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述現(xiàn)行高校學生個人評獎體系基本情況并對高校學生獎學金矛盾凸顯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建議在不斷完善高校學生個人評獎制度的基礎上,考慮從評獎標準的一致性、有機調整各類獎項的評獎時間、評選過程公開透明、獎學金發(fā)放的及時性及完整性、注意價值觀引導等方面化解高校獎學金存在的矛盾。
關鍵詞:高校;學生;評獎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2-0213-02
實行高校獎學金制度是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①為充分體現(xiàn)這一目的,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優(yōu)化學生評獎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不少學生評優(yōu)評獎管理系統(tǒng),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人為干預度、出錯率等情況的出現(xiàn)[1]。
一、現(xiàn)行高校學生個人評獎體系基本情況
(一)政府、學校、社會組織/個人三位一體的獎學金來源
高校學生個人獎學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撥款、學校從當年收取的學費總額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社會組織或個人捐贈。其中第一來源渠道的資學金相對比較固定,各高校學生所獲得的獎學金數(shù)額的差異主要來自于各高校自身設立的獎學金和社會捐贈冠名的獎學金[2]。第二來源渠道的獎學金在各高校情況不一,視公辦、民辦,規(guī)模大小,學校具體情況而定,其主要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茖W生實行獎學金制度的辦法》規(guī)定,主要從主管部門撥給學校的經費中按標準劃入學生獎學金庫[3]。為幫助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優(yōu)秀學子更好地完成學業(yè)、成長成才,各高校都在積極挖掘社會資源,主要通過校企合作、接收個人捐贈等方式拓寬獎學金來源渠道。
(二)逐步形成以綜合獎為主、專項獎為輔的評獎體系
長久以來,我國高校學生獎勵多以綜合獎的形式進行,獲獎面窄,各獎項得主主要集中在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群體中,容易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的一種懈怠心理。為充分發(fā)揮獎勵制度的激勵作用,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眾多高校均在綜合獎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設置專項獎,如學習進步獎、文體活動積極分子獎、見義勇為獎、精神文明先進個人獎、學術性論文發(fā)表獎、職業(yè)技能獎、創(chuàng)新獎、自主創(chuàng)業(yè)獎等,用以獎勵在某方面有特長或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學生,以此增加學生獲獎概率和獲獎信心,拓寬激勵面,充分調動中、后進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
(三)獎學金種類多,金額較大
國內不同高校的學生獎學金項目種類雖參差不齊,但總體來說還是種類繁多,主要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省政府勵志獎學金、省三好學生、省優(yōu)秀學生干部、校三好學生、校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一些常規(guī)的獎項,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各類專項獎。除此,還有來自社會捐贈、以出資人和出資單位命名等的獎學金項目。
各類獎學金涉及的金額較大,以西南林業(yè)大學為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2-2013學年由政府相關部門撥款的獎學金約為422萬元,由學校出資的獎學金約為200萬元,由社會資助的獎學金共有五項:飛林獎/助學金、廖志文獎/助學金、黃奕聰獎/助學金、大益獎/助學金、梁希獎學金,總資助金額約為55.4萬元。其中,國家獎學金為最高榮譽獎學金,全國統(tǒng)一獎勵標準為每人每年8 000元。該校最低學費為3 400元/生/年,最高的為10 000元/生/年(僅2個專業(yè)),多數(shù)專業(yè)學年學費為4 500元/生/年。學費與獎學金金額相比可知,獎勵的力度不可謂不大。
(四)評獎標準采取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
各大高?,F(xiàn)行學生評獎標準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的方式進行設定。用定性的方式設定評獎資格準入門檻,以定量的方式進行高低排序,最終評選出得獎學生。評獎標準除以考試成績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外,逐步有機地引入德育、體育、勞動等,將學生的學習成績、實踐能力、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等綜合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其中德育具有優(yōu)先否決條件,其余各評獎指標比例則根據(jù)獎項的側重點不同而有所傾斜,充分發(fā)揮獎學金制度的導向作用。
