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其語言表達要嚴謹、科學。全國各地現(xiàn)行的教材初中物理教材很多,筆者多年來一直使用蘇科版教材,通過與其他版本教材的對比,發(fā)現(xiàn)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本文列舉一些,與同仁們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 教材 規(guī)范
新課改以來,全國各地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使用著多種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筆者一直使用蘇科版物理教材,但在多年使用的過程中時常對教材中的一些表述有著自己的不同看法。下面,筆者結合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從規(guī)范表述的角度談談物理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標題中的表述問題
常言道: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標題的好壞常影響一篇文章的成敗,不容小視。初中物理教材中每一章、每一節(jié)的標題應具備概括、準確、簡短、明了的特點,但現(xiàn)實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有些標題不盡如人意。
1.標題的內(nèi)涵相同而外延不同。
在各種版本的教材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知識內(nèi)容相同,而標題凌亂。比如,關于“音調(diào)、響度和音色”這些知識內(nèi)容在不同版本中基本相同,僅僅用來說明的案例不完全一致,可見,其標題的內(nèi)涵是相同的。但是,用來體現(xiàn)外延的標題卻各不相同。不同版本的具體表現(xiàn)為:①蘇科版2009版表述為“1.2聲音的特性”;②滬科版、人教版表述為“2.2聲音的特征”,滬教版表述為“1.2聲音的特征”;③蘇科版2013版表述為“1.2樂音的特性”,北師大版在“三、樂音與噪聲”中也表述為“樂音的特性”;④教科版表述為“2.樂音的三個特征”。上述標題的表述用詞出現(xiàn)兩個明顯的差異:
其一,外延定位是聲音,還是樂音?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而“樂音和噪聲”則是人為對聲音的一種劃分,通常從物理學角度或從環(huán)保的角度進行劃分,兩者相互交叉。比如,你感到舒服的樂音,他人可能覺得煩躁;其振動可能有規(guī)則,也可能無規(guī)則??梢?,“音調(diào)、響度和音色”這些特點,不僅樂音有,噪聲同樣具有。為此,筆者傾向于在標題中用“聲音”,而不用“樂音”。
其二,內(nèi)涵定位是特性,還是特征?
特性是指某人或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質(zhì),即該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特有的根本的屬性。特性傾向于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zhì)。特征是人或事物可供識別的特殊的征象或標志。特征傾向于外在的表象、形式。依據(jù)“特性”與“特征”的概念差異,對照“音調(diào)、響度和音色”這些人耳能直接感知的外在差異,個人觀點,此處宜用“特征”,而不用“特性”。
2.標題的內(nèi)涵不能涵蓋所學知識。
在各種版本的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章節(jié)的標題與內(nèi)容吻合,但個別對象卻有偏差,總體感覺是標題的內(nèi)涵小于該節(jié)所學知識。
①蘇科版中某一標題為“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從標題的直覺來看,就是認識相關的測量工具,并學會測量。而實際內(nèi)容卻是先認識長度和時間的單位、了解換算關系,并感知身邊對象的大小,然后才涉及相關的測量問題。故本節(jié)標題宜為“一、長度和時間”。
②北師大版中某一標題為“三、探究物質(zhì)的密度”。從標題的“探究”一詞來看,就是通過實驗探究建立物質(zhì)密度的概念。而實際內(nèi)容顯示,這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識,本節(jié)更主要的是對密度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故本節(jié)標題宜為“三、物質(zhì)的密度”。
3.標題的概念過多,且層次混亂。
標題通常簡潔明了,具有較強的概括性。然而,在極少數(shù)的標題中出現(xiàn)了層次不清、重復、混亂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有:
①蘇科版關于“機械能”內(nèi)容的標題為“一、動能 勢能 機械能”。我們知道機械能是動能和勢能的統(tǒng)稱,即動能和勢能從屬于機械能這一大概念。從邏輯關系來看,“動能、勢能和機械能”這三個物理概念存在著從屬關系。若在標題中全部呈現(xiàn),則顯得重復、累贅。建議本節(jié)標題調(diào)整為“一、動能 勢能”或“一、機械能”。
②蘇科版關于“力”的標題為“8.1力 彈力”“8.2重力 力的示意圖”和“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單從標題來看,能夠體現(xiàn)每一節(jié)的核心內(nèi)容,具有代表性。但從“力”“彈力”和“重力”這三個概念的關系來看,它們具有從屬關系,“力”包含“彈力”和“重力”。在標題和內(nèi)容的前后順序方面,前兩小節(jié)出現(xiàn)相反的安排。從知識分布來看,“力”的知識又散落在第1、2和4三節(jié)之中,顯得不夠緊湊且零亂。尤其是第4小節(jié),僅僅闡述了力概念中的一個知識點,即力的相互性,而第1小節(jié),除了涉及力的相當一部分知識外,還闡述彈力的全部內(nèi)容。顯然,第1和4兩小節(jié)的知識編排,輕重明顯失調(diào)。為此,筆者建議第八章體系的編排,宜用先介紹“力”的大部分知識,再依次介紹彈力、重力和摩擦力。其中,將涉及彈力的“力的測量”知識改名為“彈簧測力計”后移到“彈力”這一小節(jié),這樣安排會使得“第1節(jié)力”的知識既不臃腫,同時“第2節(jié)彈力”的知識又不單薄。
二、物理概念中的表述問題
