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學界針對中國死刑存廢的問題,主要是從報應論、民意論、人權論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死刑廢除
死刑是刑罰體系中最嚴厲的一種刑罰,它剝奪了犯罪人最重要的權利,造成其最大的痛苦,具有不可逆性,因為其特殊性,歷來受到重視。近年來中國死刑存廢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在目前我國對死刑的政策是保留死刑而堅持少殺、慎殺,反對多殺、錯殺。
廢除死刑派的觀點是死刑必須被廢除。保留死刑派則主張,在法制不成熟狀況下,廢除死刑沒有現(xiàn)實意義。死刑在威懾犯罪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種刑罰無法比擬的。死刑從根本上制止再犯,更能節(jié)省司法資源。死刑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如果沒有死刑,就無法阻止私人復仇。限制死刑派認為死刑不具有人道性,因此保留死刑不合理。在我國現(xiàn)階段,以刑罰的人道性作為價值取向,全部廢除死刑是不現(xiàn)實的。在不廢除死刑的前提下,將其限制在效益性與公正性所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才是一種合理選擇。
限制死刑派不同于保留死刑派的地方主要在于其認為死刑的適用應當嚴格適用,但根本上來說,限制死刑派和保留死刑派都贊成死刑有必要保留,因此從根本上說二者都認為死刑應當保留。但是,死刑廢除作為當今世界的趨勢,在當今中國有其現(xiàn)實意義。今日之中國,死刑應當被廢除,而且可以被廢除。
一、保留死刑的理由
(一)正義報應
主張保留死刑的人認為死刑是罪大惡極者應有的報應,而且能夠滿足人們的報復心理。報應的觀念源于原始社會的復仇,但隨著社會文明進化,復仇逐漸演變?yōu)閳髴?。在中國,早就有“替天行罰”的思想。犯罪人違反了普遍法則,濫用自由從而構成對其他人自由的侵犯,就必然要承受譴責和非難。以善報善,以惡報惡。因此,對于罪大惡極的殺人者而言,剝奪其生命是正義的。
除了能讓行為人得到應有的報應以實現(xiàn)公共的正義外,死刑還能滿足人們的報復心理,尤其是對受害人的親屬而言。因此死刑保留派認為有其保留的正當性。
(二)符合民意
支持死刑的人認為死刑的存在有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假如違背多數(shù)人的意愿,會導致群眾的不滿,引起社會的不穩(wěn)定。
1995年,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與國家有關統(tǒng)計部門合作,曾就死刑問題專門作了一次問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廢除死刑主要是學界和司法界的觀點,而在現(xiàn)實中民眾大多難以接受。一種學說最終成為法律,必須以社會接受為前提。因此,在群眾未能普遍接受廢除死刑之前,死刑應當保留。
(三)保障人權
支持死刑的人認為保留死刑是為了保障受害人的人權。如果對故意殺人者不適用死刑,那就意味著只能使用剝奪罪犯不太寶貴的權利的方法來補償他剝奪受害人最寶貴權利的罪過。從普通人的眼光看來,這是不公平的,因為這不僅不足以使罪犯感受到足夠的懲罰,而且不足以遏制潛在的罪犯的犯罪意念。因此,只有保留死刑才能真正保障無辜者的人權。相反的,如果說廢除死刑是為了保障犯罪人的人權,容易被理解成只保障了犯罪人人權而不保護受害者人權,這是難以接受的。
(四)可以節(jié)約成本
執(zhí)行死刑的經(jīng)濟成本比長期監(jiān)禁的成本低得多,但是如果廢除死刑,關押犯人的場所以及相應的各種費用會增加,監(jiān)獄也可能會人滿為患,而一些罪大惡極的罪犯被執(zhí)行死刑,可以省去關押犯人的成本。
二、對保留死刑的批駁
(一)并非正義
首先,對于非暴力犯罪中的死刑罪,行為人并沒有侵害他人的生命,卻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不平等的,也就是非正義的。因此,所謂的“正義報應論”不能成為支撐非暴力犯罪中死刑存在的理由。其次,行為人做出殺人的行為可能是當時的特殊情況所引致的,即使是行為時并沒有可諒解的情況,然而人的思想行為性格還會受到過去長期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這些外界因素所導致的后果難道應當全部由行為人承擔嗎?如果把全部責任都推卸到行為人身上,由行為人一人承擔,則可能會導致不公平。最后,死刑執(zhí)行人員基于國際授權而處死罪犯,盡管就法律上來說有其合理性,但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出發(fā),人們將自己的一部分權利讓渡給國家,但是并沒有授權國家剝奪自己的生命,從這個角度而言是非正義的。
(二)民意只是 “擋箭牌”
雖然民意對國家的立法決策有著重大的影響,但是很多時候國家的決策并不完全建立在民眾的意愿上的。據(jù)學者考證德國在1949年廢除死刑時,并不是大多數(shù)人贊同才實施的。民意并不能完全決定立法的動向。這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尊重民眾的意愿。事實上,通常真理最初并不掌握在多數(shù)人手里,倘若死刑廢除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就不能因多數(shù)人的反對而妥協(xié),而是由少數(shù)人通過說服使多數(shù)人支持真理。民意是一種觀念,而觀念是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改變的,可見只要轉變民意,民意就不會成為死刑廢除的障礙。
(三)不影響人權保護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等價的,不能說保護被害人的人權比保護行為人的人權重要,在一個文明的國家里,二者的價值應當是同等的。廢除了死刑,并不意味著被害人的人權就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并不只有死刑可以產(chǎn)生威懾作用,其他刑種也發(fā)揮著預防人權受到侵害的功能。另一方面,難道一定要做到“一命償一命”才能說明我們足夠重視被害人的人權嗎?只是我們用死刑以外的其他更人道的方式對行為人做出與罪行相適應的懲罰而已。
(四)成本不是保留死刑的理由
本人認為因為經(jīng)濟成本問題而執(zhí)行死刑是對生命的不重視,經(jīng)濟價值與生命的價值是無法比擬的。另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中國,難道還承擔不起監(jiān)禁的費用嗎?因此,成本增加并不能成為支持死刑的理由。死刑廢除并不一定使監(jiān)獄更加人滿為患,因為現(xiàn)階段被判立即執(zhí)行死刑的人與被處徒刑的人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廢除死刑對監(jiān)獄的人數(shù)并不會產(chǎn)生巨大的改變。
三、結語
死刑廢除已經(jīng)是不可逆轉的國際潮流,而且我們國家也已經(jīng)走上了死刑廢除的道路,但是鑒于各種現(xiàn)實原因,我國目前仍然堅持“保留死刑而堅持少殺、慎殺,反對多殺、錯殺”的死刑政策,未能徹底廢除死刑。然而,無論從報應觀念,民意還是國情等等出發(fā),死刑已經(jīng)沒有存在的必要。既然沒有存在的理由,就應當盡快的廢除?;蛟S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困難和阻礙,但是我們不能在這些困難面前止步不前,不能一邊單純地討論著中國如何嚴格限制死刑,一邊被動地等待條件成熟,而應該始終堅持死刑廢除的正確方向,以廢除死刑為目標積極主動的消除障礙,創(chuàng)造條件,早日實現(xiàn)死刑廢除的目標。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