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優(yōu)質課比賽,老師們在各方面都精雕細琢,甚至細化到對孩子的稱呼上。筆者發(fā)現:但凡是優(yōu)質課評選,執(zhí)教者大都稱呼學生為孩子!
揣摩一下執(zhí)教者的心思:孩子者,娃娃也。喚一聲孩子,無形當中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自己陡增一些親切感。師生關系近了,開展教學也就更順暢了。于是乎,在一堂課中,“孩子”“好孩子”“聰明的孩子”等稱呼,反復從老師口中出現,執(zhí)教者也儼然成為了一個家長。
難道優(yōu)質課非得喚學生為孩子嗎?學生真喜歡這個稱謂嗎?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獨立意識與日增長,希望擺脫家長及老師的過多的束縛。他們不希望總是做家長庇護下的長不大的孩子。他們已經在言行上開始用成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在班集體內,學生們最擔心的就是老師在公眾場合下稱呼其為孩子,把自己當作還未長大的娃娃。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同學們在優(yōu)質課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最希望自己被認可,老師直呼學生姓名,這種莊重的稱呼,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對自我的認可。
有老師不禁要問:“在我們老師面前,學生本身就是孩子啊。怎么就不能用了呢?”可以用!但分清場合,更要在合適的情形中。比如:單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親切地稱呼其為孩子,可以給學生一個穩(wěn)定的心理環(huán)境,便于師生間的交流溝通;還有就是當學生受到委屈或者挫折的時候,他特別需要老師安慰的時候,可以稱呼他為孩子,也會給學生以鼓勵。
學生一天天長大,我們不要用孩子這樣標簽式稱呼來伴隨他們的成長。
(博客鏈接:http://qidianchengzhang.
blog.edu.cn/home.php?mod=spaceuid=1330036do=blogid=69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