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華
【摘要】臺詞是歌劇表演中角色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xiàn)主題的主要手段。它和人物唱段是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著重從臺詞的重要性、臺詞訓練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臺詞;意義;臺詞訓練
筆者授歌劇排練課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在進行歌劇排練的時候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歌唱技術的角度講,學生基本能夠運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去完成特定的人物唱段,但在人物之間對白的時候,往往會顯的力不從心,體現(xiàn)在音量小,咬字吐字不清晰、舞臺語言過于平實等現(xiàn)象。我們知道藝術是夸張的藝術,歌劇表演同樣需要夸張,語言也要夸張。只有在生活中的語言,行為的原型基礎上夸張,那么,你“說”所的,所“做”的才會和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作品才會得以藝術上的升華。為此,為了達到一個好的藝術效果,筆者認為,加強臺詞課訓練勢在必行。
一、什么是臺詞、臺詞課?
臺詞是戲劇表演角色所說的話,是經過藝術手段加工的語言,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xiàn)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構成劇本的基本成分。臺詞課是以臺詞訓練為中心而設立的課程。
二、臺詞課開設的重要意義
(一)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需要
中國民族語言的韻律美是中國民族聲樂的一個重要特色。中國民族聲樂教育家鄒文琴老師曾說過:“唱好民族聲樂作品就要把握好我們的語言”。歌唱者只有通過唯美悠長的語言,才能將作品表現(xiàn)的內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赤裸裸的表現(xiàn)出來。對于歌劇訓練課中的臺詞部分,只有經過一系列的語言訓練,將語言升華,賦予語言以生命力,從而與演唱結合起來,那么你所表現(xiàn)的人物才能鮮活起來。
(二)民族聲樂課堂的必要補充
在參加音樂大師班課程時,總能聽到大師們說,唱歌時“怎么說就怎么唱”,我們往往就是因為缺乏或者說忽略了我們民族語言的規(guī)律特點,所以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在歌唱過程中的語言的問題。很多時候割裂了語言和歌唱之間的關系,導致沒有解決歌唱中語言的問題。如,學生在唱“ma”的時候,學生的聲音往往會悶在腔體里,音色不明亮,字也說的不清晰,這時老師會說,把“ma”說出去,但實際上如果想一下生活中如何說“ma”字,就理解了為什么歌唱中要把他說出去??梢?,藝術是源于并高于生活的藝術。知道了事物的本質,那么很多困惑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舞臺表現(xiàn)力豐富的重要保障
在民族歌劇排練中,唱段和臺詞部分是歌劇中的兩大核心部分。人物的塑造通過唱和說來完成的。奠基北京人藝術話劇風格的導演焦菊隱說過,無論是前輩,還是今天的優(yōu)秀演員,都以其生動、形象、鮮明的創(chuàng)造塑造出許多讓觀眾難以忘懷的藝術形象,其成功因素之一便是他們那富有特色的聲音和精準深刻的臺詞處理??梢?,臺詞對演員成功的塑造角色有著及其重要的保障。
三、關于臺詞課訓練的思考
(一)重視對臺詞課的認識是上好臺詞課的前提保障
思想是行動的基礎。對于一個問題沒有想法或想的不夠,都會對事情的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什么學生去拼命的練歌,累的滿頭大汗,老師卻總是說字不正。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注意到或很少去思考歌唱的語言規(guī)律,對語言的認識不夠重視,對如何表現(xiàn)歌劇中的臺詞不夠重視。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藝術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我們的歌唱語言源于生活語言,只有把握住生活中語言的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夸張?zhí)幚?,即加入歌唱高位置感覺,才能說好臺詞。
(二)教師臺詞示范是上好臺詞課的重要手段