物理概念是物理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構成物理規(guī)律、形成物理理論的基本單元,所以,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概念的教學永遠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整個物理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教材中物理概念的表述是否準確,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至關重要。下面,結合不同版本的教材,談談物理概念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物理概念的界定不穩(wěn)定。
(1)關于物理量的“國際單位”的界定。要確定物理量的大小,必須先確定一個公認的標準(即單位)來與之對應。現(xiàn)行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有:①基本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共有七個基本量(長度、質(zhì)量、時間、電流、熱力學溫度、發(fā)光強度和物質(zhì)的量),與之對應著七個基本單位,即米(m)、千克(kg)、秒(s)、安培(A)、開爾文(K)、 坎德拉(cd) 和摩爾(mol)。②導出單位,由基本單位組合而成,如速度單位,米/秒,符號m/s。③輔助單位,即比基本單位大或小的,且能反映倍率關系的常用單位,如千米、噸、小時等。
考試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填空:“在國際單位制中,某物理量的單位是 ,用符號 表示?!贝藭r的單位到底填什么?顯然,填空的依據(jù)是教材。下面以“長度單位”為例,比較其在兩種版本中的表述差異。
具體表現(xiàn):①蘇科版中的表述模版: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等。②滬科版中的表述模版: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在實際測量中,人們還規(guī)定了一些比米大或比米小的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等。筆者傾向第②種說法,理由:從理論層面來看,上述單位都是國際制中長度的單位,而“米”是基本單位,其余為輔助單位。顯然,“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的說法欠妥。筆者建議:對于基本物理量的單位,可以用“基本單位”和“輔助單位”來區(qū)分;若對于導出物理量,建議把由基本單位構成的單位定名為“主單位”,和“輔助單位”來區(qū)分,也可以將二者合一,就用“主單位”和“輔助單位”這種說法來區(qū)分。
(2)關于測量工具中“量程”的界定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是測量范圍;二是測量的最大值。①多年來,蘇科版關于“量程”的表述,也在上述兩種說法之間輪轉。近年來,主要表述為“范圍”,如關于溫度計使用“測量前,應了解溫度計的量程(測量范圍)”。②滬教版中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5N”,顯然指“最大值”。③教科版關于“量程”有明確的定義:“測量工具所能測量的范圍,即刻度尺最大的示數(shù)叫量程。” ④北師大版關于電流表量程的說法,“電流表兩組標度說明電流表有兩個量程,測量范圍分別是0~3A和0~0.6A。如果電流小于0.6A,應該使用0.6A這個量程。”前后對量程的認識明顯不一致。筆者認為量程應是該測量工具一次所能測量的不同值的“并集”,而不只是一個特定的最大值。
2.物理概念中的錯誤表述。
(1)關于力的示意圖中“力的大小”的界定。力的示意圖,首先是一個圖,是用來直觀描述力的三要素的有向線段;其次是具備三個特征,分別對應三個因素。其中,“力的大小”用有向線段中線段長短表示??稍谛掳嫣K科版中明文規(guī)定:“在箭頭(指重力示意圖)旁注的‘G=10N’表示重力的大小?!憋@然,這種表述偏離了力的示意圖中的“圖”,這是一種錯誤。
(2)關于熔點與凝固點關系的界定。在介紹“熔化與凝固”的知識時,免不了涉及“熔點”和“凝固點”這兩個特殊點。可在不同的版本中,關于“熔點”和“凝固點”的關系表述,有兩種差異,表現(xiàn)如下:其一,蘇科版中的表述,舊版為“同種晶體的凝固點與熔點相同”,新版為“同種晶體物質(zhì)的凝固點與熔點相同”;其二,人教版中的表述為“同一物質(zhì)的凝固點與熔點相同”。筆者傾向于第二種表述,理由:①晶體是固體,而“熔點”則是晶體類物質(zhì)由固態(tài)向液態(tài)轉變的臨界溫度,規(guī)范表述應是晶體的熔點。②“凝固點”是部分物質(zhì)由液態(tài)向固態(tài)轉變的臨界溫度,規(guī)范表述應是液體的凝固點,而不能說成晶體的凝固點。
(3)關于“重力勢能”的界定。就“重力勢能”的定義而言,有以下幾種表述:①傳統(tǒng)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雹谔K科版的定義:“被舉高的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具有勢能,這種勢能叫做重力勢能。” ③人教版的定義:“高處物體所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從上述三種表述可知:前兩種說法基本一致,突出“被舉高”行為,而后者則突出“高處”狀態(tài)。試問:①“被舉高”的內(nèi)涵是什么?是強調(diào)現(xiàn)在發(fā)生,還是強調(diào)被人或某物舉高后的狀態(tài)?②地面上物體有沒有重力勢能?③與“被舉高”相反的,從高處下落的物體是否具有重力勢能呢? 事實上,重力勢能是個相對物理量,其大小與所選參考平面(即零勢點)有關,凡是位置高于所選參考平面(初中通常指地面、水面等)的物體都有重力勢能(高中表示為重力勢能大于零)??梢?,重力勢能的存在與物體位置的高低有關,而在初中物體位置的高低通常是與地面、水面相比。因此,筆者傾向于第③種表述。
總之,物理學是一門嚴謹?shù)目茖W。作為教材,它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依據(jù),其語言表述更需要科學、規(guī)范。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曉莊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