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走班教學,是指學生不是一直在一個行政班上課,而是自主選擇班級進行學習。語文走班教學運用自主選班、參與備課、主動探究、自選成果展示方式四條基本策略,堅持選擇性、探究性、交往性三大根本特性,保障學生充分享受思維與表達的自由,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關(guān)鍵詞:語文走班教學;基本策略;根本特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A-0098-04
由于學生的語用能力、需要、興趣等方面差異很大,行政班里出現(xiàn)了“不自由”:教師想教的,學生會了或者根本不可能會;學生想學的,教師卻教得浮光掠影,甚至根本不教……為了讓教更適應(yīng)學,我們開展了“語文走班教學”研究。所謂語文走班教學,是指一名學生不是一直在一個行政班上語文課,而是自主選擇班級進行學習即所謂的走班學習,其教學內(nèi)容是探究師生自己提出的問題。
語文自由課堂,是解除阻礙師生自由思維與言論的因素,促進師生享受自由思維與言論的學習活動。要構(gòu)建語文自由課堂,比較好的法子就是圍繞問題展開教學。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沒有問題就沒有真正的學習。沒有問題,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欲望,學生思維自由就缺少基本的載體,也就缺少了基本的可能。
筆者以為,語文走班教學是語文自由課堂的一種主要形式。它的本質(zhì)是學生自主選擇目標、內(nèi)容的學習活動,是學生解決自己的問題的過程,是師生間積極的、真誠的交往經(jīng)歷。
一、“語文走班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自主選班:嘗試體驗,相對固定
期初,我們向三個班103位同學說明,有A、B、C、D四個班可以供他們選擇,四個班的共同點是:學習方式為“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jié)論”;學習內(nèi)容是同學、老師提出的問題。其不同點在于:從A班到D班,學習內(nèi)容的難度越來越大;其中D班是“自學班”,課堂上沒有老師。隨之公布的是各班任教老師。學生綜合以上情況自主選班,教師不得干涉,也不必作指導。
最初兩星期里,學生可去每個班里體驗學習內(nèi)容的難度。當學生再次選擇后,就要固定下來。當然,每兩個月一般都有一次重選機會。
(二)參與“備課”:提出問題,確定內(nèi)容
班級不同,教材也不同:A班的教材為《漁歌子》,B班的教材為《漁歌子》與《漁歌子》(寥廓藍天彩云飛),C班的教材為《漁歌子》、《答弟志和漁父歌》、《江雪》、《題秋江獨釣圖》,D班的教材為學生自選4、5首關(guān)于漁父的詩詞。
各班預習要求是:1.提出自己的問題。每位同學都要將自己的問題和小組(四人一組)成員的問題,記錄在學習任務(wù)單上(見表1),并將初步得出的“結(jié)論”寫下來。2.改寫詩詞。A班,改寫《漁歌子》中的一句;B班,改寫《漁歌子》;C班,改寫《漁歌子》與另一首詩詞;D班,要改寫自選的漁父詩詞。
比較各班改寫任務(wù)和學生寫在學習任務(wù)單上的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各班的學習難度區(qū)別很大。改寫的難度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改寫的“量”上。而問題的難度不同,則主要體現(xiàn)在問題本身。例如A班學生提出的“這首詞里為什么有那么多關(guān)于顏色的詞”與C班學生提出的“《題秋江獨釣圖》一詩中,為什么用了那么多個‘一’字”,這兩個問題的難度相差很大,前者要結(jié)合詩詞所描寫的季節(jié)與所表達的情感來思考,結(jié)論較易得出。后者則需從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來琢磨,而“情感與‘一”的關(guān)系”,又比“季節(jié)與情感的關(guān)系”復雜得多。
