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德維?!し病へ惗喾沂堑聡鴤ゴ蟮匿撉偌?、作曲家和指揮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對于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本人以《悲愴》奏鳴曲為例研究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特征。
[關鍵詞]貝多芬;悲愴;曲式分析;演奏要素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5)06-0093-02
[收稿日期]2015-04-17
[作者簡介]金文日(1974-),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講師。(哈爾濱150066)
一、創(chuàng)作背景
貝多芬在早期寫了1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悲愴》是在維也納創(chuàng)作的。在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中,只有這一首和《告別》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標題的。二十八九歲的貝多芬,事業(yè)正處于蒸蒸日上的階段,為何要寫上這樣的標題呢?在著名的《貝多芬傳》中羅曼·羅蘭回答了這個問題:“但痛苦仍一步步向他逼近。1796年至1800年間,貝多芬的病情日漸加重,這是貝多芬所從事的行業(yè)所不能接收的,‘在我的職業(yè)生涯里,這是可怕的遭遇?。 斎藗冚p聲的說我?guī)缀趼牪坏?,他們大叫,我不能忍受我的痛苦,詛咒我的命運。我愿意接受我和命運的挑戰(zhàn),只要我可以;但有的時候,我竟是世上最可憐的人!’”
悲愴奏鳴曲和寫的這封信,揭示了貝多芬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氨瘣怼边@一詞,流露出了內心對新生活的渴望和對生活磨難的不畏懼。貝多芬通過音樂呈現了他的生活狀況,雖然生活的困境壓迫著他,但他并沒有被壓倒,以頑強的意志對命運的不公作出抗爭,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升華和超越。有人曾把這首奏鳴曲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提并論,“哀傷感”在這兩首曲子中都有所體現。人們可以從這個標題開始,將它與德國社會現象和存在的問題作了比較才得出這個結論的。他的作品中充滿積極向上的因素,貝多芬把他生活中的悲傷、實現人生、自我力量,放在奏鳴曲里,用音樂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生命,引導精神領域,將英雄的理想和人格灌輸到我們的靈魂中。貝多芬的音樂是以情感人的,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表現了他對生活的渴望,對悲壯情懷的向往,充滿了歡樂和痛苦。作為一個藝術家,這嚴重威脅了他的生活和事業(yè),恐懼、憂郁、痛苦,這一切使貝多芬感到絕望。貝多芬不止一次地想到自殺,然而,是藝術挽救了他?!侗瘣怼纷帏Q曲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
二、音樂特征
旋律結構在音樂作品中,猶如其骨骼,意義非凡。奏鳴曲式作為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通常包含三個部分,即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而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的結構有著典型的奏鳴曲結構,引子、尾聲是在它的基礎上加入的。
雖然此樂章的結構較為獨特,但顯示出了作者的思考時有很大的創(chuàng)意概念?!八堰@座建筑原來的小拱門和圓頂去掉,變成一個宏偉的羅馬大教堂,否則,他的思想規(guī)模必定會把這種形式破壞?!彼裕优c整個樂章緊密相聯,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引子是一個樂章的重點,它的悲劇氣氛奠定了整首曲目的風格,是不可或缺的。
從人的欣賞心理上說,聽一段音樂能產生心理上的變化,《悲愴》奏鳴曲的奏鳴曲式快板遵循這一原則,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心理變化和新穎性,又遵循結構之間的平衡。這種略有不同的獨特結構,使音樂表達更加完美,沒有任何的不適之感。
眾所周知,西方音樂經常使用動機作為創(chuàng)作技巧。音樂也是如此,不但要解釋音樂的連貫性,還要追求新奇。本作品通過引子和呈示部對音樂資料進行展開說明,把音樂作品各部分進行緊密的連接,體現出創(chuàng)作手法的新穎和音樂作品的連貫性。
三、曲式結構分析
作品分為五個部分: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在第一樂章調性c小調,節(jié)拍2/2拍,分別運用了慢板和快板兩種速度來進行音樂的陳述。
引子——慢板
引子采用的是c小調旋律,慢板莊嚴、和弦的低音揭示了悲慘命運的開始,音調的上行、附點的運用與旋律形成明顯的對比,最后一部分揭示了反抗的內心。
呈示部——快板
11~26小節(jié)為主部主題采用級進的音樂手法,展現的是人們積極向上,不畏懼黑暗勢力的雄心壯志。27~50小節(jié)為過渡小節(jié),51~88小節(jié)為主題轉入降E大調低音與高音在聲音色彩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89~134小節(jié)為主題的結束,通過半音階的反向進行,全曲進入高潮,表現出人們的反抗越來越強烈。
展開部——慢板、快板
133~138小節(jié)再次為慢板,描繪了黑暗和殘酷的命運仍然威脅著人民的力量。139~168小節(jié)為主部主題和引子動機的發(fā)展,不斷上升的音型、鮮明有力的節(jié)奏,左手八度的震音持續(xù)出現表現著人們與黑暗勢力進行斗爭的情緒。169~196小節(jié)為連接部。
再現部(197~296小節(jié))
197~204小節(jié)為主體材料再現,速度沉穩(wěn)堅定,呈現出勝利的情景。205~222小節(jié)為是連接部,223~278小節(jié)為是副主題,279~296小節(jié)為結束主題。
尾聲(297~312小節(jié))
尾聲部分是主題動機再現,宣布了勝利到來光輝盛景。
《悲愴》奏鳴曲表現了貝多芬面對各種不幸和痛苦,堅強地、不停地與之進行斗爭,爭取獲得自由與幸福,正是由于貝多芬的個人遭遇和他所處的時代造就了貝多芬式的音樂。
[參 考 文 獻]
[1]徐彬淺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J]音樂生活,2007
[2]黃潔淺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
[3]朱虹從《悲愴》探析貝多芬的作品風格[J]銅陵學院學報,2006
[4]馬薇貝多芬創(chuàng)作概況及奏鳴曲創(chuàng)作特征[J]藝術研究,2008
[5]鄭瑜貝多芬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演奏技法芻議[D]西南大學,2011
[6]馬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演奏分析[J]音樂天地,2011
(責任編輯: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