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關系是學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學者們從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新觀念、新方法、新特點等方面展開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提出建議如下:《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應該注意二者并重;《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應該拓展研究的寬度;《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應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
關鍵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學;研究現狀;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2-0192-02
自2003年教育部頒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下簡稱《標準》)以來,高中歷史新課改已超過十年。作為指導高中歷史教學與課改的綱領性文件,學界不僅對《標準》本體相關內容進行解讀研究,同時也研究《標準》的具體使用情況,如近十年來,學界對《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的研究就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本文擬就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以期能對今后《標準》的研究和歷史教學有所助益。
一、《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現狀
《標準》的頒行不僅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內容、教學關系以及教學評價都做了明確要求,而且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新變革。十年來,學界的專家學者特別是一些來自一線的歷史老師,對新課標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學所呈現的新觀念、新方法、新特點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尤以歷史教學新方法的研究為重點。
(一)新課標下歷史教學新觀念
結合《標準》提出的理念,研究認為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觀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新的教學觀、新的學習觀和新的作業(yè)觀。
一是關于新的教學觀,一種觀點認為要從“轉變教師角色上來更新教學觀念”[1],“教師角色需要從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上重新定位”[2],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僅是歷史教學工作者,也是歷史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要把“研究看作是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實現研究與教學的一體化”[3]。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的容器,所以教師唯教材、唯考試而教的注入式教法應該結束”[4]??偟膩碚f,多數研究都認為教學觀轉變主要在于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改變。
二是關于新的學生觀,馮新虹[4]提出新課標下教學“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核心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而戚裕[1]則強調新課標下學生應“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其觀點都是從學生自主出發(f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三是關于新的作業(yè)觀,劉燕飛在《新課標新作業(yè)》一文中,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選擇型的作業(yè)、分享型作業(yè)、匯報型作業(yè)三種作業(yè)模式,提出教學中應該更新作業(yè)觀;而薛天濤則在《新課標下的歷史作業(yè)觀》中建議新課標下的作業(yè)觀應該是做到“六變”,即“變重‘量’為重‘質’,變求‘同’為求‘異’,變封閉為開放,變單一為多樣,變獨立完成為協(xié)同合作,變眼前利益為長遠利益”[5]??傊瑢W者們認為新課標下的歷史作業(yè)在形式上、模式上、內容上應有更多的選擇和變化。
(二)新課標下歷史教學新方法
新課標下新的歷史教學方法的研究,涉及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教學資源開發(fā)等多方面。針對課前準備,學者提出了一些建議:一是處理四大關系,“即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專題目標與模塊教學任務之間的關系;每課教學目標與專題目標之間的關系;教科書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6];二是可以用“全面理解課程標準,科學確定學習目標,準確把握確定原則”[7]三部曲的方式制定教學目標;三是“教學中應該制訂每一節(jié)的中心教學目標,即分層次的知識、能力目標和重點難點,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4];最后,課前準備還應該注意“全面分析、突出重點的角度、把握課標中的學習要點、做好新課標教材的分析工作”[8]等方面。
在歷史課堂教學方面,劉鄒根據《標準》中“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9]的觀點,指出歷史教學應遵循“自然感知、人文解讀、學科引領”[10]的教學方法。鄧奕騰[11]結合《標準》,從學習方式、信息手段、能力培養(yǎng)等幾個方面探討了歷史教學中應該怎樣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問題。而張素琴[12]則認為新課標歷史課程教學的關鍵在于“把握好‘六化’,即興趣化、最優(yōu)化、生活化、主體化、科學化、創(chuàng)新化”。此外,還有研究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處理好“教與學”關系的要求,總結出歷史教學應該“努力實現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現代化;努力轉變老師角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更多地關注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改變;要盡可能地開展課外活動,充分利用其他課程資源來幫助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13],以使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功能最大限度發(fā)揮。
在歷史教學資源開發(fā)方面,陳林[14]在研究中建議應該“挖掘課標內涵,有效整合歷史教材資源;歷史教師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更新知識儲備,運用不同史學范式有效整合教材資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利用不同史學案例有效整合教材資源;重構知識體系,根據不同歷史線索有效整合教材資源”,希望通過這樣一些措施,使歷史課程資源能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得到更好開發(fā)。
此外,還有不少老師為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提出了一些更為具體的新方法。如李德藻[15]提出歷史教學中對歷史問題下結論的方法,即“圍繞主題、突出主題;認真研究《課標》對歷史知識要點的表述;與時俱進,重審結論”。黃勇、肖輝[16]主張在歷史知識結構上“建構新型歷史專題知識結構體系”。徐彬[17]則通過分析《標準》中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三部分的內容,指出了史料教學的重要性。李泳筠[18]從高三歷史教學出發(fā),提出了“嚴格落實新考綱考點,具體細化新課程目標;適當整合教材資源,貫通古今中外,融合政、經、文、史;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蔣迪軍[19]則研究了以新課標為導向的“試卷講評課”,從“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教師現場引領與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相結合;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多樣性;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和反思”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課標下“試卷講評課”的策略。由于新課標對歷史人物的重視,因此還有老師談到了新課標下歷史人物的教與學方法,如楊思軍[20]認為新課標下歷史人物的講述應該做到“明確歷史學科課標要求,充分利用教科書資源,教師課堂生動的人物講述,正確指導客觀評價,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而李雙[21]的文章《對實施歷史新“課標”人物教學活動建議的思考》則提出應該從“樹立正確的立傳標準,做好資料的搜集與運用,突出‘簡略’特征,規(guī)范寫作格式”的角度指導學生學習歷史人物的寫作。
