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妮妮
摘 要:通過從情感與精神教育中挖掘德育因素、從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做合格的公民上挖掘德育因素、從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上挖掘德育因素三個方面,闡明如何在職業(yè)院校歷史教學中挖掘德育因素,進而更好地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情感;挖掘;人格;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3-0059-01
很多人用培根的名言道出了歷史的魅力,即“學史使人睿智”,這種睿智不單是歷史知識帶給人們的“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教育充滿著情感,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往往能以其特殊方式躍然紙上,觸動每個人的心弦,使人若身臨其境而感嘆不已。無數(shù)至理名言,都說明了歷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歷史教育具有很強的倫理性,含有豐富的道德智慧和道德情感。現(xiàn)結合當前歷史教育的實際情況,初步挖掘歷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
一、從情感與精神教育中挖掘德育因素
縱觀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無一不把教育的目標指向人的發(fā)展,指向能力和個性為中心的人的全面發(fā)展。歷史教育要把人的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要把發(fā)掘人身上的價值作為出發(fā)點。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中,梳理出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中學歷史教材本身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內容,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將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巧妙地運用到歷史教學中,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適當聯(lián)系歷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的英雄事跡和先進事跡,盡量地將他們的事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那種悲壯、崇高的美感,使歷史課堂教學充分實現(xiàn)德育功能。如“鴉片戰(zhàn)爭”教學中,關于林則徐的虎門銷煙,重點講述林則徐禁煙的態(tài)度之堅決和虎門銷煙的歷史意義。把大量林則徐禁煙的言論和事跡展現(xiàn)給學生后,學生對林則徐的敬佩形露于色,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高漲。以中華文明史為主線學習中國古代史,可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對于中國古代史而言,歷史教材的編排對于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一條主線學習十分有利。以近代中國的屈辱史為主線學習中國近代史,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中學生能正確理解這句話含義,學習中國近代史后一切謎底都解開了。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面對著外國列強的入侵,面對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人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斗爭,在探索中前進。關于列強的入侵,在主題活動中,我讓同學們構思如何用文字與圖案既展現(xiàn)出侵華史實,又展現(xiàn)出中國社會性質變化的程度。同學們積極思考發(fā)言,個別同學干脆用彩圖制報的形式表達自己對這段心酸歷史的“憎”。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明白了“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也明白了自己現(xiàn)在的任務,無形中樹立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二、從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做合格的公民上挖掘德育因素
通過學習歷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F(xiàn)在一些中學生,存在怕吃苦、貪圖享樂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經(jīng)受不起挫折。如何正確引導、及時糾正呢?實際上,歷史課的教育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尋找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靈活調整,見縫插針,融入德育,效果較為明顯。比如針對學生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在學習春秋爭霸的吳越戰(zhàn)爭時,我把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學生聽,又以重慶電視臺知名欄目“生活麻辣燙”中的一個真實故事作對比,讓這一部分學生真正感受到如何正確面對自己的生活和遇到的困難。雖然一時糾正還不太可能,但從調查的結果看,存在這種問題的三分之一同學都表示已認識到問題并開始調整,可以說還是有一定成效的。針對那種文明禮儀意識薄弱的學生,一般情況下,只要是當天歷史課上涉及有相關的名人名言和歷史小故事,在教學中我就利用課前準備的內容去感化學生,盡可能讓學生步入文明禮儀的正軌。當然,不是所有的課都有相關內容的,要合理取舍,不要刻意亂找聯(lián)系,那樣會適得其反。
三、從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上挖掘德育因素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fā)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痹鯓尤ゴ_立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呢?實際上,要回歸到學生如何自己親自參與對科學的探索。對歷史教學而言,更直接一點就是如何將不同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社會生活綜合實踐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學習兩宋時期的經(jīng)濟時,一位學生對兩宋期的陶瓷非常感興趣。課后我與綜合實踐老師聯(lián)系,開展以仿制手工制品為內容的學科合作實踐,讓學生們合作動手設計自己想象中的兩宋時期可能存在的手工品。 這樣,學生既體會到了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又在自己的實踐中感受到了科技藝術的魅力,學生的動手技能也得到了鍛煉,同時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實為兩全其美。
以上對歷史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僅僅是日常歷史課程教學中的一點實踐。歷史教育中如何融入德育因素,進而更好地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鄒總蘭.深挖歷史教材弘揚傳統(tǒng)美德[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魏青素.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