學生參與“備課”,主要指的是教師布置以“提問”為主的預習作業(yè),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語言表達的狀況,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等。
(三)主動探究:獨立思考,積極交流
陶行知先生說:“教學的成敗,應(yīng)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問了多少為什么;不在于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質(zhì)疑,評判了多少。”教師要指導學生“學問”。為此,我們建構(gòu)了“語文走班課堂教學程序”:
1.提出問題
學生要在學習任務(wù)單上記下小組成員所提出的問題,并寫下答案。小組長負責檢查。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充分尊重學生,絕不嘲笑。如學生的問題表述不清楚,那就通過交談,幫助學生表述得清楚些、準確些。
2.小組討論
學生在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中選擇一兩個問題,進一步完善答案,并寫下來。在隨后的小組交流中發(fā)表觀點,快速記錄他人觀點。小組長用“誰有補充或不同意見”等語言組織交流。結(jié)束時,大家討論決定提供哪個問題供大組交流,并將問題寫在黑板上。教師巡視,提醒學生遵守“一個小組不能同時有兩個人發(fā)言”等規(guī)定,重點指導學生傾聽、記錄。
3.獨立思考
學生抄下黑板上的問題(如果學生的問題無法涵蓋教學目標,教師可提供),選擇其中幾個問題獨立思考并記下“結(jié)論”。教師指導學生有條理地、綱要式地記錄結(jié)論。
4.大組交流
學生需做好發(fā)言準備。在交流時,要恰當?shù)匾谜n文里的“證據(jù)”,要密切地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教師在課前確定好問題交流的板塊與順序,課上傾聽學生發(fā)言,并設(shè)法引導學生引用文本,聯(lián)系生活,闡述觀點。
從上述四個環(huán)節(jié)可看出,每一次交流前,學生必須先獨立思考。獨立思考以及交流“制度”,明確了討論方向,增強了交流效果。
下面,筆者將各班大組交流的問題及部分問題的“結(jié)論”呈現(xiàn)如下:
【A班】(1)這首詞里為何有那么多關(guān)于顏色的詞?(事實就是這樣,白鷺的純白,箬笠的草青,蓑衣的碧綠,還有桃花的粉紅等;這么多顏色,放在一起,很美,充滿春天的氣息;多彩清新的顏色反映出詞人愜意的心情。)(2)不知道怎樣把一句詞改寫成很美的一段話?(3)為什么天下雨了,詞人還說“不須歸”?(4)這首詞反映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B班】(1)怎樣改寫這首詞更美?(要想改寫得更好,就要注意分節(jié),一句詞改寫成一節(jié)現(xiàn)代詩;要運用修辭;要寫出詞句的畫面感。)(2)這兩首《漁歌子》分別反映了詞人怎樣的心情?(3)兩首《漁歌子》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C班】(1)《題秋江獨釣圖》一詩中,為什么用了那么多“一”字?(用“一”比較符合事實,因為船、漁翁等事物只有一個;用“一”更能表達詩人得意的情感,尤其是“獨釣一江秋”更能表達這種情感;這么多“一”字,形成了一種特色。)(2)為什么每個漁父的心情很不相同?(3)《題秋江獨釣圖》中,為什么說漁父在獨釣一江秋?(4)為什么弟弟說“不須歸”,哥哥卻說“且須還”?
【D班】(1)《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中第一句“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塘松徑已勝攀”與第二句似乎毫無聯(lián)系,可作者為什么把它們放在一起?(第一句寫外面固然好,但呆在家里也不錯,這句寫出了對志和的關(guān)切,第二句中的“狂風浪起且須還”表示出了對志和的提醒,本詩以對張志和的關(guān)心與提醒作線索,貫穿全文,無處不含濃濃的手足之情。)(2)《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3)你最喜歡哪首詩詞中的漁父,為什么?
