但很少給出具體指導。從這個角度來說,利用思維導圖的方法無疑給我們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構思和謀篇布局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會想才能會寫”(洪宗禮),把學生思維的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尊重他們思維最初的靈感,在此基礎上,再思考如何分析、如何綜合、如何評價和如何闡釋等問題,學生的思維過程就有了抓手,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成長。
(浙江省溫州中學)
語言表達中形象思維的運用
楊春城
作文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表達是豐富多彩的,同樣的意思,可以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比如要表達“時間過得很快”這個意思,我們可以說“不知不覺中,校園的花都已經謝了”“轉瞬間,春天又離我們而去了”“吵著向大人要玩具的情形似乎就發(fā)生在昨天”等等。但很多學生作文中的語言是抽象的概括性詞語,因而是蒼白、枯燥的,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進一步修飾作文語言,使之更生動。
一、理解形象思維
我們先來看一看作家池莉與記者的一段對話。
記者:您覺得如何在反映同一地域文化的同時避免重復,而不斷地提煉新鮮感?
池莉:這個是我一直思考和猶豫不決的問題。究竟是新鮮感好呢,還是不斷重復中的永恒好呢?比如鹽,我們每天都吃,永遠都是鹽。味精、雞精、高湯精,等等,層出不窮地被制造出來,開始一吃,好有新鮮感啊,但是……現在我正在美國寫作,聽見老外們對中國餐館提出唯一的,也是最多的意見是:不要味精!不要味精,只要鹽。對于我的寫作,這是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我們看到記者向池莉提出的問題是一直寫同一地域的文化怎樣才不會重復而有新鮮感。池莉對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是,自己寫作追求的是重復中的永恒,而不是新鮮感。但在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并沒有直接說,而是巧妙地用“鹽”和“味精”來說明,這樣就使抽象的道理,變得生活化而便于理解了,也使自己的文字更有文學味了,這就是形象思維。朱光潛先生說:“我很相信說理文章要寫好,也還要動一點感情,要用一點形象思維?!?/p>
二、運用形象思維
1.用具體形象替代抽象概括
如何運用形象思維呢?我們先看這句話的表達:
她喜歡看書,她看過《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等,從書中吸取了精神的營養(yǎng)。
我們注意畫線的句子,這樣的表達方式和池莉“鹽與味精”式的形象表達相比,是一種概括式的抽象表達??梢愿某扇缦碌木渥樱?/p>
她喜歡看書,書中人物她了如指掌,她崇拜大鬧天宮的“孫大圣”,因為他勇敢無畏;她喜歡大鬧野豬林的“花和尚”,因為他仗義;她贊賞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對蜀國一片忠心。
原句中“吸取”和“精神的營養(yǎng)”都被替換掉了,因為它們都是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太生硬了。改后的句子用名著中的具體事物來替換了抽象的內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似乎都鮮活了起來,更親切、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運用形象思維方法之一就是在表達中用具體內容代替抽象概括。
青少年是一個豐富而矛盾的人生階段。既想考出好成績,又舍不得電腦游戲;社團活動要參加,實驗競賽也不能放棄……
語句中概括性的詞語,如:想考出好成績、舍不得電腦游戲、社團活動要參加、實驗競賽不能放棄。這些都是濫俗的套話?,F在要找出它們的形象化替代詞語,比如:
好成績——試卷上的紅色數字
電腦游戲——網絡上的刀光劍影
社團活動——籃球場上盡顯身手
實驗競賽——實驗室里的試管量杯
這樣,我就可以把這句話改成:
青少年是一個豐富而矛盾的人生階段。既要關心老師打在試卷上的紅色數字,又牽掛著網絡上的刀光劍影;既要在籃球場上盡顯身手,又糾結著實驗室里的試管量杯……
語言的形象化過程,就是用具體替代抽象的過程。
2.還原畫面
運用形象思維除了可以表達抽象的意義,進行說理外,還可以用以展現事例材料。我們來比較以下兩段話表達中具象思維的應用:
(1)蘇軾是北宋時期一位偉大的詩人,本來也是朝廷上的一位官員,可是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剛到黃州時他十分沮喪甚至于絕望,可是他并沒有因此沉淪,反而走出了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變得積極曠達。他做了最好的自己。(學生習作《做最好的自己》)
(2)他從監(jiān)獄里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走來,他滿心僥幸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zhèn)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余秋雨《東坡突圍》)
余秋雨通過選擇典型的事物形象描繪了一幅鮮活的畫面,讓人物活起來,逼真地呈現給讀者,調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學生的習作中常常是生硬的概括,讓讀者敬而遠之。我們再來看看莫言如何寫母親的善良、寬容: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后,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地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保ü?jié)選自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
母親的樸實善良,完全通過構成對比的兩幅畫面表現了出來,貼近生活,真切感人。這樣的敘述就更富有感性,富于形象化,使枯燥的概括式的敘述變得親切活潑。那么怎樣才能還原出一幅真實可信、真切感人的畫面呢?
