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揚琴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演奏樂器,一部揚琴佳作會給聽眾帶入到真實的演奏境遇中,并能讓人久久不忘。揚琴的技法豐富而個性突出,每一種技法蘊含的力量和音色都是不同的,動人心弦的揚琴演奏作品離不開演奏者熟稔和高超的演奏技法,但更需要真實的情感表達,很多作品都展現(xiàn)出了作者對揚琴與音樂的真實理解和情感,也代表著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下文主要圍繞揚琴的技法與藝術表現(xiàn)力的展現(xiàn)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揚琴;技法;藝術表現(xiàn)里;展現(xiàn);分析
揚琴在各國之間的稱謂是各不相同的,因各國的文化背景和演奏方式及對藝術思想觀念的不同,揚琴的作曲風格和藝術表達也都有著獨特的特點。揚琴傳承了我國民間音樂的藝術傳統(tǒng),更借鑒了西洋音樂文化的特性,早已成為我國音樂界樂器演奏的重要組成部分。揚琴從彈奏的手法到操作的技術上有著很多種分類,每種技法的展現(xiàn)都離不開演奏者的精湛技藝和心領神會,需要技術與感情的充分融合才能發(fā)揮出揚琴演奏的最大藝術魅力。
一、關于揚琴的概述
揚琴是一種外來擊弦樂器,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早在十幾個世紀之前就被傳入我們國家,距今來講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時間。揚琴在歷史的時空中不斷的被前人的演奏技巧和手法加以傳承和創(chuàng)新,如今的揚琴在我國的演奏方式已經別有韻味,逐漸發(fā)展形成了屬于我們中國民族特色的演奏體系。
每種樂器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揚琴也同樣如此,人們想要更好的了解揚琴,只有在充分了解它與其他樂器之間的存在著什么樣的差別和其性能的基礎上,才能將揚琴特有的演奏藝術呈現(xiàn)出來。揚琴擁有著屬于我國特有的藝術魅力,其中蘊含了很多種演奏技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色彩技巧、單雙音技巧、彈輪技巧、輪音技巧以及分解和弦技巧和兩聲部配置技巧等。傳統(tǒng)的揚琴演奏存在著很多的演奏缺陷,例如音量小和轉調難等都是比較突出的問題,隨著時代的流傳,各揚琴演奏家改變了傳統(tǒng)演奏的局限性,彌補了傳統(tǒng)揚琴演奏中的不足。從音域的劃分來看,揚琴的音域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高音區(qū),一種是中音區(qū),另一種則是低音區(qū),由于音區(qū)的不同,就會演奏出不同的音色,高音區(qū)的聲音有著明亮而清脆的特點,中音區(qū)的聲音則是柔和而細膩的,低音區(qū)所演奏出的音色有著渾厚和低沉等特點。
二、揚琴的演奏技法
(一)揚琴的音技術
揚琴中的單音演奏起來特別像珠落玉盤時的聲音,通常會給人以一種晶瑩剔透的穿透感,這種音技術大多數被用在演奏旋律的裝飾上,利用單音技術可以為聽眾制造出勤快、華麗、活潑的畫面感;雙音的技術不同于單音,雙音的特點豐滿而渾厚,多數被用在強音的氣勢烘托上,主要是為了烘托出演奏的氛圍;彈輪的音技術主要表現(xiàn)在音色的密度上,彈輪音比較密集,對于比較短的音符來說可以將彈輪音充分的利用起來,可以演奏出輕快的音域;分解和弦演奏出的音微弱而陣陣清晰,在贊嘆大自然的時候多利用這種音技術;最后再說說兩聲部配置音,它可以提升整個演奏的空間感,可以將作品演奏的更加豐滿而真實。
(二)揚琴的彈弦技法
這是揚琴演奏中的基本技法,這里的彈是指加大力度向下彈撥琴竹頭,以達到琴竹頭發(fā)揮出最大的力度,這也是一個蓄力的過程,當其接觸到琴弦的那一剎那就會釋放出很高的能量,而演奏者也要抓準時機,在離弦的時候也要將琴竹頭快速的離開琴弦,以免當琴弦震動的時候受到阻礙。彈弦的時候需要人的手、肘和手腕同時動作的,這樣可以讓琴竹和琴保持一個水平的狀態(tài),在彈琴的時候,彈弦的動作和力度要適中,不能用力也不能放松,這個技巧就需要長期的揣摩練習才能得知的,作為揚琴初學者來講,就應該加以練習,并在不斷的練習中尋找到演奏技巧。
(三)揚琴的輪音技法
輪音是交替竹在高速彈奏狀態(tài)下使其達到密集輪奏方式的彈奏方法,對于輪音初學者來講,在彈奏的時候切不能將自己的肘關節(jié)作為支撐點,這樣直直的敲擊,會造成輪音的音量和音色非常不和諧,在彈奏的時候應該保持身心均放松的狀態(tài),手臂不能太過僵硬。在擊弦的時候找準各個音區(qū)的擊弦點,揚琴中每個音區(qū)的擊弦點一般都控制在離琴碼兩厘米處,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太低聲音就會變得低沉,太高則聲音渙散,很多情況下彈奏者感覺自己的力度和彈奏手法控制的比較得當,但是聲音并不是那么優(yōu)美順暢,多數原因都是由擊弦點控制不當造成的。
(四)揚琴顫竹技法
顫竹分為三種:單顫竹、雙顫竹和連續(xù)顫竹。單顫是以一個琴竹進行的演奏,以左顫竹為主;雙顫竹則是兩個顫竹同時進行的擊弦,雙顫竹在力度上會比前者更重,因此在彈奏出的音色上要更為生動;連續(xù)顫竹是將前兩者進行的升級,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連續(xù)顫動,連續(xù)顫竹的技法需要演奏者保持良好的力度和顫動的連續(xù)性,并掌握好時間的運用,以便達到良好的顫竹效果。
(五)揚琴的頓音
