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近年來高校中個性化微信公眾號崛起的現(xiàn)象,然后從微信公眾號提供了優(yōu)質平臺、創(chuàng)立者富有個性和激情、受眾逐漸分化三個方面來分析原因,最后提出高校微信公眾號將向團隊化經營和形成社群的兩個方向發(fā)展的趨勢,為高校利用新媒體戰(zhàn)略開展愛國宣傳教育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個性化;小眾化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8-0188-02
2011年1月,騰訊推出繼QQ之后的一款新型聊天軟件——微信,憑借強大的通信、社交和平臺這三大功能,微信在推出之后用戶數量快速增長,2014年底,微信用戶數量同比增長41%,至5億人[1],呈現(xiàn)快速擴張蔓延的趨勢。
微信公眾號屬于三大功能中的平臺功能,屬于自媒體平臺,開通以后隨著微信版本的提升而不斷更新。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分為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yè)號三大類,服務號和企業(yè)號主要是面向企業(yè)和組織的,而訂閱號主要面向媒體和個人,致力于提供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高校個性化微信公眾號主要以訂閱號為主。
當前微信的主要用戶是18-35歲的中青年,所占比例高達86.2%[2],這部分群體主要為高校學生和年齡相仿的城市青年。大學生富有青春活力,易于接受和利用新興媒介,他們對微信的利用也走在時代前沿。近年來高校中出現(xiàn)很多學生自主創(chuàng)辦的微信公眾號,或用于社團發(fā)布消息和宣傳,或進行學院建設,或在某一興趣領域進行交流,這些個性化“草根”公眾號的崛起,是一種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新型自媒體,展現(xiàn)了大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活。
一、微信公眾號提供發(fā)展自媒體的優(yōu)質平臺
1.成本低廉。高校個性化公眾號一般是以個人名義申請的訂閱號,微信公眾平臺中訂閱號的注冊無門檻且手續(xù)簡單方便。申請人首先登陸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用郵箱注冊一個微信公眾賬號,填寫基本信息之后,等待系統(tǒng)15天的審核,審核通過訂閱號就能正常使用。同時訂閱號的后臺操作也十分簡單快捷,在PC端登錄賬號編輯好內容之后就能推送消息,目前訂閱號每天能群發(fā)推送一次,每次最多8條消息,可以有語音、文字、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
校園傳統(tǒng)的報刊制作,在校對排版、印刷發(fā)行等方面需要學生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經費方面還需要學校財政和商家廣告(外聯(lián))的支持,制作過程中耗時又費力,往往一學期只能出一本刊物。而微信公眾平臺低成本的運作就能極大地彌補紙質刊物的不足,節(jié)約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成本,解除了大學生經濟實力不足和學業(yè)壓力大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在課余時間輕松玩轉公眾號。
2.受眾群基數大。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最新教育統(tǒng)計,2014中國在校大學生有2 468.1萬人,且大部分大學生都使用智能手機和微信,加上校園網絡覆蓋面的不斷擴大和3G,、4G網絡的發(fā)展,大學生使用微信的人數和接觸頻率都大大增加。
3.多級傳播。當在公眾號推送的消息中看到有價值或感興趣的信息,受眾會主動通過“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把內容推送到朋友圈,形成二級傳播,當其他人看到后也轉發(fā),這樣就形成了多級傳播。同時朋友圈是一個熟人圈子,只有自己的好友才能看到分享的內容,人際關系中存在著某種信任,從而加強了傳播效果。
4.積極地交流互動。2014年7月25日前后,微信改版推出新功能,在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的標題下方,發(fā)布日期的右側顯示實時閱讀數,文章末尾可以看到點贊數,通過閱讀量和點贊數,發(fā)布者可以及時獲得受眾反饋,從而做出相應調整來盡可能地滿足受眾需求。
此外,在訂閱號中,受眾還可以直接發(fā)送消息給公眾號,后臺可以設置自動回復或進行人工服務和受眾進行一對一交流,這種互動交流的方式更為生動活潑,個性化的交流互動大大增強了受眾和公眾號之間的黏性。
二、個性化的公眾號創(chuàng)立者
1.富有激情。高校個性化的公眾號大部分是基于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創(chuàng)辦的,幾個同學有著共同感興趣的事物,如攝影、美食、旅行、繪畫等,于是創(chuàng)立一個微信公眾號來共同交流,因而學生在公眾號的運營中十分富有激情,不斷地追求著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
如“云深不知處”的公眾號,由東北財經大學的三個女生創(chuàng)立,她們都喜歡休閑娛樂,閱讀寫作,于是分工合作,將公眾號劃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推送“云深故事”講述身邊人的愛情故事,“云深八卦”調侃娛樂圈,“云深地方”介紹值得一去的旅游地點和“云深吃貨”分享美食經歷,偶爾還有一些朋友的來稿豐富內容,因為公眾號與自己的愛好緊密結合,三個女生都積極參與內容的策劃改版等一系列活動,并且樂在其中。
2.優(yōu)質原創(chuàng)內容。校園個性化公眾號由于受眾的局限性——一般只有本校的大學生關注,和運營資本(包括人才、資金等)的有限,無法與社會性的公眾號相對抗,在這樣的情況下,校園公眾號內容的獨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提供一般熱門公眾號所沒有的獨特信息才是校園公眾號存活的關鍵,而這樣的獨特信息大多是學生的優(yōu)質原創(chuàng)作品。
互聯(lián)網降低了傳播者進入門檻和運行成本,但同時也使得侵權成本大大降低,加上我國互聯(lián)網版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尚未完善,人們的版權意識也較為淡薄,很多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都是從其他地方復制粘貼過來,形成惡性的同質化競爭。
