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合校以來,學校在繼承傳統(tǒng)、整合資源、科學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辦學思想指導下,確立了“充分體驗、盡情展示、享受成功、完整育人”的特色創(chuàng)建目標,提出了以“學戲曲,學做人,體驗幸福人生”的戲曲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
如何讓學校的戲曲教育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能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學校認真學習了大量的理論著作,并最終將目光集中在了教師隊伍上,2010年9月,學校組織老師初步匯編了《京劇藝術校本教材》。經過一段實踐,發(fā)現(xiàn)所匯編的教材,只是突出了京劇知識和唱演能力的傳授,而忽略了課程的活動性與綜合性。2010年11月,筆者專程拜訪了魯中戲迷俱樂部的王海燕、陳國安老師。繼而對學校開發(fā)戲曲教育的條件進行了論證,在此基礎上編寫了第二稿。出版了《戲曲小舞臺人生大舞臺》校本教材。為保障戲曲教育順利開展,兩年來,學校完善了戲曲活動場地形體房的建設,添置錄音機、音響設施、戲曲道具、服裝等,已投入10萬余元。以后將繼續(xù)加大這方面的投入。
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在操作實踐中,學校以教材為本,在“唱曲、演戲、品韻、做功”方面全方位推進,在新課程實施中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唱“曲” 校本課是教學戲曲唱段的首個陣地。在校本課上,由學校的德育校長親自掛帥,作為專職戲曲教師,按不同的年段普及教唱不同的戲曲曲目。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分級部由易到難,選擇曲目。學校還購買了精美的視頻對全校老師開展講座,特別加強了班主任的培訓力度,平日里戲曲老師對待任務“零起點、高標準”,每教學一首曲子,自己先模仿學唱,而后再進入課堂教給學生。在每周的周三課外活動中,聘請校外戲迷票友到校指導優(yōu)秀特長生的練唱,提升戲曲教育空間。
演“戲” 音樂課和班隊課上,帶領孩子們上臺表演,親身體驗。體育課上,滲透一些京劇基礎動作。老師們還利用節(jié)假日常常帶領小演員們參加社會活動,比如進社區(qū)、到福利院演出,為社區(qū)老人、退休老教師表演,與票友聯(lián)誼,形成了“老少同臺獻藝”的熱鬧場面。同時學校課間操,全體學生同做別具一格的《京操》,把京歌《精忠報國》作為主旋律,將學生的形體訓練和愛國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2011年7月,為國家體育局組織的,來自全國各地的60余名蹴鞠夏令營學員進行了現(xiàn)場表演,學校長達2個小時的戲曲匯演贏得了陣陣喝彩和掌聲。
品“韻” 在學唱、學演戲曲的過程中,學生還對戲曲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學校開展一系列“品味戲曲”活動。把書香校園和戲曲教育結合起來,在戲曲課上,老師挑選出一段淺顯易懂的念白,細品其中韻味,并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念白方式,念一幅對聯(lián)或一首古詩,模仿感受念白的韻律美。語文和思品課上,教師結合教材講一些名家事跡,學生從中學習到應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
做“功” 美術老師引導學生在京劇臉譜上大做文章,發(fā)動各中隊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臉譜,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手工制作活動。戲曲老師還利用活動課在中高年級開展了“課題研究”大搜索行動,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和確定課題。如:戲曲歷史研究、京劇臉譜分類、京劇流派研究、戲曲唱詞研究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學校還指導學生組成研究小組,設計研究方案,自主開展調查、訪問、參觀、考察等學習活動。研究活動中,學生們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使他們增加了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習領域,改變了學習方式。
在發(fā)展中提升
創(chuàng)造性地傳承民族文化 教育呈現(xiàn)給孩子的是什么,孩子就學習什么。戲曲進課堂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戲曲是什么,或者會哼唱幾段,而是將一種文化思維、一種意識理念傳遞給學生,要讓學生領會戲曲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魅力,從而吸收祖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中的豐富營養(yǎng)。有人說如果把周杰倫和梅蘭芳放在一起讓孩子選擇,孩子絕不會選擇梅蘭芳。那么教師的使命就是既要讓孩子喜歡周杰倫,也要了解梅蘭芳。
個性化地彰顯有效教育的校本特色 學校分析了戲曲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分為文學藝術陶冶人、歷史故事感染人、主人翁精神塑造人、愛國主義激發(fā)人這四大方面。每一臺曲目的背后均有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貴妃醉酒》《鍘美案》《智斗》《馬大寶喝醉了酒》等,主人翁千變萬化的性格、大師臺前幕后勤學苦練的精神、革命志士甘灑熱血寫春秋的豪邁,無不感染塑造著孩子們的人生,教會學生分辨世態(tài)百象的真善美、罪惡丑。
活動式課程實施、多元化結果評價 本著“淡化分數(shù)、注重參與”的原則加以開展。鼓勵班主任在班級組織學生自評、互評;由大隊部進班級檢查、測評;邀請家長幫助、引導。學生的制作、上課的表現(xiàn)、參與的積極性、合作的能力、演唱的效果構成多元化評價的內容,促進了京劇戲曲教育的實施,有力地輔助了理想課堂的建設進程。
“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戲曲,了解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熱愛身邊的藝術、身邊的人,進而能夠在自己人生的舞臺上精彩演繹”是學校長久的教育愿景,也是教育給孩子們最真摯、最實用的人生財富。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桓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