聲樂學習是從模仿開始,親眼看,親耳聽,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淺,欠缺對于問題的理解能力,往往對于人物的心理刻畫的不夠深刻,體現(xiàn)出來的語言也必然缺乏藝術感染力,這時教師的示范作用顯的格外重要。筆者在排練歌劇《黨的女兒》第五場中時,學生對于“老知書去世了,馬家輝叛變了”這句臺詞,語氣表現(xiàn)上總是表現(xiàn)的很平淡,或者說“不夠勁兒”,筆者采用示范,通過語氣,眼神,肢體語言,形象的讓學生馬上找到了人物感覺,觀眾會立刻感受到老知書的去世有多么心痛,而對于馬家輝的叛變有多么憤怒??梢娡ㄟ^教師有針對性的面對面的指導,學生可以直觀的從聽覺、視覺受到啟發(fā),如果教師再將人物需要的表情,手勢、動作等非語言信號傳遞學生,這樣就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內在感染力,從而會調動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興趣,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三)語語言發(fā)音規(guī)律是上好臺詞課的重要前提
很多學生為什么說話不清晰,更多的是因為沒有很好的掌握語言發(fā)音規(guī)律,導致看似簡單的“話”都說不清楚。更何況是歌劇中的臺詞呢?那么掌握語言發(fā)音規(guī)律也必然成為臺詞課訓練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大家都知道,漢語語音是由聲母(子音)和韻母(母音)組成。子音是氣流在口腔或咽頭受阻礙而形成的音。只有子音交代清楚了,話才能說清楚。問題的關鍵要注意“阻礙”,受阻的部位要掌握好,絲毫不能含混。如,是雙唇音的b、p、m就不能讀成唇齒音的f,舌尖前的z、c、s 就不能讀成舌尖后的zh、 ch、 sh等;氣流振動聲帶、口腔不受阻礙而形成的音是母音。母音可以說話唱歌的重要部分。我們說話,唱歌延長的都是母音。母音包括單韻母、復韻母和鼻韻母。說話,唱歌訓練中一定要把握住一個“快”字,字頭的字母咬的要準確,要快,子音咬完后要馬上與韻母迅速結合,立刻唱出每個字的韻母。子音與母音的配合動作都要非常輕巧、靈活、敏捷。這就是嘴皮子和口腔念字的功夫。只有掌握了語言的拼讀規(guī)律,我們所說的話才能真正的說清楚,才能為臺詞課打好基礎。
(四)歌唱狀態(tài)下的說話訓練是上好臺詞課的重要方法
歌劇排練中我們要將歌唱和臺詞部分融合在一起。如果在歌唱部分中我們具有很強的歌唱性,但臺詞部分如果過于生活化,便會無法體現(xiàn)歌劇的藝術性,這樣兩種狀態(tài)的交替使用會給人以不協(xié)調的感覺。而且在很多沒有擴音音響的情況下,如果不主動運用歌唱狀態(tài)的方式去說話的,表演者力不從心,聲音無法傳遞到聽眾耳朵里,漸漸的聽者也會感到很乏味。所以歌唱般的說話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歌唱般的”就是在歌唱狀態(tài)下的說話,即,打開喉嚨,高位置說話。但和完全的歌唱性還是略有不同。因為畢竟是舞臺上的說話,既要突出歌唱狀態(tài)打開的特點,還要說的自然,讓聽眾聽清楚,所以,要求在臺詞訓練中就要把握住語言的真實性和藝術性,即,既不失去語言的親切感,又要有歌唱方法的加入,從而使臺詞部分和唱段部分達到協(xié)和統(tǒng)一。如《黨的女兒》中第一場,玉梅死里逃生發(fā)現(xiàn)黨員們都犧牲時說了一句:“老知書,親人們哪!”這句話,一定要帶著點哭腔,用到歌唱狀態(tài)中的頭聲,將凄慘的接近于哭喊的聲音送出去。只有這樣才復合當時人物心理,舞臺語言的要求。
(五)內容的選擇是上好臺詞課的重要途徑
為了提高學生在臺詞訓練中的興趣,實現(xiàn)舞臺語言的目的和要求,同時加強學生藝術修養(yǎng)。臺詞的訓練內容可做如下選擇。如,我們可以滲透國學中詩詞、散文部分的內容。詩詞的節(jié)奏相對較緩慢,對吐字歸音要求很高,詩詞特有的韻律感有利于幫助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下意識地打開口腔抬起軟腭,加大口腔容積,而且通過對國學內容的學習,加強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傳承,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再如,繞口令練習。這種練習會幫助學生咬字吐字既快又準確;還有歌詞朗讀練習。既能幫助我們加深對歌曲內容的理解,同時對于演唱也會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蓓蓓.戲劇表演臺詞基礎課教學與訓練的思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7).
[2]秦敏.對臺詞教學方法的一些探索[J].前沿,2012(8).
[3]馮慧珠.表演專業(yè)臺詞課教學中教師示范的重要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
[4]王國維.跟大師學國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