在任何時期,優(yōu)質的原創(chuàng)作品都是一種稀缺資源,而校園公眾號在內容的原創(chuàng)性方面恰恰有明顯的優(yōu)勢,運營者既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也可以在校園內廣泛征集挑選其中合適的進行推送,來保證內容的優(yōu)質和原創(chuàng)。同時發(fā)布者還會充分利用多媒體,用視頻、語音、圖像、文字多種方式結合來表現(xiàn)主題,盡可能地使消息生動有趣。
3.實時把握受眾需求,實現(xiàn)精準定位。校園公眾號的創(chuàng)立者身份就是大學生,和受眾處于同一地位、同一環(huán)境,他們對于受眾的需求有著感同身受的理解,及時把握潮流動態(tài),能夠實現(xiàn)對受眾需求的精準定位。
另一方面,微信號運營者處在校園環(huán)境中,能夠和同學進行頻繁快速的交流,從而獲得受眾的及時回饋,不斷調整內容和形式來滿足受眾需求。
三、小眾化的訂閱者
1.興趣愛好的分化。受眾興趣逐漸分化,從雅俗共享走向小眾化發(fā)展是當前的一大趨勢。大學校園是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同學們大多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偏好,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人聚集,就形成許多小眾化的群體。
校園個性化公眾號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有的關注校園新聞,有的關注攝影,有的關注音樂藝術等等,受眾選擇并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公眾號,從而獲得自己所需要和感興趣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校園個性化公眾號正是順應受眾小眾化的趨勢而產生和發(fā)展的。
2.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校園公眾號的內容都比較“接地氣”,或者是學校近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身邊的人物等等這些都對學生受眾有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性,身邊發(fā)生的事總會與自己有某種程度的關聯(lián),關系決定需要,從而學生會去關注一些校園公眾號。
四、發(fā)展趨勢
1.團隊化運營。高校微信公眾號是基于同學們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發(fā)展起來的,在深入某一領域的過程中,公眾號的運營將會朝著精耕細作的方向發(fā)展,使得內容更加精美,欄目更加多樣化。這樣就會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分工合作來完成不同的任務,進行團隊化運作。所以此時的公眾號已經不是最初意義上的“自媒體”,而是不斷向小范圍內的公共媒體發(fā)展。
2.形成社群。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關注人數是有限的,學生人數和內容的地域性整體上限制了受眾數量的增加,高校微信公眾號無法通過內容質量的提高來吸引更多的人。但這些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一起運營一個公眾號,或者共同關注一個校園公眾號的同學,由于存在一個精神內核而具有很大的黏性,加上同在一個學校,彼此間的距離較近,同學間可以進行線下的交流來增進感情,最終形成一個以公眾號為核心的包括基本固定的運營者和訂閱者的小社群。
這個群體會在基于共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會進行一些線下的活動,與線上活動相互呼應。而最終,微信公眾平臺只是一個工具——“讓收藏同一條裙子的人相見”。
五、對高校愛國宣傳教育新媒體戰(zhàn)略的啟迪
校園個性化公眾號是學生在自媒體時代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表現(xiàn),契合了受眾小眾化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校微信公眾號將會釋放出更大的活力,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為高校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行之有效的愛國宣傳教育提供了借鑒。
第一,高??梢圆扇∠鄳拇胧膭顚H?,最好是專業(yè)任課教師,開設個性公眾號,在學生中間推廣。一方面利用微信的成本低廉、反饋及時的特點,幫助學生解決學術問題;另一方面,隨時隨地、潛移默化地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針對特殊的政治敏感問題,比如南海爭端、達賴喇嘛等事件,能夠正能量地影響學生。因為經營微信號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梢越o予承擔該任務的教師部分課時補貼。相比較目的明顯的政治課堂的愛國宣傳教育,專業(yè)教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而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從老師言傳身教中,愛國宣傳教育就可以落到實處,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
第二,高校應該針對聯(lián)合辦學的項目,利用個性微信號向即將出國讀書的學子進行中華民族文化的宣傳和講授。未來國際發(fā)展的趨勢將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器的競爭,而是軟性文化的競爭,因為文化具有持久影響力。高校應該抓住新媒體迅猛發(fā)展的機會,采用新時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設諸如“校園國學文化”等個性微信,迎合學生善于接受“碎片信息”的接受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總而言之,為實現(xiàn)中國夢,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高校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堅持與時俱進,開展新媒體戰(zhàn)略,利用個性化微信號,開展愛國宣傳教育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微信.用戶破5億 騰訊:為免損害用戶不投大量廣告[EB/
OL].[2015-05-20]http:/new.163.com/15/0319/08/ALZAMIB
V00014AEE.html.
[2]微信數據報告:55.2%用戶每天打開十次[EB/OL].[2015-05-
20].http://www.lcaijing.com/entreprenurshop/artical2566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