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 Civil 2015對一座獨塔單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進行計算,對其主要受力特點進行分析,為此類斜拉橋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獨塔單索面斜拉橋;調索
引言
斜拉橋按其橋塔的數(shù)目一般分為獨塔式、雙塔式和多塔式。獨塔斜拉橋具有跨越性強的優(yōu)點,可以跨越中小河流,使用最為廣泛。
本文通過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 Civil 2015對一座獨塔單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進行計算,對其主要受力特點進行分析,為此類斜拉橋的設計提供參考。
1 工程概況
主橋采用獨塔單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總長160m,橋面以上塔高53.0m,塔柱縱向中距3.3m。斜拉索在主梁上標準索距6.5m,主塔上1.8m,橋面寬25.4米。斜拉橋邊墩墩頂處支座采用縱向無約束支座形式,梁塔采用固結形式聯(lián)結。
主梁單箱三室斜腹板截面,箱梁頂寬25.16m,底板寬15.0m,懸臂長4.0m,箱梁對稱中心線處梁高2.8m。標準箱梁頂板厚0.28m,底板厚0.25m,外腹板厚0.3m,中腹板為直腹板,厚0.40m。斜拉索為單索面體系,主梁上索距6.5m,主塔上索距1.8m,全橋斜拉索共有9對,18根。索塔為鋼管混凝土結構;索塔總高自橋面起為53m。主塔墩采用圓臺形結構,頂面半徑2.75m,底面半徑3.5m。轉體施工用設備均布在承臺上,承臺下布置7根φ1.8m的鉆孔灌注樁,呈梅花形布置,樁長40m。待轉體完成后,將主墩與承臺固結,形成塔墩梁固結形式。
2 技術標準
荷載:城—A級;地震烈度:7度;風速: 31.7m/s;橋面路幅寬度:0.6m(護欄)+3.0m(人行道)+8.0m(車行道)+2.2m(索錨區(qū))+ 8.0m(車行道)+ 3.0m(人行道)+ 0.6m(護欄)=25.4m;橋面縱坡:±2.5%;橋面橫坡:行車道±1.5%;
3 整體結構分析
對橋梁主體結構,利用Midas civil進行結構建模計算,模型中采用桁架單元模擬斜拉索,采用實體梁單元模擬主梁結構。梁與索,索與塔之間采用剛性連接進行邊界模擬。全橋模型共有160個單元,170個節(jié)點。本模型主要分析在考慮施工階段的情況下,主橋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以及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的受力特性。模型主要計算的荷載形式包括橋梁的自重以及二期荷載,移動荷載,溫度荷載,風荷載等可變荷載。所建立的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主橋模型圖
3.1 荷載組合
參考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以及橋梁通用設計規(guī)范,利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組合計算成橋荷載。分別考慮長期組合、短期組合以及標準組合三種荷載組合工況??紤]荷載包括恒載、二期、預應力、系統(tǒng)溫度、溫度梯度以及混凝土收縮徐變。短期組合溫度梯度取0.8,風載取0.75;長期組合人群取0.4,溫度梯度取0.8;標準組合及其余系數(shù)均為1.
3.2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裂縫驗算
查閱規(guī)范,主橋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的抗裂性能應按照部分預應力A類進行計算,經(jīng)過計算得到正應力在短期組合下為-0.12,容許應力1.76;主應力1.836,容許應力1.840。正應力在長期組合下-0.134,容許應力0。主梁主拉應力在短期組合下略超過規(guī)范允許值。查看應力圖發(fā)現(xiàn),超標位置發(fā)生在靠近索塔處未設置斜拉索的區(qū)域,獨塔斜拉橋存在一定扭轉效應,考慮該處超限主要是扭轉引起的。
計算結果表明,采用平面桿系進行結構分析時,主梁最大主拉應力在只考慮剪切單獨作用的情況下數(shù)值為0.33Mpa,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nèi)。當共同考慮剪切和扭轉作用并計入剪扭的情況下,主拉應力會略微超過規(guī)范的允許范圍。主梁最大正彎矩發(fā)生在靠近主塔最近的拉所處,此處支座負彎矩相對較大,設計時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3.3 第一次調索
第一次張拉調索的目標是使大懸臂狀態(tài)位移小于0.001m。初次估索可以按CS2中的臨時支撐反力除以索的sin值來反求索力,最后在施工階段分析控制中把最終施工設置為CS4。
調整后,發(fā)現(xiàn)1~3號索,1t的索力會引起該索錨固點1mm的位移變化,同時對附近節(jié)點位移影響也很大,而6,7號索的節(jié)點位移對其他索的索力變化不敏感,類似虛鉸,而8,9號索,則要10t的索力變化才能產(chǎn)生1mm的位移變化,而且對其他節(jié)點影響不大。按這個規(guī)律就可以很快把位移調整好。
3.4 第二次調索
第二次調索的主要目的是配合預應力剛束的作用,使全橋能通過運營階段和承載能力的檢算,而其中抗裂性又是控制因素。預應力剛束的主要作用是承受運營活載,可以以此為目標先初步配束,然后,第二次張拉索力設為第一次張拉的1/4,根據(jù)短期組合的應力狀態(tài),重新調整預應力剛束,預應力剛束調整后,根據(jù)位移狀態(tài)再調整第二次張拉索力,整個過程比較煩瑣。
4 結論
(1)本橋為一次性支架現(xiàn)澆,分批張拉,脫架再轉體的方法,支架只在索梁連接點與主梁接觸,只能手工調索。
(2)對主梁受力分析,主梁抗裂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nèi)。
(3)主拉應力在考慮剪扭共同作用下,會超過規(guī)范允許范圍,此時可以利用增大截面尺寸的方法增加抗扭剛度來改變受力。
(4)第一次調索以零位移為目的,第二次調索需要同時調整應力、位移,難點在于預應力鋼束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斜拉橋[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
[2] 肖汝誠,項海帆. 斜拉橋索力優(yōu)化的影響矩陣法[J]. 同濟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8, 26(3): 235-240.
[3] 顏東煌.斜拉橋合理設計狀態(tài)確定與施工控制 [D][J]. 湖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