頓音是在演奏的時候通過技法將琴弦制停的演奏方式,多數情況下以手指止音的效果比較好,也有手掌制停的演奏手法,彈奏時,食指和拇指操控著琴竹,其他手指和掌心要稍微側向,然后通過中指和無名指接觸到揚琴的琴弦,在使用頓音技法的時候要迅速的手指制停,消除其他余音,頓音技法在操作的時候左手會跟不上操作速度,演奏者需要勤加練習才能達到演奏效果,也可以在揚琴的支架上固定一根繩子,通過繩子來練習雙手的配合和默契度。
(六)揚琴的撥弦技法
在撥弦的時候,兩手的姿勢擺放與彈奏鋼琴相似,將揚琴的竹頭進行翻轉,正常手持琴竹,讓中指肚拖住琴竹竹尾,利用尾尖由內向斜著的方向撥動琴弦,注意琴竹的方向,不能過于垂直,更不要發(fā)出任何噪音,撥弦的時候力度要適中,斜向撥弦的時候,掌握好斜度,否則會讓撥弦發(fā)出的聲音變得更虛。兩手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手腕和手指的力度和動作應靈活運動。
(七)揚琴的揉弦和勾弦技法
揉弦是在其中一支琴竹彈奏之后,通過中指和無名指進行的揉弦操作。在揉弦的時候,手掌心自然向下,持竹的兩個手指握緊琴竹,揉弦手指自然的放松,并用力的揉動,這個過程要注意,這個力不應該是蠻力,應該保持琴弦揉動時的受力均衡,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勾弦分為單勾和雙勾兩種,單鉤是通過拇指、食指和無名指進行的連續(xù)勾弦,雙溝則是以上三指一起撥弦,或者拇指和食指共同撥弦。
三、揚琴的藝術之韻
以《金色牧場》這一個作品為例,演奏者在高潮部分通過變奏的方式體現(xiàn)除了揚琴的藝術魅力,通過揚琴的演奏,作者采用了雙音、雙跳的方式將揚琴中的和聲充分的發(fā)揮出來;特別是在每一種色彩技巧的運用上,作者的勾弦揉弦和吟音讓整個曲調變得更加淳樸而有質感;在撥弦技法的運用上使的作品的旋律悠揚而清新;頓音的發(fā)揮像馬蹄在草原中的輕踏;滑撥手法給聽眾營造出了涓涓流水和浪花肆意的聲音,時而激昂澎湃,時而微弱如絲;該作品中的擊弦技法更是抑揚頓挫,強時鑼鼓喧天,弱時仿佛遠邊而來的仙聲雅樂??傊谶@部作品中,演奏者充分的利用了每一種揚琴演奏技法,并發(fā)揮出了每種技法中的神韻,讓整部作品惟妙惟肖,意境非凡。揚琴的技法是靈活多變的,只要演奏者能熟練的掌握好每種技法的運用,再加上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思維,就會展現(xiàn)出揚琴演奏中的藝術張力。
揚琴的演奏需要長久的練習和身心的感悟才能發(fā)現(xiàn)揚琴中的藝術之韻,一部好的作品既能給人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又能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揚琴的演奏過程就是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需要在千錘百煉之后才能達到技法操作的熟稔度,一部佳作不僅僅需要技術上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內心情感的投入和形體及情緒的統(tǒng)一協(xié)調,在彈奏的時候,彈奏者要真心的投入到作品的感悟中,將揚琴的技法與感情相互融合,才能讓揚琴的技法與藝術張力同時的展現(xiàn)給聽眾。
音樂本身就是藝術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演奏者的精湛技藝和真實的情感投入都直接關系到作品品質,在鑒賞和領悟每一部作品的時候,學者應該考慮到作品是什么樣的風格,創(chuàng)作的年代是什么時期,作者的情感和情緒都是怎樣的,只有深入的感受到這些內涵,才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一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融入了情感的起伏,在音色和節(jié)奏的控制上,要時刻掌握技法的自由運用,根據情感轉變的過程控制好揚琴的每個音色,這樣才能達到揚琴演奏的最佳效果。
結束語:
揚琴的演奏和技法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技巧運用,最為核心的內容在于真實感情和心理狀態(tài)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演奏者的情緒和心理活動與揚琴演奏的效果是相互聯(lián)系的。揚琴的演奏技法眾多并都蘊含了很大的技術因素,不經過真正的千錘百煉和推敲是打不到技法演奏要求的,在熟練操作的基礎上,演奏者應該融入到真實的演奏意境中,實現(xiàn)真正的人琴合一才能演繹出揚琴樂器中豐富而真實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徐麗鴻.揚琴創(chuàng)新技法對揚琴藝術發(fā)展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2014,(5):100-105.
[2]徐藝芳.論揚琴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中國音樂學院,2013,(4):95-99.
[3]曹玥.揚琴的演奏技巧及其運用[J].大舞臺,2014,(3):155-156.
[4]阿娜.談?chuàng)P琴及其基本演奏技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90-191.
[5]馬昭艷.淺談?chuàng)P琴表演藝術[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13, (2):71-74.
[6]孫倩茹.揚琴演奏藝術之韻——從音樂意象與“情、神”整合談?chuàng)P琴的表現(xiàn)力[J].商業(yè)文化,2013,(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