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現代建構主義教育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通過結合各門核心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探索了實驗操作的支架式教學模式、社區(qū)實踐隨機教學模式、小組督導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中心拋錨式教學模式、臨床情境式教學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的設計、組織與實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對應用心理學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更加多樣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建構主義 應用心理學 教學模式
近幾年來,我們運用建構主義思想積極探索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初步經驗。我們改革的基本目標是: 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的、自主性的、師生互動與學生合作式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模式。結合各門課程的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一、實驗操作的支架式教學模式
在操作主義看來,概念就等于一組操作。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要將學科知識的概念真正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就必須經過“習以成性”的實驗操作。為此,我們在幾門主干專業(yè)課程中挑選出一些學科核心概念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對這些核心概念提供的支架為學生進一步建構內化的整個知識體系奠定自主性學習的基礎。所謂支架式教學是借用建筑行業(yè)腳手架一詞來比喻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這種教學思想是來源于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不斷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二、社區(qū)實踐隨機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由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事實上,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知識的運用總是多學科、多技能交叉、隨機和綜合應用的,而傳統(tǒng)的單一分科的課堂教學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建構主義提出了隨機通達教學 模式,即學習者可以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的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種多次進入,絕不只是為鞏固知識而進行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三、小組督導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因此,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學生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我們采用小組督導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使交流與協(xié)作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收到了幫助一人、教育多人的教學效果。在這種小組學習方式中,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與督導作用。
四、以問題為中心拋錨式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所謂拋錨式教學是指以真實事例或問題或真實任務為基礎( 即比喻為“拋下一個錨”) ,讓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圍繞這個被確定的問題而展開。故拋錨式教學也可被稱之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所以,建構主義主張應盡量使課堂教學過程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的過程相近似,弱化學科界限,強調知識交叉,鼓勵和指導學生針對具體情境采用適當的探索策略。
五、臨床情境式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提倡情境性教學 ,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應當包括情境、協(xié)作、交流和意義建構4個部分。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另外考試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下,考試的目的是拿高分,最終取得學位證。而在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成為最終目標。所以我們在形式上,減少部分閉卷考試,增加部分開卷考試。在內容上,減少死記硬背的東西,增加靈活變化的東西,并加入動手操作部分。在能力考試上,減少復述性的內容,增加創(chuàng)造性題目,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考試引導促進學生去創(chuàng)新,繼而形成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創(chuàng)新型人才。
我們在對新入學的本科生中選取一個班通過運用這幾種模式的教學方式,發(fā)現該班在同年的期末考試中成績高出其他班級十幾個百分點,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明顯增加。這些都說明我們的教學改革取得一定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洪文鈞,秦 萌.知識經濟與高校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24( 3) :40- 42.
[2]史承軍.論非智力因素與創(chuàng)新素質的價值與關聯(lián)[J].理論觀察,2005,36( 6) : 124- 125.
[3]田余祥,王冬梅.提高與保證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探討[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4,18(6):355- 356.
[4]肖旭賢,黃可龍,劉素琴,等.重視創(chuàng)新 提高醫(yī)學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7,6(7)620- 621.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人文與傳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