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危機與生源數(shù)量有一定關系,但從本質上說,目前我國高校遭遇的生源危機,主要是教育質量危機。在報考人數(shù)還遠超錄取計劃的背景下,有的高校完不成招生計劃,甚至遭遇零投檔,反映出一些高校已被考生拋棄,即便總的生源增加,它們招生也難回暖。在我國高考中,近年來存在三種放棄現(xiàn)象:一是高考之前放棄,大約10%約100萬名學生放棄高考;二是高考之后填志愿時放棄,具體表現(xiàn)為沒上一本線,放棄填二本志愿,沒上本科線,放棄填高職高專志愿,還有是在某一批次,放棄填某些學校志愿;三是高考錄取后放棄報到,大約超過50萬人,這是因為學生對學?;驅I(yè)不滿,選擇出國留學或者復讀。
放棄高考是因對國內高考制度不滿(或不適應),對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回報不滿。這需要招錄制度的改革和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首先,我國高考錄取應該取消分批次錄取,不能人為制造高校的三六九等。在目前按批次錄取的規(guī)則之下,高職高專被放在最后批次錄取,很容易被視為最差的學校,學生不愿意填報。去年頒布的國家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意見提出,要取消高考錄取批次。上海已宣布從2016年起取消一本、二本錄取批次。其次,高考錄取,應積極探索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學生多次選擇,學校多次錄取。目前的集中錄取制度,對學生和學校,都有很大局限,學生只能拿到一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學校只能一次集中招生,如果學生錄取放棄報到,學校也不可能再次錄取。如果開放錄取,會讓學生和學校擺脫計劃約束,也能激發(fā)學校的辦學活力。最后,高校應從重視學校的規(guī)模發(fā)展,轉向重視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特色。在高等教育快速大眾化過程中,一批高校急功近利,做大學校規(guī)模而忽視學校的特色,比較典型的是跟風興辦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yè),給學生的是一紙沒有多大含金量的文憑。這種學歷導向的辦學模式,在學歷供給不足時,可以濫竽充數(shù),現(xiàn)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提高,學歷不再值錢,就不好使了。
據報道,有的地方融合二本、三本,專一、專二錄取批次后,有的院校招生還是很困難,這就說明,學校已不能靠身份和學歷支撐發(fā)展,而必須以質量和特色吸引生源。要讓學校辦學辦成特色,就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讓學校能自主設置專業(yè)、自主設置課程,開展有特色的教育。如果學校面對危機,卻不能自主靈活應對,就只有被考生拋棄了。為此,需要政府部門為學校松綁,給學校創(chuàng)設自由競爭的環(huán)境,在自由競爭中,那些沒有特色的學校也會被淘汰,但在淘汰過程中,會收獲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
(博客鏈接:http://blog.ifeng.com/article/3625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