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這一表述修改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睆摹斑€應考慮”到“應特別關注”,鮮明地強調(diào)了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對語文教學的指導作用。
語文教育應當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似乎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然而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此還有很大距離。關鍵在于,漢語言文字究竟有哪些特點和規(guī)律,這些特點和規(guī)律應當引申出怎樣的語文教學思想,許多人并不是很清楚。
一、漢語是表意文字,因而語文教育必須打好漢字的基礎
漢語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根本特點是字形有意義。從符號的編碼系統(tǒng)來說,漢字符號是多碼的,不僅有音碼、義碼,而且有形碼。符號的編碼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給人的聯(lián)想就越豐富;同時,掌握的難度也越大。漢字的多碼性導致漢字初學難,漢語書面語易解、多解、深解。魯迅曾說:“其在文章,則寫山曰峻峭嵯峨,狀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蔥蘢,恍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漢字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打好漢字基礎。這個基礎對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A打不好,學生的語文學習將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基礎打好了,學生的語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產(chǎn)生飛躍。漢字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基石。王寧先生甚至說:“漢字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p>
閱讀教學中,生字教學永遠具有第一位重要的意義。有些搞文學的人,將學習文學作品中的生字稱為“掃除文字障礙”。在他們看來,生字與文學藝術相比簡直是小兒科,學習生字只是手段,而藝術形象和創(chuàng)作方法才是目標。殊不知生字本身就是日標,是比那些文學藝術更重要的日標。離開了文字,識字寫字不過關,任何文學藝術都必將被架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許正是為了學習這幾個生字,才要學習這篇課文(文學作品)。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币簿褪钦f,無論什么樣的內(nèi)容,課文都是一定的語言形式的例子,包括文字運用的例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初中生要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標,但任何一篇文章,哪怕是世界文學史上頂尖級的作品,也不可能成為語文課程的目標。這篇作品可以不學,但這幾個生字卻不能不學,不出現(xiàn)在這篇課文中,就一定要出現(xiàn)在那篇課文中。所謂“掃除文字障礙”之說,是不懂語文教學的人對語文教學的瞎指揮。
打好漢字的基礎,包括寫好漢字。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集德智體美于一身的文化活動。應當通過書法教學培養(yǎng)學生書寫漢字的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切實的熱愛。有書法修養(yǎng)的人,提筆寫字時會有一種享受文字、享受書寫的愉悅。初中和小學高年級應當開書法課。其中,寫行楷字是解決書寫混亂問題的有效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生寫行楷字的要求,實在是明智之舉。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書寫規(guī)范的行楷,給學生以切實的榜樣。
二、漢語是非形態(tài)語,因而虛詞應當是語文教學的要點
漢語是非形態(tài)語,其最根本的特點在于缺少形態(tài)變化。學俄語的人都知道,俄語有著豐富的詞形變化,性、數(shù)、格、時、體、態(tài),這些語法范疇都可以靠詞形變化來表示。英語的形態(tài)變化雖然不如俄語豐富,但也不少。漢語則缺少形態(tài)變化,是一種“孤立語”。“鳥飛”“飛鳥”“鳥之飛”中的“鳥”和“飛”盡管語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詞形卻沒有任何變化。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詞序和虛詞?!案赣H的母親”與“父親和母親”意義就不一樣,“張三把李四打了”和“張三被李四打了”意義完全相反,因為虛詞不同。這一特點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當重視虛詞。如果說語文教學還應當讓學生學一點語法的話,那么虛詞便是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虛詞,特別是連詞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日常口語。只有學好虛詞,才能自如地運用書面語,并提高口語的層次。
虛詞的教學,應當密切聯(lián)系課文閱讀,強調(diào)了地球的唯一性,鮮明地表達了我們必須愛護人類的生存家園——地球。去掉“只”,說成“有一個地球”,就失去了思想的精準和態(tài)度的鮮明。中學課文鄒韜奮《我的母親》里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才二十九歲”,副詞“才”就應當是一個教學要點,要讓學生明白,有沒有“才”字大不一樣。有“才”字,表達了作者對母親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沒有“才”字,就會變得冷冰冰的,由此可見這個副詞、這個狀語的重要。狀語重要,還要用得恰當,用得不恰當,還不如不用。如果我們換個狀語,把“才”換成“已經(jīng)”,“母親去世的時候,已經(jīng)二十九歲”,那該是多么糟糕的表達!這樣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明白,字里行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
