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中光高級中學高一學生于曉偷偷加入創(chuàng)業(yè)大軍,和朋友一起開起微店,專做韓國日用化妝品。別看他年紀小,經營卻有一套,每月竟能賺上萬元。為了創(chuàng)業(yè)賺錢,他屢屢曠課,其行為引起多名任課老師的“投訴”。經過學校討論,嘉定區(qū)中光高級中學并沒有讓于曉退學,而是為其量身定制一張課程表,由該學生來選擇自己希望獲得的知識。(2015年6月26日《新聞晨報》)
教育應當面向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教育更應當面向社會,為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提供必要的支持。學生開微店,創(chuàng)業(yè)賺錢,以至于曠課影響學業(yè),對此,學校并沒有勸退了之,而是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課程表,這正是基于教育本質與目的綜合考量,也足見學校教育的包容與理性。該校能夠打破慣性思維,肯定學生的發(fā)展方向,并給予最大的支持與理解,這正是對傳統應試教育的大膽否定,也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思想的最真實體現。
高中學生開微店,且業(yè)績可佳,這就是其專長。不僅適合其自身的發(fā)展,更是社會多樣化人才的需求。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學生在微店運作過程中所收獲的經驗,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知識;而且,這樣的知識因為與生活緊密聯系而鮮活。學校承認生活的課堂,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機會,讓其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這就是因材施教。最終目的,也就是成就學生“最好的自己”,以實現其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