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篆書作“陌”。當(dāng)然認(rèn)定為形聲字:左耳旁“ ”,《說文解字》解釋為“山無石者,象形”,即指土山土坡,帶左耳旁“ ”(注意與右耳旁“ ”區(qū)別)的字原本都與山與土有關(guān);而右邊的“百”表聲,到今天自然有了變異。我們的先民們用這個字來指稱東西向的田間小道。那么,南北向的呢?又有一個專門的字來指稱,這就是“阡”,“阡”“陌”合稱就指田間道路?!澳吧匣ㄩ_,可緩緩歸矣?!边@是五代時期吳越王錢鐐捎信給回娘家省親的王妃戴氏說的一句話。設(shè)想一下,阡陌上的花開了,你可以一邊賞花,一邊慢慢地回來,該有多美好多溫馨!
也有認(rèn)為是會意字的,從“阝”從“百”,表示田間小路以百計,當(dāng)然同樣,“阡”從“阝”從“千”,表示田間小路以千計,反正都表示田間小路很多。這一說法也頗有道理,更何況,仿佛更方便我們探尋到“陌”后來主要指“生疏,不熟悉”之意的緣由:試想想,眼前,縱橫交錯的田間小路數(shù)以千百計,讓人眼花繚亂,哪里能辨得清晰分明?自然就感到生疏了,也許,“陌生”一詞就這樣順理成章地產(chǎn)生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說所見桃花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派祥和美好的景象,但同時,對于一個外來闖入者來說,自然也感到格外陌生和新鮮了,也因之而欣然自喜了。
由此,想到另一個詞:“陌路”,本就是指田間小路,后來指陌生人,不認(rèn)識的人,也稱“陌路人”。
陌路人之間也會生出動人的故事來的,首推《琵琶行》吧。白居易本是朝廷命官,卻被貶為江州司馬,心中好不郁悶愁苦!不期然而然之間,江邊送客竟邂逅婉轉(zhuǎn)憂傷的琵琶曲,也就邂逅了獨守空船漂淪流落滿心愁怨的琵琶女,由衷地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是音樂的共鳴,是命運的相似。雖是彼此“陌路”,素不相識,卻像故友舊交一樣,相惜相知,好不讓人感慨。
感慨沉思之間,那個不祥的成語“形同陌路”到底從我心底冒了上來。在眼下平常的日子里,我們與自己身邊的人打交道,卻免不了藏著“不信任”的影子,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禮節(jié)性地打個招呼算是很不錯了。身處城市森林,眼睜睜地看著這樓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越來越密,彼此之間物理距離越來越近,然而心理距離越來越遠(yuǎn)。想當(dāng)年,20世紀(jì)90年代,我和我那時的同事們住三層的筒子樓(我們親切地稱“老三樓”).彼此之間串門聊天,玩牌打電游,甚至一起吃飯彼此交換碗里的菜,真是親密無間,其樂融融;至于孟子所描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更是稀松平常的事?!袄先龢蔷蹠本涂滔聛砟菚r的美好記憶;哪里會想到,而今,小高層電梯房的防盜門和貓眼以及獨立別墅隔離了鄰里之間的隱私,也阻斷了咫尺之間的問候與關(guān)照,“熟悉的陌生人”不再只是文學(xué)理論中所指的典型人物,也是鄰里之間的你我他……
這樣狀況注定還要持續(xù),你我他還要在這樣狀況的空間里住著宅著和來來去去。無奈,生活還得繼續(xù),或者也設(shè)法來一點小小的改變,努力讓自己走出那種單調(diào)乏味的“陌生”。
于是,不少人,當(dāng)然要有點閑也有點錢,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來一場“蓄謀已久”或者說走就走的旅行。想想這樣的白天悠然地轉(zhuǎn)上一圈,看點風(fēng)景名勝,吃點地方小吃;晚上回到住處洗個澡,然后輕松地舒展在床上睡去,豈不舒爽!更讓人愜意的是,徜徉在那些陌生而新鮮的路上,遇見那些陌生而可愛的人和有趣的事,在寂寞里游走或者流浪,但不感孤獨與空虛,許多陌生的感覺卻是似曾相識……想想,一次心靈的出走會帶給人生許多豐富與美好。
又不禁生出一種愿望: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每天都是一次嶄新而有意思的心靈旅行,因為,蕓蕓眾生,彼此之間不再是“形同陌路”,身邊的每一個人也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