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還沒推行,不少先知先覺的家長就開始憂慮:又要放假,得嚴管孩子??!耽誤了學習咋辦???
首先,要理論一下,某些連自己都管不好的家長,他們所言的“嚴管孩子”,其實只不過是虛擬地說說,并沒多大意義,也很值得懷疑。想想看,這樣的家長既不能很好地“言傳”,也不能很好地“身教”,能管好孩子嗎?他們的孩子服他們“管”嗎?“管”若過于強制,很可能就會違背孩子的意愿,甚至會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招致孩子的逆反,結果越管越不好管,越管越糟糕。
去年秋下,筆者隨團參觀牛津大學時,碰到一群韓國的孩子,回程的路上,又碰到一群日本學生。他們不是逃學的,而是利用秋假出國游學的。事實上,他們不僅不耽誤學業(yè),反倒大長了見識,獲得了豐富多彩的知識。據他們說,每到花香鳥語的春天和神清氣爽的秋天,學校都要放假,號召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實習,到社區(qū)去服務,到國外去參觀,收獲之大,非課堂學習所能及。他們的家長對他們都很放心,而且充分相信他們,相信他們能在假日中邊實踐、邊學習、邊成長。即便是遠走高飛到國外,也支持他們,讓他們自己管自己,結果,他們都把自己管得很好。
其實,春秋假在我國并不新鮮。上世紀90年代以前,每到春末夏初,多數農村學校就會放一個星期的假,讓學生回家?guī)兔Σ逖?;而到秋天,則放幾天收割假。那時候,筆者雖十多歲,可即便在月夜里拿著鐮刀搶收麥子,也沒出一點點兒安全事故;心里還總為父母操心,擔心麥收晚了,耽誤下一季的插秧,因而干活格外認真、賣力。父母也非常放心。這對筆者從小養(yǎng)成較強的責任感很有益處,既有了自理自立的經驗,又能勇于克服困難。
當然,如今的情況有所不同,可以理解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愛,但不主張溺愛,更不主張父母把這樣的愛化作壓力,全部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以至于逼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去上各種興趣班、培訓班,逼孩子去奮戰(zhàn)高考,讓孩子擠破頭似的進入名牌大學,最終為自己在親朋好友同事面前爭一個好面子。要知道,高考正在逐步改革,也許,若能安排好春秋假,正好能適應改革的需要。
孩子就像本該屬于大自然、屬于社會的“小樹苗”,既需要春風和陽光的溫暖,也需要雪雨冰霜的考驗。有些家長既然不放心孩子放假,喜歡讓孩子到有看管功能的學習班去封閉式管教,那也不妨就為孩子報一個旅行社,讓孩子隨團旅行,這樣,既有安全保障,又能體驗一把“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快樂,或許能學到很多有利于成長的好東西。
(博客鏈接:http://user.qzone.qq.com/95443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