一是要抓住人物形象,貼著人物寫。這是最基本的原則,無論余秋雨怎么寫蘇軾,他的文章一拿出來,讀者就會意識到他寫的是蘇軾而不是別人,因為不管是還原也好還是虛構也好,都是為了進一步印證人們頭腦中的蘇軾形象,而不是去解構甚至是肢解蘇軾的形象。莫言的母親一出場,我們一下子感受到這是一位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真實而絕無虛假。還原、虛構等手法的使用不能離開藝術的真實。
二是合理構建“環(huán)境形象”,充分利用環(huán)境描寫的渲染烘托作用,使畫面更豐滿。如余秋雨《東坡突圍》文字里面“小鎮(zhèn)”“破廟”等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落魄的蘇軾形象。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這段文字中社會環(huán)境同樣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良好作用。
三是關注修飾詞語的“語言形象”。余秋雨《東坡突圍》中“滿心僥幸”“滿心絕望”“荒涼”“疲倦”“狼狽”“蕭條”“傷痕累累”等這些修飾詞語本身就帶給了讀者一種凄涼、蕭瑟、落魄的感受。
可用此法來嘗試表達如下的信息:
據騰訊官方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微信紅包席卷全國,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尤甚。僅除夕一天,微信用戶紅包總發(fā)送量達到10.1億次,春晚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到110億次。
例1:
“搶搶搶!”“快快快!”
廚房里,高壓鍋滋滋地發(fā)出求救警報;客廳的小車里,嬰兒一邊吃著手指一邊大聲地啼哭著。她聽若罔聞視而不見,緊緊盯著電視,“手機搖一搖,到手億萬紅包”回響在她的腦海里。搖搖搖!又沒搶到!突然,一股刺鼻的氣味將她拉回了現實之中,看著燒焦的青菜、啼哭的孩子,只剩無奈的搖頭和沮喪的嘆息。
真不知道是我們在利用現代化的技術,還是它們綁架了我們的生活!
例2:
搶紅包無疑是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高度給我們帶來的一次狂歡,我們應該盡情享受。
過去我們幻想“坐地日行八萬里”,現在高鐵幫我們實現;過去我們很難想象足不出戶就能買到稱心的東西,淘寶網購幫我們實現;同樣我們從不奢望遠方的朋友或陌生人能突然給自己紅包,現在微信支付寶卻把它變成現實……所以我們應該真心感謝這個時代,它的每一點進步都能給我們帶來狂歡。
寫作是語言形象化的藝術。形象思維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也是學生作文的生命。任何作品離開了形象化,就可能流于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和說服力。寫作者具備形象思維的能力, 就可用來反映客觀世界直觀物象的外在形態(tài)。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的能力,并通過一定的訓練,讓學生對寫作對象進行形象的準確描摹,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浙江省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