(三)新課標下歷史教學新特點
在研究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新觀念和新方法的影響下,有學者對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新特點進行了分析。如徐新在研究中結合具體教學實例,對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新特點做了比較全面的歸納,指出了新課標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呈現出的四大特點:第一是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度,更加具體化;第二,是教學的過程中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等都能更為開放;第三是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帶領學生走進教材,教學內容更加活化;第四是新課標下的教學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注重教學反思”[22]??偨Y起來,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呈現出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學過程開放化、教學內容活化、教學反思重視化的新特點。
二、《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一)《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存在的問題
1.歷史教學實踐與《標準》理論結合度不夠
筆者通過統(tǒng)計,《標準》與教學關系研究文章不在少數,但是這其中不少文章都只是標題談了《標準》與歷史教學的問題,在具體的論述中,卻僅僅只是落腳到教學本身?;蛘唠m結合了《標準》,但只是蜻蜓點水,全文的重點只在教學之上,《標準》理論的分析與教學實踐操作的結合度并不好。
2.歷史教學中很多環(huán)節(jié)研究并未涉及
教學包括有備課、上課、聽課、說課、評課等諸多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但是筆者發(fā)現,在《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中,基本只涉及了備課和上課兩個部分,而且又以上課為主,其他的部分鮮有提及。即便在上課部分的研究,也只談及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未囊括上課的全部內容和環(huán)節(jié)。
3.《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更注重教的部分,忽視學的部分
教學,不僅有教師的教,還應該有學生的學。但是在眾多《標準》與教學有關的研究中,基本談的都是新課標下教師應該怎樣教的問題,很少涉及新課標下學生應該怎樣學的問題。新課標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可是在《標準》與教學關系研究中卻忽視了這一點。研究者們更多的是站在了自己角度,更多地考慮到在新課標下教師應該怎么做的問題。
(二)《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展望
1.《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應該注意二者并重
既然是對《標準》與教學關系的研究,就不能光談教學,忽視了教學與《標準》的結合。如在分析一些具體的教學實例的時候,可以參考《標準》中與本課的知識點相關的內容、結合《標準》中與本課的教學方法相關的建議,使《標準》的理論與教學的實踐完美的結合。
2.《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應該拓展研究的寬度
新課標下應該怎樣進行備課、聽課、說課、評課等,很少有人涉及,這幾個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潛力。即便是在研究比較多的上課的部分,仍有可拓展的空間。近年提出的新課標下的教學新方法多為一些宏觀的教學方法,而具體到上課的一些技能,則有很大的研究潛力可挖。例如在新課標的的編撰體系下,歷史課程的每個專題之間,每個模塊之間知識的跳躍性很大,這些知識怎樣整合,怎樣過渡,都可以直接結合新課標進行分析設計。
3.《標準》與歷史教學關系研究應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
學生的學是教學的一個方面,而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內容更應該受到重視。例如可以結合《標準》理念和活動建議的內容,聯(lián)系具體教學案例,談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問題。也可以結合《標準》中的活動建議,整合出哪些建議適用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此外,《標準》還可以結合學生作業(yè)、學生評價的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戚裕.對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5(3).
[2]姬秉新,李稚勇,趙亞夫.理解與實踐高中歷史新課程——與高中歷史教師的對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3]鐘啟泉,安桂清.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準》——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訪談錄[J].歷史教學,2005(8).
[4]馮新虹.高中歷史課程:如何在新課標指引下改進課堂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4).
[5]薛天濤.新課標下的歷史作業(yè)觀[J].歷史教學,2005(7).
[6]黃健.基于課程標準的歷史教學應把握好四個關系——以寧夏石嘴山市歷史新課程實施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10).
[7]劉俊利.高中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設計初探——以《民主政治的搖籃》為例[J].歷史教學,2005(9).
[8]劉金君.如何把握課標中的學習要點——以《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09(12)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劉鄒.自然感知·人文解讀·學科引領——淺談新課標下歷史教學方式的變革[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5(4).
[11]鄧奕騰.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探究性學習[J].讀與寫雜志,2007(11).
[12]張素琴.新課標與歷史課堂的“六化”把握[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10).
[13]戚裕.在新課標下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7(3).
[14]陳林.挖掘課標內涵,有效整合歷史教材資源[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0(1-2).
[15]李德藻.從新“課標”看歷史教學中的歷史結論[J].歷史教學,2003(6).
[16]黃勇,肖輝.領悟·借鑒·融合——關于非課改實驗區(qū)教師學習課程標準改進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08(3).
[17]徐彬.從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看史料教學的重要性[J].新課程學習,2011(10).
[18]李泳筠.新課標、新考綱下的高三歷史教學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2007(8).
[19]蔣迪軍.以新課標為導向的“試卷講評課”的策略及操作模式[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9(4).
[20]楊思軍.新課標下中學歷史課堂怎樣講述歷史人物[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7(4).
[21]李雙.對實施歷史新“課標”人物教學活動建議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2008(12).
[22]徐新.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新特點[J].歷史教學,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