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湘桂鐵路桂林至柳州段開工,1939年12月通車,當時柳江大橋仍是便橋,原設計所需鋼梁因廣州、武漢失陷,交通受阻而無法運進,工程被迫停滯。
主持本段鐵路修筑的羅英看到湘桂鐵路沿線堆積著浙贛鐵路等撤退下來的舊鋼軌和長短不一的舊鋼板梁,提議用這些材料建造新橋。羅英(1890~1964),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系橋梁專業(yè)碩士,曾在美國魯洛斯特紐約省鐵路公司和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工作,1919年回國。1937年11月底始任湘桂鐵路桂柳段測量總隊長,其后長期服務于湘桂鐵路各段建設。
工程師梅旸春組織設計人員在一節(jié)火車廂里完成了柳江橋的設計。梅旸春(1900~1962),美國普渡大學機械系碩士,曾在美國費城橋梁公司工作,1928年回國。武漢失陷后輾轉(zhuǎn)到昆明,任職于交通部橋梁設計處,服務于大后方的交通建設。新設計的柳江橋1939年10月動工,1940年12月建成,1941年1月通車,為單線鐵路橋,上部結(jié)構(gòu)均利用舊鋼板橋和舊鋼軌拼制而成,下部結(jié)構(gòu)則全用舊鋼軌拼裝,因此也被稱為“鋼軌橋”。
柳江橋建成后,因其結(jié)構(gòu)別致輕巧,被司機視為畏途,試通車時羅英與梅旸春隨機車過橋。羅英與梅旸春均為當時優(yōu)秀的橋梁工程專家,曾參與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工作。1944年11月,日軍迫近柳州,柳江橋奉命炸毀,亦與錢塘江大橋同一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