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管天下事”。教師身在其中管理著學生,又被上一級管理者管理。執(zhí)教班級稱為“管班”;教學生也稱管學生……“管”在教師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是“管”,就帶有強制意味,遵從的思想富含其中,無聲地彌漫著。很多人認為:只要是被管的就必須聽從,不管對錯與好壞;不然就不是一個“好老師”;而學生也要調(diào)整自己,適應老師的管,不然就不是“好學生”。
管者往往重言輕行。而言行不一、知行不一,是對學生心靈的最大傷害;為了省事,為了短時間就能出效果,教育往往就會走向了壓制。這種建立在壓制下的管理,極易使孩子產(chǎn)生負面情緒。如果長期積聚,得不到疏導;他們就會喪失希望和信心,甚至自暴自棄、走向極端。管得時間長了,老師們也會發(fā)現(xiàn)管不了了。因為有些孩子已成為“刁民”“潑皮”,他們只會等著別人來管了。
管是為了不管。管一定要讓被管者學會自管,這就是人素質(zhì)的提升,而不是為了管,最終管不了。知道管的道理,就應該在管中學會放手,或者在管中讓人學會自管。怎樣放手呢?只能“犧牲”管理者自己,那就是管理者要自己去示范,去引領(lǐng),求真求實,求至誠之道。教育也是這樣,對于孩子不能單靠管。老師的形象、班級氛圍、學校氛圍、家庭氛圍以及社會氛圍都在起著作用。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里,有什么就會是什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清楚之極。在孩子的心靈里播種的種子很重要,不管是什么種子,隨年齡的成長而萌發(fā),回報在未來的收獲里。欲求善果,需種善因,教育就是如此!
(博客鏈接:http://feihongxia.blog.edu.cn/home.php?mod=spaceuid=1590866do=blogid=69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