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教平在2015年4月15日鳳凰網撰文指出:眾所周知,東方家庭教育一貫注重親情和溫情,理智往往不足,結果很容易泛濫成災,釀成很多悲劇;而西方家庭教育偏于理性、注重個體的獨立性和自我發(fā)展。一段對話就反映了這種差異。在西方國家,如果有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多半會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所以西方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而在國內,如果小孩問爸爸:“我們很有錢嗎?”如果爸爸有錢,一般會回答:“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p>
中西方教育孰優(yōu)孰劣暫且不論,現實是:中國的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愛卻是事實,尤其是獨生子女占主流的今天。中國父母只要自己有的,恨不得全部給孩子,恨不得把下輩子也給他們準備好,不愿意孩子受到一丁點兒委屈。結果卻無意間剝奪了孩子自己情感和能力成長、發(fā)育的機會,后患無窮。
高爾基曾說“愛子女是母雞都會的事,但教育孩子卻專屬于人類”。對于多數中國家長來說,基于人類本能的親情之愛那是沒的說,但從教育出發(fā)的有克制性的理智之愛卻相對缺乏。這里面有文化的基因,但更多是認識的原因。不可否認,愛與包容不僅是教育的原點,也是孩子個性健康成長的基石。孩子的成長離開父母的親情之愛是不可能的;但從社會學意義上說,孩子最終要獨立出來,成為社會意義上的公民。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愛又切忌泛濫,以免影響孩子的社會化進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未來,都有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當下,我們的父母最要做的是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