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美育是新課程改革中一個亮點,而非語言藝術是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兩者相互融合、相互關照、共同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次升華。面部語與美育、眉目語與美育、手勢語與美育以及空間距離語與美育,這四個部分又從具體層面闡釋了這一融合,對當今語文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語文 非語言藝術 審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4-0109-02
語文課堂是動靜結合的課堂,非語言教學藝術是語文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種無聲藝術。語文課堂教學非語言藝術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表情、體態(tài)的變化和動作來傳遞信息的教學藝術。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梅拉賓在一系列實驗的基礎上,曾于1971年提出一個公式: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總效果=7%詞句+38%語調(diào)+55%肢體動作。由此看來,非語言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堂語文課上,教師略帶微笑的面容,溫暖的目光,端莊而不呆板、明快而不輕率的儀態(tài),會給語文課定下一個愉快的基調(diào)。無疑,語文課堂教學非語言藝術是獨具美的特色的。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yǎng)人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過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yǎng),具有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等?!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性質(zhì)”中指明“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由此可見,在教學中融入美育的思想,是語文課程必需的任務;而將美育思想融入獨具魅力的語文課堂教學非語言藝術中,更是會讓兩者相得益彰。
關于非語言的分類,劃分的角度不同,它的種類也不一樣。結合語文教學實際,從實用的方面考慮,這里重點談面部語、眉目語、手勢語、空間距離語四種非語言形式,并從這四個方面來探討它們各自與美育的融合。
一 面部語與美育
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傳情達意的一種重要語言符號。微笑作為表情中最基本的語言信息,常常以一種鼓舞或抑制對方情感行為的方式作用著接受方。笑,在生理機制上有它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語文教師應使自己的微笑成為一種示范,一種內(nèi)心世界豁達開朗的示范。微笑實質(zhì)上是一種愛心的表現(xiàn),如果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常常以微笑對待學生,學生就會覺得教師親切、可信。同時語文教師的微笑也是一種激勵的表達,它能促進學生克服困難并更加熱愛學習。如在一堂語文課上,語文教師在面對沒有回答出問題的學生時,沒有過分的批評話語,相反地,微笑在他的臉上顯現(xiàn),學生原先緊張的心情也因此放松下來,在心里默念自己能行,下次一定加油回答上教師的問題。這就是微笑面部語帶來的美育功能,語文教師動人的微笑能帶給學生美的感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美的能力。而且,學生在教師無聲的微笑中增強了自信心,激發(fā)了學習的動力。
二 眉目語與美育
眼睛是心靈之窗,目光是一個人深層心理的一種自然表現(xiàn)。人的喜、怒、哀、樂均能從目光的細微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
在語文教學中,目光語的運用可以使師生在無聲的交流中傳達“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語文教學是師生雙方雙向交流的過程,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善于感悟、翻譯學生的目光語,善于根據(jù)學生眼神反饋的信息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案,學生也應從教師的目光語中洞察教師情感的微妙變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他能憑借學生的的眼神看出學生對他提出的問題是懂還是不懂。當教師走上講臺,以傳神的目光講授新的教學內(nèi)容,又以探索的目光捕捉學生的眼神時,學生會感到教師在時刻關心自己,信任自己,并形成一種融洽的、默契的課堂氛圍,而這種氛圍是通過眼睛來營造的??梢哉f,教師的目光是一種永不磨滅的形象美。學生從教師的目光語可以看出教師心懷博大、志懷高遠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文本流露的真切情感。這不禁讓人想起著名特級教師韓軍,他在朗讀《大堰河,我的保姆》時,讀到動情處,聲音哽咽,淚眼迷離。很顯然,此時學生從韓老師眉目語中得到一種直觀的感受,也感受到文本傳達的真摯情感,使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產(chǎn)生美感的共鳴。而此刻,教師的人格魅力也通過動情真實的眉目語,深深印在學生的心中。
三 手勢語與美育
手具有豐富的表情功能。手勢,是主體運用手指、手掌、拳頭和手臂的動作變化,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態(tài)勢語言。對語文教師來說,運用各種手勢激發(fā)學生想象,增加情感表達力度,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是獨具意義的。
在語文教學中,好的手勢能使語言表達生動、清楚,并得到強調(diào)。首先,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積極運用好情意性手勢語。這種手勢語,主要用于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內(nèi)容,能表達出演講者的喜、怒、哀、樂。它的表達情深意切,感染力強。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穿過黑暗,走向黎明”的語句時,主動做出向前沖出去的手勢,做昂然奮進之態(tài),這樣就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勇往直前的浩大氣魄,感染力得到提升。不僅如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示性手勢語的使用。譬如在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后,不管答案是否全面,作為一名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語文教師,都應利用鼓
掌或向?qū)W生豎起大拇指的手勢語向?qū)W生傳遞鼓勵之情。另外,在課堂上,語文教師還應適當使用象征性手勢語。這種手勢的含義比較抽象,如果能配合口語,運用得準確、恰當,則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引起學生聯(lián)想,給學生留下鮮明具體的印象。很顯然,在審美活動中,想象是一雙靈動的翅膀??梢哉f,想象豐富的人,審美感受必然豐富。
四 空間距離語與美育
空間距離的變化,可傳遞某種信息,表達某種感情。有研究表明,隨著教師和學生距離的縮短和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機會的增多,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與有效次數(shù)也隨之增加。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利用好非語言藝術中的空間距離語。如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可適時走下講臺去,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學生的討論,去指導、幫助學生的討論。這種近距離的交流容易讓學生形成親切感,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而在這種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生容易受到感染熏陶,容易激發(fā)自身的學習動機,形成積極向上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
再如,在指導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融入學生,和學生一起讀書、寫作、口語交際,而不再把讀書、寫作和口語交際單純地看作是學生的份內(nèi)事,而是以身作則,在語文實踐的大家庭中,和學生一起溝通聽說讀寫。此外,語文教師還應注意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五 結束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使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將美育與語文課堂教學非語言藝術融合,更是語文教學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終極目標的體現(xiàn)。
在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不斷滲透美育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美育的正確觀點,達到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高的目的,是極其重要的。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美育光照下的課堂教學非語言藝術的探索,必將大放異彩。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引發(fā)學生想象并能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學生的思想、情操得到良好的熏陶,最終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使這種能力在以后的社會交往中繼續(xù)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