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作為一門具有綜合性的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是在課改之后高師音樂教育必修的一門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我們急需要研究的就是怎樣才能做出好的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建設。
[關鍵詞]高師;作曲;技術理論;構想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5)06-0031-02
[收稿日期]2015-04-17
[基金項目]牡丹江師范學院教改立項(14XJ-16025)。
[作者簡介]張月月(1982-),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牡丹江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牡丹江157000)
一、分科教學更利于學生對音樂的學習
最近幾年來,總體上的“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好,關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由此產生的不良效果已有詳細的敘述和解析,故不在此贅述。
以“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為切入點,為了達到將各科課程的教學內容加以簡化,一般情況下會將作曲技術課程合并成一門“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的課程,然后對于課程的教學順序進行調整,這樣就可以具體地實現(xiàn)課程綜合化,而分科教學可以讓課程更好地執(zhí)行,可最大程度上壓縮了學習的主要的周期。在教學內容和容量相同的前提下,分科教學的方法可能盡量縮短教學周期。
二、分科教學注重課程內容的有機聯(lián)系
復調、配器、和聲、曲式等課程是作曲理論課程的必修課程,每門課程之間的知識點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融合與滲透的現(xiàn)象,以和聲分析為例,在分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就會加入一些曲式結構的內容;和聲寫作中就會有一些對位的寫作思維方式;復調的教學中,通常會出現(xiàn)對和聲內涵和曲式結構的分析,這些都是主要內容;曲式教學中,也會很自然地就與音樂織體的分析、多聲部音樂層次的分析以及和聲的知識有關;和聲和復調以及曲式的教學內容是配器教學中需要綜合運用的。傳統(tǒng)的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每門課程都需要突出課程本身完整和獨立的特點,不再重視知識結構的橫向與縱向間的滲透和關聯(lián)。各科教師只有進行相互的溝通交流,才能形成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三、合理地應用診斷性評價
在作曲技術理論的課程中對于診斷性評價的使用可以正確察明學生是否具有進行新的教學目標需要的能力和知識?!霸谡n程計劃或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診斷性評價是對于需要或準備的狀態(tài)的一種評價,最終的目的就在于讓活動安排和計劃具有針對性?!备邘熼_設作曲技術理論課之前,學生們必須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論知識即基本樂理,而且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基本音樂能力即鋼琴技法和視唱練耳能力。作為一門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課程,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對音樂實踐能力和基本理論知識都有所要求。關于高師的作曲技術理論課程開設之前都要使用合理的應用診斷評價的方式,學生們的音樂基本能力和基本理論知識都要經(jīng)過考核,對學生們擁有的音樂基本能力進行了解,這樣在學習課程的時候,對其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進行平衡,就可以通過調整教學方法和方式的手段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
四、積極地應用形成性評價
高師作曲技術理論教學中形成性評價機制,主要是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改進或者完善成為單一的形成性評價方式,但是這樣的評價方式是不能夠促進和發(fā)展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教學,還要對于學生們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檢測,考核過程中是綜合考察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每一個單元的學習結束后,都要進行實際操作能力和卷面考查的雙重考核方式,這樣的考查是在任課教師的監(jiān)督和陪同的情況下進行和完成的,方便教師對學生們的學習程度和知識掌握程度加以理解,然后調整教學的方法和手段,讓這門課程的教學更加完善。以便于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修正,同時能夠采用更加有效的手段進行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學習,利于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對學生們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鞏固與強化。在作曲技術理論的課程中對于診斷性評價的使用可以正確查明學生是否具有進行新的教學目標需要的能力和知識。
自從2004年國家教育部向全國推行的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改革開始,各個高校的音樂專業(yè)將計劃精神融入到教學中來,作為一門改革之后的新課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就進入到了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之中。這門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之一,主要是對學生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和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以及音樂作品的整體把握都有重點的培養(yǎng),讓學生們可以將這些能力投入到校內外的各種音樂活動和實際教學中的編配和創(chuàng)作中。
[參 考 文 獻]
[1]張勁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改革的有益探索—評謝嘉幸老師的《音樂分析》教程[J]中國音樂,2001(10)
[2]王矛我國高師音樂教育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現(xiàn)狀分析[J]藝術教育,2011(07)
[3]郝夢關于高校音樂學專業(yè)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整合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1(09)
[4]斯波索賓,陳敏譯和聲學教程(增訂重譯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5]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6]錢仁平弘揚輝煌歷史創(chuàng)造燦爛未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yè)學科建設概述[J]人民音樂,2008(12)
(責任編輯: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