虛詞是表示語法意義的,有些語法意義其實就是邏輯意義,因而虛詞的學習與思維的發(fā)展關系密切。學會了“因為……所以……”就把握了因果關系,學會了“只有……才……”和“只要……就……”,就把握了條件關系?!爸挥小拧笔潜匾獥l件,“只要……就……”是充分條件。母語學習與第二語言學習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母語學習是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同步發(fā)展。這一特點在虛詞學習中體現(xiàn)得異常鮮明。
三、漢語以詞序為主要語法手段,因而語文教學必須多讀多寫
漢語以詞序為主要語法手段,由這一特點出發(fā),語文教學應當堅持多讀多寫的基本原則。詞序的規(guī)律基本上是約定俗成的。只有通過大最言語材料的閱讀,才能對俗成的約定心領神會;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筆,俗成的約定才能遷移而內(nèi)化為自覺的言語習慣。這里的多讀應當包括讀大量不同的言語材料和對特定的言語材料進行反復閱讀兩個方面。
首先是讀大量的言語材料。只有大量閱讀言語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才能學習更多的表達方式,進而更好地比較和區(qū)別各種表達方式的表達意義,了解不同表達方式的不同語境。古人提倡“讀萬卷書”,其中就有這樣的目標。呂叔湘先生說,語文學得好的學生,問他們經(jīng)驗,答案是普遍得益于讀課外書。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這一規(guī)定合乎語文學習規(guī)律。按照課標規(guī)定,初中生每年的課外閱讀量應當是100萬字,20萬字的書要讀5本。當下學生的閱讀量遠遠不夠,據(jù)資料顯示,農(nóng)村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差很多,城市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同樣不足。
其次是對特定的言語材料反復讀。反復讀的特定言語材料應當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佳作,或所謂經(jīng)典。巢宗祺先生曾指出,反復閱讀經(jīng)典的言語材料,可以形成和積累具有再生功能的言語模塊,這對于增強語感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應當反復閱讀的言語材料,首先應當是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許多名篇佳作不僅應當反復默讀,更應當朗讀和吟誦。要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讀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
我們強調(diào)多讀,并非意味著忽視語文知識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指導價值。熊江平先生指出:“盡管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但是讀二百八十首,用讀二十首的時間來進行知識和理論的指導,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些呢?”許多語言規(guī)律還是離不開語文知識的啟迪,語言知識正是供人們特別是學生用以指導語言學習的。
四、漢語古今繼承性強,因而必須重視文言文教學
漢語的另一個特點是有著很強的古今繼承性?,F(xiàn)代漢語中活躍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不必說“主一謂”“動一賓”的語法格式貫穿古今,也不必說“山”“水”“日”“月”的基本詞匯活躍始終,單是具體的表達方式就很多。就說古漢語中常見的名詞做狀語,如“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騖伏矣”中的“犬坐”“騖伏”,現(xiàn)代漢語中的“瓜分”“血祭”等同樣是名詞做狀語。再看形容詞用作動詞,人們經(jīng)常說的“嚴肅黨紀國法”,就是“使黨紀國法嚴肅起來”,這里的“嚴肅”正是古漢語形容詞用作動詞表達方式的繼承?!疤斓刂g有桿秤”“為語言的純潔而努力”中,“之”“而”的意義和用法與古代漢語完全一致,這樣的表達方式仍然非常能產(chǎn)。就連作為現(xiàn)代漢語的大量雙音詞,其詞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漢語的單音詞。漢語古今繼承性強的特點決定了這樣一種語言現(xiàn)象:那些文言文讀得多學得好的人,在運用現(xiàn)代漢語時,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蒼白和飄浮;多一份精練和輕靈,少一份蕪雜和笨拙。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僅在于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xiàn)代漢語水平。王寧先生曾經(jīng)舉過一個例子:現(xiàn)代漢語“才華橫溢”的“橫”,就可以從古代詩句“野渡無人舟白橫”的“橫”得到解釋,那就是“漫無方向”。
課程改革之前的語文教材,文言詩文的比例大約是四分之一。課程改革初中語文實驗教材加大了文言詩文的比例,大約是三分之一。這種變化是語文教育的一項進步。當下正在進行的語文教材修訂,有人提出了文言詩文只占五分之一的意見。這一意見缺乏理論依據(jù),有悖漢語特點和學習漢語的規(guī)律。
文言文的教學更應提倡誦讀和涵泳,讓學生在涵泳中既領悟孔孟的莊重、老莊的灑脫、墨家的求實,更體驗“楊柳依依”“桃花灼灼”的疊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對仗。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外可進行對聯(lián)鑒賞和屬對練習,這是充分體現(xiàn)漢語特點、溝通古今的極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