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在其間往往缺少應有的經歷,不能較好、較深刻地經歷知識發(fā)生的過程,因此,這樣的教學往往只能給學生帶來“死的知識”或“無活力的概念”。在“經歷教育”實踐與研究中,我們尤為重視“經歷教學”,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經歷意識,促進學生的經歷實踐,提升學生的經歷效能。“經歷教學”中,學生所生成的知識往往是他們能夠“帶得走”的。
【關鍵詞】經歷教學 經歷意識 經歷實踐 經歷效能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專家周彬博士說:“沒有經歷就沒有學習?!彼倪@一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沒有經歷的“學習”,往往只是對某一知識(甚至是信息)的機械記憶,是對某種現(xiàn)成結論的被動接受;經由這樣的“學習”所記住的東西、所產生的印象差不多都是懷特海所說的“死的知識”或“無活力的概念”,有時看起來習得速度很快,卻是速生速滅的,是似快實慢的,也是不可持續(xù)、缺乏“后勁”的。所以,我們提出“經歷教育”這一課題,它必然要通過課堂加以實施和踐行,這就是“經歷教學”。從效率角度考量,它可能是一種“慢的教學”,而在“慢”的表象之下,卻有著真正優(yōu)質的學習、生成和發(fā)展。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小學教學要注意“降‘效’提質”,“經歷教學”正是實現(xiàn)“降‘效’提質”的一條可行途徑和可用策略。
我們以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讓學生‘帶得走’的‘經歷教育’實踐研究”為抓手,化靜態(tài)的說教式教學為動態(tài)的“經歷教學”,讓學生在親自經歷的實踐中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生長”。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經歷意識
歷經千年的中國式師道尊嚴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如今很多學生能做到循規(guī)蹈矩坐端正,老師講課不插嘴,回答問題先舉手,工工整整做筆記。這樣的教學很可能是效率主義的或者說是“偽效率”的教學。而“經歷教學”的課堂則是關注學生自我活動的課堂,是以學生的親歷親為為主體的課堂。我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經歷意識,是“經歷教學”的首要任務。
1.教師引領是關鍵。
前不久,網絡上有一組數(shù)學課堂表情圖片,反映中學數(shù)學課上一些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由開始的凝神細聽,到疑惑不解,到深深自卑,到痛苦不堪,最后沉沉入睡。如果教師能夠意識到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性,真正以學生為本設計教學;如果教師能走下講臺陪伴學生一起思考,學生一定會學有所得:“經歷教學”的課堂中,教師要盡可能少、盡可能精要地“教”知識。他不一定是教學流程的指揮者,甚至不一定是主導者;理想的情形是,他作為學生活動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幫助者開展教學。
在“經歷教學”的課堂中,教師不要憑著自己的經驗對學生的體驗作過多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不要怕學生走彎路而給學生太多的捷徑。教師歸納的解題技巧多了,學生自己探索和掌握的技巧就少了,畢竟走彎路也是一種教育,至少證明這是一條“彎路”。當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不要急著講解和報答案,而是要提醒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聯(lián)系相關知識點來細致分析問題,要讓學生在學習經歷中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表面上這一堂課的效率降低了,但學生獲得的知識牢固而且靈動,他們在經歷中學會自我總結,從而得到“質”的提升。
2.評價機制是保障。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使一些教師急功近利地壓榨學生潛能,使學生終日沉浮于題海,進而使得分數(shù)與素質、知識與能力相互分離?!暗谑F(xiàn)象”等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評價標準的弊端;而很多高分學生,走向社會后感覺到學的知識都還給了老師。
“經歷教學”的課堂對學生學習效果主要有兩種評價方式:一是過程評價,由學習小組根據各學生平時課堂參與情況作出統(tǒng)計評價。二是成果評價,在班級考核、學校展示、社會實踐三個層次上呈現(xiàn)階段性學習成果,形式不限。班級考核的是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人人參與;學校展示的是學生的特色學習成果,擇優(yōu)晉級;社會實踐的重點是把學校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校外活動。這樣的生本教育評價機制,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信心倍增,既調動學生經歷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經歷意識、社會實踐意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是要發(fā)展個人的潛力,讓個人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所以我們學校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是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參與的效率,就連教師集體備課的考核也是以教師參與的熱情、參與的深度和過程性表現(xiàn)等為尺度的。
二、促進學生的經歷實踐
哈佛大學有一句教育名言:你現(xiàn)在在我這里學的知識,十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是錯誤的。意思是說知識更新很快,現(xiàn)有知識幾乎都有它的時效性、局限性、可變性。“經歷教學”的課堂就是讓學生在經歷中有所得,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能力基礎。各門學科都要培養(yǎng)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現(xiàn)以語文教學為例,談談課堂上怎樣促進學生的經歷實踐。
1.放心讓學生進行經典閱讀。
