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量表》對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608名高職醫(yī)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并對自尊和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職醫(yī)學生的自尊程度為中等,主觀幸福感整體較強,而且自尊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在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對高職醫(y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醫(yī)學生 自尊 主觀幸福感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4-0038-02
一 論題的提出及意義
盡管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的探討和研究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在國內,相關研究尚處初級階段。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研究對象比較單一,集中在成年人及普通高校大學生,而以高職高專醫(yī)學生為對象的主觀幸福感研究還比較缺乏。
高職高專學習階段是人生歷程中一個關鍵且特殊的發(fā)展階段,此時的學生心理與生理正逐漸走向成熟,他們的個性趨于穩(wěn)定,也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時期。而醫(yī)學生作為高職高專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引發(fā)了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本研究著重探討了高職醫(yī)學生的自尊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二 研究方法和假設
1.研究方法
第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綜述法和問卷調查法。(1)文獻綜述法。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整理分類并寫成綜述。文獻來源渠道主要是學校圖書館、各資料室及因特網。根據獲得資料,本研究將綜述整理為自尊及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相關研究綜述。(2)問卷調查法。對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800名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和自尊進行調查,最后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就如何提高高職醫(yī)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及改善自尊狀況對學校教育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在研究的過程中,測量工具采用張興貴2004年編制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量表》和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自尊量表》。
第二,研究對象。本研究以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醫(y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樣原則,從所有學生中抽取800人集體施測,施測中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并當場收回,發(fā)放問卷800份,剔除無效問卷192份,共獲得醫(yī)學生個人有關主觀幸福感、自尊的608份有效答卷。
第三,研究工具。(1)測量人際關系的工具。采用《自尊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作為自尊的單維測驗量表已得到廣泛應用,且成為評價其他新測驗的校標。大量研究顯示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2)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工具。采用《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量表》(張興貴2014年編制)進行了測量。大量研究顯示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數據處理工具。獲取數據后,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和SPSS17.0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2.研究假設
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
三 國內關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
1.自尊的概念
國外的心理學家James最早給自尊下了定義,他用了一個比較著名的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個人對自我的價值感受一般取決于他的實際成就感和潛在能力的比值;Branden認為自尊(感)是個體在應對生活的基本挑戰(zhàn)時所呈現(xiàn)的自信體驗以及堅信自己自然擁有獲得幸福生活權力的想法和意志,一般是由自我效能與自愛兩部分組成。我國心理學家荊其誠認為自尊可以看作個人自我感覺的某種方式,即能勝任愉快且值得人敬重的一個自我概念;顧明遠指出,自尊就是個體以自我意象為中心,以對自身社會價值的理解方式為基礎,并對個人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作出的評價;黃希庭則指出,自尊就是自我價值感,可以看作個人在社會實踐中,自我在以認知與評價作為客體對社會主體(包括群體與他人)還有作為主體自我正向性的一種自我情感體驗。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外的研究者將自尊看作是自我意識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一般和人類的心理需求有很大關聯(lián),且具有評價性和情感體驗的特點。本研究將自尊定義為自我系統(tǒng)中的一種情感成分,它是主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形成對自我能力與自我價值評價性的情感體驗。
2.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許多國內外學者指出自尊會影響幸福感。Sullivan認為,自尊和幸福感呈正相關,自尊下降會導致幸福感消失;Rosenberg以1886名十歲左右的青少年男孩作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自尊和幸福感的一些指標,比如與生活滿意度和快樂感等積極相關;而Staats等的研究表明自尊對大學生群體的快樂感與滿意度有顯著貢獻,而這正好是幸福感的兩個重要指標;Diener的研究也表明,自尊和主觀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也就是說自尊高的人將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另外,不少心理學家通過長期研究指出,在自尊、人格特質、適應能力、婚姻狀況、年齡、經濟水平等預測的指標中,自尊正是預測生活滿意感的最佳指標之一;而Converse,Campbell與Rodgers也發(fā)現(xiàn),自尊和生活滿意度在所有和生活滿意度有關的預測變量中相關性最高;Diener通過對31個國家13118名大學生所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和生活滿意度兩者之間的相關高達0.47。我國學者張力為將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四 研究結果
1.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和主觀幸福感得分情況
表1 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和主觀幸福感得分情況
變量N平均值標準差
自尊60828.133.92
主觀幸福感608165.4634.08
從表1可以看出,608名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平均分為28.13分,自尊程度為中等水平;主觀幸福感平均分為165.46分,表明高職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較強。
2.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第一,高職醫(yī)學生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表2 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系數
幸福感指標皮爾遜相關 自尊 Sig.
