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刊登的報道援引一位生物分析化學和化學病理學教授的觀點,稱植物油在高溫烹調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醛類物質,醛類物質有潛在的毒性,可導致心臟病、癌癥、癡呆等相關疾病。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國內報道在經過層層傳播之后精練出一句話:植物油做飯可致癌?!笆聦嵣显谠瓕嶒灲Y果中,橄欖油和椰子油在高溫加熱過程中產生的醛類物質也較少。這項研究是這么表述的:食用油在180攝氏度高溫下,葵花籽油和玉米油能產生更多一些的醛類有害物質,黃油橄欖油和豬油會更少,椰子油最少,椰子油和橄欖油都屬于植物油的范疇,所以信息傳播過程中,‘植物油致癌’這種說法自以為是精練的一句話,事實上以偏概全,和事實并不相符。所以我認為只能說,部分植物油未必經得起高溫的考驗?!参镉妥鲲埧芍掳臉祟}可能造成了社會公眾的誤讀。”
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我們沒必要對這些油脂中的醛類物質感到特別恐慌。只要做到食物多樣化、營養(yǎng)均衡、少吃高溫煎炸的食物,控制油脂用量,就足以減少包括油脂氧化在內的很多健康風險。
相比高溫烹調產生的醛類物質,朱毅認為食用油攝入量過多、高溫烹調方式才是首先需要引起國人重視的問題。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食用油攝入總量為每日25~30克?!暗袊鞘芯用衩咳諗z入食用油的量太多了,平均每人每天為50克左右。在攝取食用油的量沒有降下來之前,去計較食用油經高溫產生的醛類物質較多的意義不大。吃多少才是最重要的?!敝煲憬又f。
其次,中國人的烹調方式是“無油不歡,無炒不成菜”。朱毅認為,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不能不把植物油當油看?!坝捎谖覀儸F(xiàn)在大多數(shù)使用的食用油煙點都在180攝氏度以上,也就是說如果炒菜時油已冒煙,溫度就已經超過上述實驗時的溫度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熱鍋冷油’來炒菜?!?/p>
總而言之,任何一種油都不能過量攝入,也不能長時間高溫烹炒。在這兩點都做好了的前提下,討論“吃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吃植物油中的哪一種”才有意義,后者也是最次要的一個問題。
朱毅建議,盡可能減少用油量,控制在每日25~30克;盡可能降低烹調溫度、減少烹調時間。不管是用哪一種油,高溫長時間烹調都是無益的,常見的高溫爆炒、煎炸的烹調方式都要少用;盡量不要重復使用食用油。
“只有把量和溫度都控制好了的時候,什么都吃一點,什么都少吃一點,經常變換品牌和種類,才是最健康的攝入油類的方式,可以規(guī)避很多食品安全的風險?!敝煲阕詈筇崾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