首先,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一個不斷思考質疑、不斷感悟積累的過程。對于任何作品,教師都不宜以自己的閱讀積累來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強加于學生,要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隨文批注等好習慣。當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公開道歉,承認初一教材有六處錯誤”的新聞再次提醒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對于教材中的文章,教師可以根據班上學情設計一個或幾個學習目標,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圍繞學習目標提出自己有疑惑的、想向別人請教的問題,然后再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放心并不是放任自流,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保證他們的閱讀是有效閱讀。
其次,要指導選擇合適的內容。有人推崇“存在即合理”,這種觀點反射到文化市場上,就是一些主題消極、語言粗糙甚至低劣惡俗的書籍也跟經典著作一起陳列,貌似百家爭鳴,實則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對于中小學生的讀寫天地而言,如果健康文化、傳統(tǒng)文明不去占領,無聊信息、頹廢思想就必然會去侵占。我們選擇經典作品的誦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還能增進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識和認同,為他們打下精神成長的底子。
最后,要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我們有一個基本的認定,喜歡讀書、愛好書法的學生一般不會污言穢語。誦讀也好,書法也罷,用功學習,潛心操練,獲得的絕不只是一項語文應試技能,重要的是文化的浸潤。正所謂言為心聲,字如其人,朗讀、書法可以長知識,增才干,修煉個性,而且這種修煉避免了耳提面命,是一種潤物無聲的以文化人,更利于學生內化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經歷教學”的閱讀課堂堅持專時專用,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書,時間一長,學生便自然養(yǎng)成自覺的閱讀習慣,課余時間都在靜靜地看書,這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
2.放手讓學生進行“語文寫生”。
繪畫教學有“寫生”一法,就是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語文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語文寫生”,讓學生走進自然,直面風景寫風景,走進社區(qū),直面人物寫人物。成尚榮先生說:“寫作是一種生活,不能為了寫作去生活。寫作成為生活中很真實的結果,去豐富生活,讓生活更快樂?!彼鶑娬{的就是老師應該放手讓學生去經歷生活,才能“寫真生活”。一線老師都有感慨,正兒八經的作文課上學生寫得生硬做作,而很多學生的閑暇隨筆卻語言鮮活、思想活躍,這就像原生態(tài)的歌聲宛如天籟之音滌蕩人心,就像莫言獲諾貝爾獎后沒有介紹他的寫作技巧,而只是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這就表明沒有所謂寫作技巧的指導,孩子反而更好下筆,因為生活中有的是故事。用心經歷生活,寫親身經歷的事,親眼所見的景,真實地表達自己,就能夠寫真情實感的文,也才能夠做真實存在的人。經歷教育的作文教學,可以圍繞作文內容帶動學生經歷,比如要寫游記,就先帶學生觀察校園、游覽公園,學生親歷了,自然能“筆下生花”。
3.放權讓學生實踐。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語文實踐活動”板塊,其設計意圖就是“讓學生在綜合的、跨學科的語文學習中提高整體語文素養(yǎng),提高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把每周的閱讀課拿出來給學生進行“語文實踐”,主要采取兩種實踐策略:第一種是語文單科拓展實踐,以語文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內容為基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演講比賽、課本劇表演、書法競賽、名著推薦會等;第二種是多學科聯(lián)動,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探究能力。分科教學能讓學生的學習任務較為集中,短期內能提高學習效率,但往往有意無意之間在學生頭腦中筑起學科之間的壁壘,從而人為地割斷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導致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削弱。針對這一弊端,我們的課堂將學科進行聯(lián)合,以任務來驅動,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探究性活動中,完成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習任務,解決各個問題,逐步形成結論。如“外國寓言和外國文化”“中國四大名著與中國近代文化”“唐詩宋詞”等模塊,將中國的與外國的、文學的與歷史的有機融合,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合作共贏、共生。
三、提升學生的經歷效能
所有的經歷都會留下印跡,但是時間久了,很多也就淡忘了。在“經歷教學”的課堂中,學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會有失敗的無奈,這些都是直接的感性認識,具有時效性、不穩(wěn)定性,只有幫助他們理性思考,從經歷中總結經驗,進而內化形成能力,才能既滿足他們當下的興趣和需求,又促進他們長遠的發(fā)展。成功或失敗的經歷都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總結得失,形成文字。還要定時搞成果匯編,把學生的課堂經歷以視頻實錄、文字報道、資料整編等形式收集保存,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展示,由此讓學生產生經歷的成功感、自豪感、滿足感,使課堂經歷沉淀或升華而成為一生寶貴的財富。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過程是“做”的過程,倡導“從做中學”,“從活動中學”。我們注重“經歷教學”的課堂研究與實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下的基礎教育常常是缺乏經歷的教育,是“講”的教育而不是“做”的教育。考分的提高是暫時的,而放遠期待的目光,放慢教育的腳步,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在“經歷”中提升自己,真正提高學生素質才是教育的目標?!敖洑v教學”的課堂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與素養(yǎng),我們期待通過這一研究,促進學校教育向其本真回歸,向其應然方向前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