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選取了同一山場不同焙火階段的肉桂,作小文一篇記述焙火對巖茶滋味的影響。在九月聊巖茶焙火的問題,比去年晚一些。今年的關注點和去年類似,卻多了一些思考。
九月,已是秋的節(jié)氣。在福建,秋季是茶葉上市品類最多的一季,其意義超過春季。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時正是巖茶下焙面市的節(jié)點。中秋將近的日子,各家茶館都緊鑼密鼓地準備著這一季的茶禮。
南方的九月,夏的暑氣依舊熱烈。于是,頂著暑氣將火氣未消的巖茶一杯杯嘗遍。細數(shù)這一季喝到的茶,大概會讓人心生嫉恨的。所以,就低調(diào)些說武夷山各個主要山場的肉桂、水仙和許多名叢都有幸得嘗。許是喝茶的年頭漸久,口味也愈來愈重,嘗到的新茶越多越覺得許多都滋味欠缺。關于這個問題,和更資深的茶客交流,得到的解答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焙火偏輕,逐年明顯。滋味欠缺,所指最重要的也是這點。許多被介紹焙火近30個小時的茶,看到干茶的第一眼卻是:條索欠緊實,葉片未轉(zhuǎn)色。這樣的巖茶,香氣從干茶看就極搶眼,沖泡之后,杯蓋香、掛杯香都花香悠揚,極為誘人,香落水,卻顯寡淡。就“香”而言,此類茶的確搶人眼球。不要說單獨品鑒,即便數(shù)十道茶同時品鑒,此類茶亦能憑借香立即跳脫而出。當然不排除,有些商家不求茶葉品質(zhì),火急火燎著急賣茶,遂只輕微過焙的情況。
焙火偏輕,香氣高揚的巖茶,對于茶齡不久,平時以喝綠茶、白茶、清香鐵觀音、紅茶等口味偏輕的茶客,有著很好的接受度。這類茶的出現(xiàn),便是為了更多地爭取這批受眾。只是,巖茶之妙并不在“香”?!跋?、清、甘、活”中,“香”是入門而已?!皫r骨花香”的“巖骨”和其所賦予的“清、甘、活”才是稱作“巖茶”的韻味所在。
作為半發(fā)酵的烏龍茶,除了做青,精制階段的焙火是固化定性茶葉滋味的最重要階段,沒有之一。在初制階段,因采摘或做青而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都可以通過精湛的焙火工藝得以彌補。為了保香而選擇輕焙火的巖茶,適合當年內(nèi)盡快飲用完畢。焙火偏輕,茶葉后續(xù)轉(zhuǎn)化可能出現(xiàn)的返青現(xiàn)象會比傳統(tǒng)焙火的茶葉較早的出現(xiàn),由此而出現(xiàn)的連帶問題,比如:香氣明顯減弱,茶湯青澀味明顯,口感協(xié)調(diào)性欠佳等。以上,皆就正巖山場巖茶而言。如若山場欠佳,存放半年后的滋味會下降會更明顯。
產(chǎn)地,其實是任何一個茶品類都繞不開的話題。離了這個地兒,就不是這個味。對于巖茶焙火的探討,最終回歸到的也是“產(chǎn)地”,換個更具武夷巖茶特色的詞匯則是“山場”。山場,決定了太多東西。正巖山場的茶,高火、急火、“文火慢燉”焙出的茶是品質(zhì)高低的區(qū)別,而其余山場的茶則是一焙定成敗。從某種角度講,正巖山場以外的巖茶并不具備像正巖茶般的優(yōu)質(zhì)茶底,在滋味口感上必然少了許多的可能性。但是,需要重申的是:如果茶的山場過硬,還是希望能讓它具備傳統(tǒng)巖茶的風骨。
如鯁在喉,方知滿口生香,喉韻甜潤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