在探究中,要堅持“鼓勵”原則。學生所提問題與教學目標有關(guān)聯(lián),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所提問題與教學目標沒有關(guān)聯(lián),教師也要真誠鼓勵學生愛思考的品質(zhì),并引導學生運用恰當?shù)姆椒ā①Y源去解決問題。
(四)自選作業(yè):落實基礎(chǔ),彰顯個性
學生探究后,要引導他們展示學習成果,這一“成果展示”不同于在課堂上發(fā)幾次言、讀幾次書,而是具有挑戰(zhàn)味的選擇性任務(wù)。
【A班】必做:補充習題。選做:(1)改寫《漁歌子》。(2)摘錄并背誦另一首寫漁父的詩詞。
【B班】必做:補充習題。選做:(1)修改自己的改寫作品。(2)自學一首寫漁父的詩詞,并改寫。(成果展示:邱天同學將納蘭性德的《漁父》中的“收卻綸桿落照紅”,化作了筆下這樣一段文字——原本湛藍的天空緩緩地被鋪上了一層絢爛的五彩晚霞,天空像飽飲了玫瑰酒似的,漁人欣賞完這世間絕景后,起身離開,他的眼中又帶有一些不舍,所以走得十分緩慢。)
【C班】必做:補充習題第一、二題。選做:(1)有感情朗讀。(2)你最喜歡哪個漁父?寫出理由。(成果展示:我喜歡《江雪》里的漁父,因為他堅持不懈,堅強不屈;我們既要像柳宗元筆下的漁父那樣堅持追求理想,也要像張志和詞中的漁父那樣悠閑地生活,不然一直那么孤獨難受,誰受得了……)(3)創(chuàng)作一首詩詞。(作業(yè)展示:李書揚《漁父》:一縷輕風一波漾,一魚歡游泛一浪。一夫拋下一絲鉤,一片山色陪一網(wǎng)。)
【D班】選做:(1)有感情地誦讀自己選擇的詩詞,嘗試配樂。(2)仿寫一首詩或詞,寫寫心中的漁父。(3)閱讀海明威《老人與?!罚◤垚哿嶙g),看看海明威筆下的漁父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作業(yè)展示:潘羿《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漁興盡,瑟瑟半江。抬望眼,仰天長嘆,血色殘陽。道聽途說釣魚樂,側(cè)耳旁聽烤魚香。只可惜,黎明黃昏,魚影茫茫。銀星閃,娥眉亮,只曾想,何時魚上?點亮缸,不見魚浮何樣。狼吞虎咽就著醬,風卷殘云險些嗆。待那時,比漁斗天罡,定我強。)
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富含挑戰(zhàn)的選擇性任務(wù),讓學生有了展示才華的空間。
二、語文走班教學的“根本特性”
杜威堅定地指出:“學校里任何僵死的、機械的和形式主義的東西的根源,在兒童的生活和經(jīng)驗從屬于課程的情況下恰好找得到。”[1]這種情況下,教學的“重心在兒童以外,重心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在你所喜歡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動”[2]。而語文走班教學則將重心置于“兒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動”上。除了具有“語文行政班教學”具有的“實踐性”等特性外,其還有以下一些根本特性:
(一)“語文走班教學”具有選擇性
“語文走班教學”是以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需求為基礎(chǔ)實施的,為不同學生發(fā)展言語個性提供不同的幫助和指導。在“語文走班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鼓勵學生的自主選擇,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為其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學生自選學習內(nèi)容、學習成果的呈現(xiàn)形式等,而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幫助學生樹立自選意識,提高自選能力上。
(二)“語文走班教學”具有探究性
“語文走班教學”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學生不是接受并記憶教師講述的現(xiàn)成結(jié)論,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得出結(jié)論。為何如此強調(diào)“探究性學習”?“民國年間,北師大附中、南開中學以及過去許多知名的中學,它們之所以成功,無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實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養(yǎng)考試能手、習題高手作為首要的教育目的,而是以培養(yǎng)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識的公民為目的?!盵3]可見,獨立思考能力是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而“探究性學習”是催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搖籃。
(三)“語文走班教學”具有交往性
教學就是交往,即季亞琴科認為的“教學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組織的交往,或教學是交往的特殊變體”[4]。此時的交往相對于教學而言已經(jīng)上升到本體論層面,交往從作為教學的工具存在而上升為教學的本體性存在,交往就是教學的本質(zhì)之體現(xiàn)?!罢Z文走班教學”過程中,學生與他人平等交往的機會大大增加?!罢Z文走班教學”是教師、學生、教學文本等多元主體的互動過程,而語言的世界就是師生交往的家園。
三、“語文走班教學”的教學效果與問題
從問卷調(diào)查的情況來看,走班前,只有43.1%的學生喜歡語文,走班后,有93.8%的學生喜歡語文。從期末考試成績來看,走班前,平均分、優(yōu)秀率超過年級平均的班級各有1個。走班后,平均分超過年級平均的班級增加到2個,優(yōu)秀率全部超過年級平均數(shù)。三個班的及格率由原來的99.17%提升到99.57%。特別值得一提的是,D班(自學班)的9位學生,最高分是98.5分,最低分是92分,在95分以上的有6位??梢姡甙嘟虒W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是很有成效的。
但要想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就必須提升課程開發(fā)者的素養(yǎng),提高課程開發(fā)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2][美]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41.
[3]傅國涌.看民國的一間中學怎樣辦學[N].羊城晚報,2013-4-4(B5).
[4]朱佩榮.季亞琴科論教學的本質(zhì)(上)[J].外國教育資料,1993(5).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