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學習壓力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不容忽視,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來分析大學生的學習心理、緩解學習倦怠現象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理論背景,通過對被試的學習倦怠測試,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表現和原因,并利用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從自我認識、情緒體驗、應對挫折和反思性觀察4條途徑來緩解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對策。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學習倦怠
[作者簡介]謝利蘋(1977- ),女,河南淮陽人,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基礎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北京 "102628)
[中圖分類號]G4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0-0054-03
一、問題的提出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作為近十年來西方心理學出現的新的研究取向之一,積極心理學主張以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挖掘人的潛能、激發(fā)人的動機、發(fā)展人的能力,從而使人們獲得更加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人們更好的發(fā)展,幫助人們創(chuàng)造更幸福的生活。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指出了新技術革命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提出人類正在走向學習型社會;并且從適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的高度,指出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2013年3月15日,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這是我黨在新形勢下,面對新任務的挑戰(zhàn),高瞻遠矚地對學習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為新時期大學生,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必須全面深入地反思學習、自主學習。學習倦怠是指學生長期處于壓力情境中而產生的心理資源耗竭、人格解體及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癥狀,表現為學習動機不足、學習興趣缺乏、學習效率下降,甚至最終導致學業(yè)的終止和學生身心健康的惡化。目前國內外都在積極地對大學生學習倦怠開展研究,國外以Pines等人對大學生和助人專業(yè)工作者的研究為代表,主要集中在學習壓力方面;國內的研究呈現起步晚、多樣化的特點。國內關于學習倦怠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些學者研究中學生、高職學生、衛(wèi)校學生的學習倦怠現象;另一些學者則傾向于研究某一具體學科的學習倦怠現象??傮w看來,國內外對學習倦怠的現象學描述和對策的教育學探討較多,但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理論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足。
鑒于此,本文旨在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原因,提出緩解學習倦怠的對策;并通過積極的心理引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過程
1.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整體隨機抽樣,共抽取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生共78人。其中2014 級安保專業(yè)學生36人,2012級安防專業(yè)學生42人;男生56人,女生22人。
2.調查工具。采用訪談法。訪談提綱在孫愛玲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訪談問卷》基礎上編制而成。訪談提綱由4道題目組成。
指導語:您好,我們是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基礎部教師,希望能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現狀,如方便請?zhí)峁椭1窘Y果只作為研究資料,為保護個人隱私,訪談結果是匿名的,請如實回答。謝謝合作!
開放式訪談提綱包括以下4道題目:(1)考入我校后,你對學習是否出現過倦怠情緒?請選擇:從無、很少、總是。(2)如果出現過學習倦怠,那么產生的原因有哪些?請列舉。(3)當時你有什么表現?請列舉。(4)你是否采取過有效措施來克服這種倦怠情緒?如有,請列舉出采取的方法。
三、大學生學習倦怠的表現及心理特征
1.大學生學習倦怠的表現。在訪談的78名學生中,回答“從無”的有10 名,占12.8%;回答“很少”的有14 名,占17.9%;回答“總是”的有54名,占69.2%。根據訪談中回答實際情況進行歸納整理,整理出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原因和表現(如下表所示)。
2.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心理特征。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動力匱乏。訪談中,大部分學生反映雖然每天都有自習時間,但對課程很少進行預習或復習??梢?,大學生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還有待提高,學習動力不足。十年寒窗后進入大學校園,大學生往往對新的學習方式和管理模式不適應,不習慣獨立生活和自主管理,導致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
第二,興趣偏離。此次訪談中,78人中有31人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冬生老師的調查表明,有18.7%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當前所修讀的專業(yè)(院系)”,有34.5%的大學生認為“所在學校在課程學習上缺少選擇性”。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當初填報志愿時,對所學專業(yè)并不了解,而是遵從父母等人的意志,入學后才發(fā)覺自己對專業(yè)并無興趣。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由于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不能開設充足的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廣泛需求,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得不學習指定的課程,所以難以激發(fā)學習興趣。
第三,從眾心理蔓延。從眾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就是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在群體行為的感染下,懷疑和放棄自己的見解,而保持與大多數人相一致。學習從眾是大學生中最常見的從眾現象。對大學生來說,同伴間的影響力顯著增大。對大學生個體來說,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往往潛移默化地受到班級、宿舍等群體的同學影響。
大學生的學習從眾可分為積極從眾和消極從眾兩個方面:積極從眾是在同班級、同宿舍或相對集中群體的同學之間,大家互相鞭策,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如大家共同爭先創(chuàng)優(yōu)、共同參加英語過級考試或研究生考試等,它是一種在同伴間傳遞的正能量。消極從眾是大學生受同伴間消極行為的影響,而盲目地模仿、效從。如一些大學生出現生活態(tài)度消極懶散、考試作弊等不良現象,并在大學生之間蔓延。有的同學從主觀上也認識到曠課不對,但是看到有些同學曠課僥幸沒被發(fā)現,就會動搖自己的信念,甚至在盲目從眾心理的驅使下也參與曠課,欺騙教師、欺騙家長,對自己的學業(yè)和品德產生消極影響。
第四,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來的。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通俗地講,自我效能感就是自我能力感,就是平時所說的自信。
按照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論,一件事情是否成功,關鍵在于人們對這件事情的信念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學生能否有效地學習,除了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外,還取決于學生對學習是否有信心。如果缺乏信心,即使學習能力再強也難以有效學習。相反,如果對學習充滿信心,將大大提升學習的效果。學生以往學習成敗的經驗教訓、身邊同伴學習成敗的經歷等因素都能影響到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為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引導學生對學習經歷進行正確的歸因、克服自卑心理、幫助學生增加成功體驗等。
