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含有二意:一者為普洱茶之簡稱:二者指禪宗叢林的一項活動,即為大眾奉茶,使眾人皆有茶飲。
從前,當佛教還沒有完成系統(tǒng)嚴密的理論體系時,禪師們要把認識世界與人生的辯證思想融入到身邊尋常的事物里,比如“噄茶去”這樣的偈子,因為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拋出禪機,通過啟發(fā)及引導的方式接引參學者而被廣泛應用。茶,于是成為佛學教育的重要道具之一。此外,因茶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功效,能驅(qū)除困倦,幫助消化,清心寡欲,故而僧人們常在寺內(nèi)舉行茶宴,談佛論道,逐漸形成了專門的寺院茶禮,乃至使飲茶成為修行生活的一部分。而普茶一事,便由此衍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普茶與普佛也是一樣的。因為佛家的茶里,已經(jīng)滲透入了佛法——把承載著人生哲理的茶奉獻給眾生,其實與布施佛法是一樣的功德。
如今,佛寺在每年的重要節(jié)慶和法會活動中都會安排普茶的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就是僧人以茶會的形式招待功德主和香客游人,與俗家的“茶話會”有頗多類似之處,而不同之處則在于:叢林的普茶針對的對象是不定的,無論是否收到邀請,都可以來取一杯茶。同時,普茶也是一堂佛事,有著既定的儀軌,比如要事先預備好座席、茶葉和香花燈果等,須有專門的茶頭負責煮水泡茶,由負責管理僧眾事務的維那師主理擊磬,大眾則應磬舉止,第一聲時合掌,第二聲時舉杯,第三聲時啜茶……事無巨細,皆依規(guī)而行,喝茶本身是儀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能任意妄為。但規(guī)矩法則,因時設施,通權(quán)達變,故而具體時間、地點、形式會根據(jù)各寺院的實際情況有所差異,并不完全拘泥。
去歲八月,至廈門、泉州游學采風,時值酷暑,旅途中常常汗流浹背、水盡渴極。好在閩地處于我國最適合產(chǎn)茶的華南茶區(qū),茶葉資源豐富,當?shù)仫嫴柚L大盛,且佛教信仰頗為普及,寺院眾多——在寺院門口或左近街巷,常能見到施茶的大桶,內(nèi)蓄者或大麥茶,或巖茶,或鐵觀音,可隨需取用,概不收費!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在泉州開元寺門口,我竟然在鐵觀音茶中喝出了淡淡的成味,滋味雖不及清飲甘爽,但在盛夏之季,鹽分與維生素隨汗液流失,易令人虛脫,想是那僧家慈悲,才在茶中放少許鹽,讓香客商旅在喝茶時也一道補充些鹽分,防止中暑。雖是個小小的動作,卻讓我在酷暑之中感受到沁心的清涼。
我的先生平日常翻閱佛學典籍,我便問他施茶與普茶的區(qū)別,他說:緣由雖不同,本質(zhì)卻是一樣的。我便想到,把普茶和施茶結(jié)合起來,這件事原是我們力所能及的。
離家約二十里處,有浦東小普陀寺,原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后毀于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2011年正式開始重建工程。我的先生常去寺里做義工,故與師父們相熟。
2014年中秋前夕,征得大和尚同意,于重建中的小普陀寺圓通殿前廣場,我和我先生置備茶席,為是日參加中秋聯(lián)歡的僧眾奉上精心準備的月光美人茶——當日到會僧侶及鄉(xiāng)鄰逾千人,我與我先生二人,大桶與小杯接力出湯,在大約兩小時的時間內(nèi),將預備的所有茶葉及400余個品飲杯全部分發(fā)!
是時,有將信將疑、徘徊猶豫,需主動招呼邀請者;有毫無戒心,痛快取飲,歡喜道謝者:有誤為賣茶,大咧咧試喝后詢問價格,被告知是免費奉茶時尷尬致歉者;有多次取飲,甚而以大碗大杯來承接者……我都歡喜應受!
普茶之時,施者與受者之間,并沒有常規(guī)的客套,亦無需堂皇的說辭,一切溫情都在微笑的遞出與接納中傳播普茶。尤其是救急解渴的普茶,雖無靜室品茗的風雅,卻是及時的甘露,能在無聲處滋潤心靈,灌溉人們心中被殘酷的競爭所掩蓋的真誠與善愛的種子。
普茶,在佛家是一種文化儀式,在禪者是一種修行法門,而在我這樣的俗子,它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樸素的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不以人的外貌長相、性別年齡、學識能力、經(jīng)濟條件等為依據(jù),不論宗派信仰,無關身份地位,一概平等!假如魚兒鳥兒能來領取這杯茶,那么,連它們也都是可以享用這杯茶的!拋去各種外相的約束障礙,生命本身的莊嚴與美好才能真正得以體現(xiàn)!
一杯茶,或許不值幾文錢,也不是幾文錢的事,但這番樸素的善意和從低處關照的情懷,有時比高貴的禮物更有價值。是的,在這個什么都要計算成價值的社會,一杯免費的茶,正因沒有計算價值,而能在人們的心靈深處,聚成一片無價的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