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小說單元,栩栩如生而又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躍然眼前。其中,三位極具“變臉”藝術(shù)的人物尤為吸引學生讀者的眼球:《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變色龍》里的奧楚蔑洛夫、《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麗絲。這三篇小說都成功塑造了“變色龍”式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古今中外的變臉藝術(shù)。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三篇小說加以整合、比較,將三位“變臉王”一齊請到舞臺上,組織學生欣賞他們高超的表演,并讓學生評選出古今中外“最佳變臉王”。在比較與評選過程中,學生們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奧楚蔑洛夫,有人認為是胡屠戶,有人認為是克拉麗絲,最后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棋逢對手,雖各有千秋,卻異曲同工,實在難分高下。請看:
一、變臉——什么在變
變臉,有時變化的不只是臉色和表情,還有更高明的面不改色,只需動動嘴,吐出一個詞甚至一個字。話語是一個人思想靈魂的外衣,語言的變化實質(zhì)上是心靈的變化。三位變臉王也不例外,他們的變臉都依附于那張嘴,看看他們嘴里吐出了什么。
原來,嘴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奇!學生紛紛感嘆??磥?,“什么人說什么話”一點不假,聽聲辨人,以言塑人。語言背后,是一個個性格鮮明的活人。變臉,依靠千變?nèi)f化的語言,反過來,語言也可以塑造出一張張千奇百怪的臉。甚至有時,個性化的語言本身就是一張?zhí)卣黪r明的臉。
二、變臉——什么是變
變臉是一門藝術(shù),怎樣才能給人變化的感覺呢?需要有一定的落差,微小的變化也是變臉,但給觀眾的效果便不明顯,心理的刺激也就不夠深刻??催@三位古今中外的變臉王,每位變化的幅度都足夠大,給觀眾心理的落差也不小,前后對比,變臉效果十分明顯。
【胡屠戶】
——橫披著衣服,腆著肚子,一口啐在范進臉上,狗血噴頭地臭罵(范進中舉前)
—— 一路低著頭幫范進扯衣服,千恩萬謝,低著頭,笑瞇瞇。(范進中舉后)
【奧楚蔑洛夫】
——嚴厲,咳了一聲,恐嚇,威風八面(不知或不確定狗是將軍家時)
——整個臉上洋溢著含笑的溫情(得知狗是將軍家時)
【克拉麗絲】
——滿臉驚喜與希望,還有感動(得知于勒發(fā)財時)
——緊張、煞白、張皇、哆嗦,暴怒(見到衣衫襤褸的于勒時)
三位變臉王給觀眾心理的落差和變臉效果不僅借助那張嘴,還有神情、動作。是這種強烈的對比,制造出良好的變臉效果,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對比,是變臉藝術(shù)表演的重要手段。沒有對比,便沒有變化的藝術(shù),沒有強烈的對比,就沒有極具效果的變臉藝術(shù)。
三、變臉——什么使變
欣賞了三位變臉王的精彩表現(xiàn),學生們探究意識得到激發(fā):是什么促使他們將變臉藝術(shù)表演得淋漓盡致?有共同的因素嗎?經(jīng)過探究、討論可以看出,胡屠戶變臉,是因為面前站著這樣一位范進——一朝升天,今非昔比,步入仕途,名利雙收;奧楚蔑洛夫變臉,是由于心里裝著一位尊貴的將軍——手持大權(quán),掌控升遷;克拉麗絲變臉,是因為親眼見到狼狽不堪的于勒——滿臉皺紋,又老又窮,有錢變無錢。簡單比較,是什么使他們變臉?是官位、權(quán)勢、金錢,說得通俗些,這些都關(guān)乎變臉者的切身利益。
為利益所使,即使是自己的女婿,在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匪夷所思的變化,更足以說明世態(tài)炎涼,人心不古。為利益所使,即使是憲兵的親人(受害人赫留金為求得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同情,打出一張王牌:“我的兄弟就在當憲兵?!保┑绕饘④姷念^銜,奧楚蔑洛夫當然知道孰重孰輕,為保住自己的烏紗帽,自然就要“愛屋及狗”了,但為了掩人耳目,才煞費苦心變來變?nèi)ィ粸槔嫠?,即使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克拉麗絲也能拉下臉來,狠下心來,對于勒躲如瘟疫,避如虎狼,視骨肉同胞于水火而不顧。
利益,是三位變臉的內(nèi)驅(qū)力。三位變臉王背后是利益至上的社會。
四、變臉——什么不變
人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不可以說,臉也是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呢?三位變臉王在反復表演著變臉的藝術(shù),那么,臉在變,是不是心也在變呢?有沒有不變的呢?學生對此認真思索,并展開熱烈地討論。他們的發(fā)現(xiàn)讓人驚嘆:三位的眼睛不變,都是“勢利眼”;三位的心不變,都是“利欲熏心”;三位的腰肢、膝蓋不變,都是“卑躬屈膝”;三位的頭不變,都是“滑腦油頭”;三位的嘴不變,都是“口蜜腹劍”;他們身上流淌著的都是冰冷的血。
在尋找“不變”的過程中,三位變臉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外到內(nèi),直觀而立體。
五、變臉——學生也變
欣賞完三位變臉王的精彩高超表演,作為讀者、觀眾,學生們的臉也在變。胡屠戶的變臉,讓學生們?nèi)滩蛔∠氚l(fā)笑,因為他的變臉,好似一位身材魁梧、兇悍無比的壯漢,滿臉被涂上一層厚厚的胭脂水粉,捏住嗓子,細聲細氣地裝淑女。不過這種笑是短暫的,因為在他的背后,是一個大大的科舉舞臺,還有人頭攢動的士子在勤學苦讀,還有比肩接踵的士子在趕考,還有挨山塞海的“孔乙己”,在浪濤般的笑聲中喝著苦酒。學生們的笑容是僵硬的,他們被揪心的痛所定格。奧楚蔑洛夫的變臉,引來了學生的大笑,那是對他變臉速度之快、表演技藝之高的驚嘆。不過,學生們也會感嘆,在那個國度的那個年代,寧可投胎做一只有權(quán)勢人家的狗,也不要做個普普通通的人??死惤z的變臉,學生們沒有笑。因為那個衣衫襤褸、狼狽不堪、又老又窮的于勒,雖滿臉愁容地出現(xiàn)在親人眼前,卻被無情的雙眼視而不見,他的生命歸宿令人擔憂。還有文中的若瑟夫,一個孩子對于親情的“善舉”,卻遭來母親的訓斥,怎能不讓人痛心?親情的船只在金錢的潮水中晃蕩飄搖。
三篇課文在人物形象、描寫方法、作品主題方面可謂異曲同工。將三篇作品放在一起,在比較中閱讀、欣賞、品味,對于剖析人物形象、鑒賞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題有著重要作用。這種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呈現(xiàn)給學生的將不再是一個個獨立的點,而是完整清晰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