第五,抑郁焦慮。在訪談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不適應新的大學生活,不了解所學專業(yè),不能建立新的學習習慣和社交網絡,往往產生孤獨感、挫敗感;對于未來,他們感覺生活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就業(yè)前景迷茫,甚至產生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無心學習,聽天由命。
四、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原因剖析
從個案訪談中可以看出,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研究者主要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及個人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
1.社會因素的影響。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消極觀念與不良行為方式,如實用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加上高校擴招和就業(yè)壓力的影響等因素,對一些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強烈沖擊,許多大學生產生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2.學校因素的影響。在調查中發(fā)現,大學生的學習倦怠與學校的教學方式、教學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我國高校的整體教學理念、教學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高校教育改革仍存在著地域差異、校際差異,部分高校教師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內容陳舊、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教學管理松懈、缺乏公平競爭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
3.家庭因素的影響。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孩子的早期經歷、家庭經濟水平、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家庭氣氛等均會影響到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產生。美國心理學家普朗明對人格的天性與教養(yǎng)進行研究的結果顯示,孩子在家庭中的獨特經驗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環(huán)境(如性別差異、排行順序或特定事件被父母區(qū)別對待)會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與學習進程。如有的父母采取權威型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處處發(fā)布命令,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這種家庭氛圍下的孩子容易形成逆反、壓抑的人格,抵觸自主學習。有的父母采取放任型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聽之任之,沒有正確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這種家庭氛圍下的孩子容易形成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作風,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決心。
4.個體因素的影響。學習自主性、對專業(yè)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壓抑和焦慮心理、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等因素均會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如大學新生對嶄新大學生活的不適應、對考試或就業(yè)等問題的焦慮等都可能導致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心不在焉,甚至導致學習倦怠。有的學生出現自我認知偏差、情緒調節(jié)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問題,擔心失敗、消極退縮,常處于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必然影響到學習進程和效果。
五、利用積極心理學緩解大學生學習倦怠的途徑
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為本、激發(fā)人性。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是自我心理調適的主人,都具有積極的自我發(fā)展的潛質和能量。因此,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大學生塑造積極樂觀的學習心理,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
1.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研究結果表明,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大學生的個體因素對他們的學習倦怠的影響尤為顯著。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自我認識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對自我以及外界關系的客觀評價和正確歸因,引導他們客觀全面地進行自我觀察和自我反思,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等方面進行自我評估,從而促進自主學習。
2.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和家長齊心協力,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從而幫助他們建構關于未來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緩解大學生的學習倦怠。作為重要他人,教師、家長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如果教師和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及時溝通,對大學生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將有力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幫助大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
3.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地應對挫折。對大學生來說,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或困擾是在所難免的,而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思想波動較大、世界觀和人生觀正在形成中,如果對這些意外事件或困擾處理不當,就可能給大學生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及時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挫折情境,如啟發(fā)教育大學生正確看待學習中的挫折,培養(yǎng)他們的挫折認知,密切關注和及時調解大學生受挫后的行為反應。
4.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地進行反思性觀察。反思性觀察是一種主動的自我發(fā)展,一種鼓勵認知、嘗試、分享和推廣合理性實踐的個人內心的加工過程。研究表明,反思性觀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能力,也是一種促進大學生元認知發(fā)展的過程。通過反思性觀察,有助于大學生增強其內省的自覺性,促使大學生主動、自覺地研究自己的學習活動,反思自己以及別人的學習過程,并把這些所思所想及時記錄成文本,以便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段慶祥.高校教師教學藝術特征芻議[J].教學研究,2006(6).
[2]孫愛玲.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3]孫曉莉.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4]吳美娟.積極心理視角下高職生的人格修復[J].教育與職業(yè),2014(27).
[5]謝麗霞.當前大學生厭學情緒評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8).
[6]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