二、應關注的問題分析及建議
各高校學生個人評獎體系雖在不斷完善、發(fā)展,但存在不少問題,常見新聞報道某某高校學生獎學金被截留、某某高校學生獎學金“縮水”、某某高校因學生評獎引發(fā)了學生矛盾或沖突等。為何在小學、中學階段這方面的問題不凸顯,而是在此階段就變得如此突出了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并不是因為高校學生個人評獎體系比小學、中學的差,學生管理比小學、中學的松懈,而是高校學生獎學金金額大、名目多,學生思維逐漸成熟、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社會獨立性在逐步增強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除以上問題,在學生個人評獎體系中高校和中小學均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近年,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通過媒體呼吁停止評選“三好學生”的活動,顧先生認為這種評選會“過早給孩子貼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簽”①。閱讀相關新聞和評論,筆者姑且總結猜測顧先生產生這種憂慮的部分原因是三好學生評選存在偏智而廢它、部分學校未能正確引導學生在評獎問題上的價值導向以及在評選過程中存在死而不僵的“評選腐敗”。這些問題在現(xiàn)行的高校學生個人評獎體系中依然存在,顧先生的言論應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
結合筆者數(shù)年的學生工作經驗,分析其癥結,建議不斷完善高校學生個人評獎制度,注重其可行性、可操作性、激勵性,在此的基礎上還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評獎標準的一致性
不管評獎標準科學與否,在執(zhí)行過程中要堅持人人面前標準一致,不要因親疏之別,出現(xiàn)高低不一之標準,不能為某人特設標準,更不能臨時增加或刪減標準中的條款,如果評選標準確需變動,應多方論證后定稿,在可掌控的情況下盡量提前一年、最少提前半年告知學生,以便學生有準確的前進參照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出現(xiàn)以老標準努力、按新標準卻落選的心理落差。
(二)有機調整各類獎項的評獎時間
將學校權限范圍內無法修改評獎時間的獎項,如政府相關部門撥款設立的獎項,作為評獎時間調準的基準點;將能協(xié)商調整評獎時間的獎項,如社會組織或個人捐贈設立的獎項,作為評獎時間調整的考慮點;將能自行掌握評獎時間的獎項,如學校自設的獎項,作為評獎時間調整的機動點,三點一結合有機調整組合各獎項的評獎時間,有效避免出現(xiàn)同一學生多次重復獲獎的“馬太效應”和小獎高者得、大獎矮中挑的尷尬境地。
(三)評選過程公開透明
評選過程實行“三公開”[6]。首先是評選辦法、標準公開,既方便廣大學生比照條件申請相應的獎項,又可作為下一學年學生努力方向的標桿,充分發(fā)揮評優(yōu)標準的導向作用。第二,確定各獎項獲獎初步人選前將申報材料公開,大獎(指獎金數(shù)額較大或影響力較大的獎項)應在大范圍公開展示,小獎(指獎金數(shù)額較小或影響力小的獎項)可在小范圍公開展示,借以提高評選的公正度和透明度。第三,程序和結果公開,即在各獎項獲獎初步人選公示公告中不僅要寫評選的結果,還要寫明評獎的基本過程。評選結果不應僅僅限于簡單的名單公示,而應將獲獎初步人選的簡要情況相應列出,所羅列的內容應針對其申報獎項所對應的評獎標準進行整理,以方便學校相關部門和廣大學生行使監(jiān)督權,進一步深化評獎的公開透明度。
(四)獎學金發(fā)放的及時性及完整性
學生獲獎后即對該獎項的獎學金享有完整的物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無權截留、擠占、挪用學生的獎學金。學校層面應加強對自身和下層機構的監(jiān)督管理,做好宣傳落實工作,同時給班主任尤其是新任班主任普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關法律知識,及時掃除不該有的法律知識盲點,多方位多層次保證獎學金發(fā)放的及時性及完整性。
(五)注意價值觀引導
顧明遠先生的言論給高校學生評獎敲響了警鐘,顧先生呼吁要廢除如此“三好學生”評選活動,而不是要學校從真正意義上的廢除學生評獎活動。因此學校在學生價值觀引導的問題上一定要高度重視,積極提高評獎活動的正能量,減少因評獎而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明白獎學金只是獎勵,而非目的,避免學生走入“努力學習是為了獲獎”的怪圈。同時,還應將獎學金的評選、發(fā)放和宣傳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獲獎學生的榜樣作用,形成先進帶后進,后進趕先進的良好局面,更好的發(fā)揮獎學金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另外要注意不要傷害未能獲獎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則有悖于國家設立高校獎學金制度的初衷。
參考文獻:
[1]王福亮.學生評優(yōu)評獎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實現(xiàn)[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江西部分高校醞釀漲獎學金,資金有三大來源[N].江南都市報,2012-12-26.
[3]中國就業(yè)培訓與指導中心.理財規(guī)劃師專業(yè)能力(第五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4]高教研究室.關于高校量化評優(yōu)獎勵的實踐與探索[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