友誼滿意度0.259***0.000
家庭滿意度0.301***0.000
學校滿意度0.276***0.000
環(huán)境滿意度0.249***0.000
自由滿意度0.275***0.000
學業(yè)滿意度0.231***0.000
主觀幸福感0.332***0.000
從表2可以看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總分、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校滿意度、環(huán)境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均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這表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
第二,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結果。將自尊作為預測變量,主觀幸福感總分作為因變量,做回歸分析。模型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自尊對主觀幸福感回歸分析模型方差分析結果
平方和df均方Fsig.
回歸77590.12177590.11874.953***0.000
殘差627324.86061035.189
合計704914.9607
從表3可以看出,F(xiàn)統(tǒng)計量的觀測值為74.953,顯著性概率為0.000,即檢驗假設“H0:回歸系數B=0”成立的概率為0.000,從而拒絕零假設,說明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線性關系是非常顯著的,可建立線性模型。這表明自尊作為自變量,能很好地預測主觀幸福感。模型相關t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模型相關系t檢驗結果
未標準化系數標準化系數tSig.
BStd. ErrorBeta
84.4759.444 8.9440.000***
自尊量表2.8790.3320.3328.6580.000***
從表4可以看出,回歸模型的常數項為84.475,自變量“自尊總分”的回歸系數為2.879,因此可建立回歸方程:主觀幸福感(Y)=84.475+2.879×自尊總分。模型的決定系數為0.110,表明所建模型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回歸平方和中能被自變量解釋的概率為11%。
五 對研究結果的理論分析與討論
1.高職醫(yī)學生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討論
從表2可以看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總分、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校滿意度、環(huán)境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均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這表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高自尊個體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明顯高于低自尊個體。一般自尊的分數越高,其對很多事務的滿意度評價也越高,分析不同自尊水平的高職醫(yī)學生個體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自我評價和情感體驗。自尊水平低的個體,對周圍的環(huán)境更容易產生反感,認同度低,他們在自身特征、學業(yè)活動和社會交往上,容易表現(xiàn)得消極、自我否定,自我價值感不高,對生活和學業(yè)缺乏信心,因此對友誼滿意度、學校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評價也低。相反自尊系數高的學生,他們在身體和生理特征、學習活動和人際互動中,很容易表現(xiàn)出更加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肯定,導致自我價值較強。他們大多對自己持肯定態(tài)度,自信、豁達、樂觀,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因此主觀幸福感更高。
2.高職醫(yī)學生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回歸結果分析討論
現(xiàn)在有很多研究表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關系很密切。在本研究中,將自尊作為預測變量,主觀幸福感總分作為因變量,做回歸分析。模型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所建模型結果極其顯著(F=74.953,p<0.001)。這表明自尊作為自變量,能很好地預測主觀幸福感。在研究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關系時,需要考慮自尊這一因素本身的復雜性。Kwan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對中國香港被試人員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十分明顯;本研究也證明自尊作為自變量,能很好地預測主觀幸福感。這也驗證了本文的假設,即高職醫(yī)學生自尊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重要影響。
六 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本文以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三個年級608名學生為樣本,進行了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問卷調查。研究前,本文提出了“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對個體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假設,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統(tǒng)計,結合心理學理論和回歸分析,對數據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本研究結果顯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呈明顯的正相關,即人際關系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得分越高。而以自尊作為預測變量,主觀幸福感總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模型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自尊作為自變量,能很好地預測主觀幸福感。這個結論驗證了研究前提出的“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對個體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假設。
2.建議
從自尊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作用出發(fā)的建議是在心理教育和自我調節(jié)過程中,要重視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對個人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本研究已經表明,高職醫(yī)學生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重要的影響,自尊越好,主觀幸福感越高。因此,無論是學校對高職醫(yī)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導,還是高職醫(yī)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都應認識到自尊對個人主觀幸福感產生的作用,這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梢酝ㄟ^加強自我意識教育,教會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方法,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認識到自我尊嚴和價值,做到自尊、自信、自愛,以增加高職醫(yī)學生群體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陳姝娟、周愛保.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3)
[2]石國興、曹保剛.構建和諧社會的心理學思考[J].河北學刊,2005(5)
[3]曹清國、肖潔.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J].校園心理,2009(3)
[4]張靈、鄭雪、溫娟娟.自尊的心理結構與作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劉秀艷、司秀玉、吳少敏.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9(3)
[6]顧瑛琦.武漢市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9
[7]劉森森.人際關系對體育專業(y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
[8]宋溢文.職校生自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