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奕敏
1
民國初年,由梁漱溟、陶行知先生倡導并實踐的鄉(xiāng)村運動如火如荼,教育改革的春風吹拂到了全國各地,包括偏遠的鄉(xiāng)村。抗戰(zhàn)時期,偏安一隅的周寧農村,民生艱難,還不時有惡勢力攪局,村人為了保護家園,將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夯筑防御體系。如今,那靜默在屋后山頂上的破舊炮樓,依然默默訴說著滄桑往事。
在滿目滄桑的院落里,四周是無法逾越的高墻。樹木以其枯黃阻擋視線,花朵以其凋敝拴住心靈。想掙脫那本沒有的繩索,呼吸夜空蒼茫的深邃。無論行走在沉沉的大地上,還是飄蕩在浩瀚的大海里,都不能滿足。
破舊的鄉(xiāng)村小學里,年輕的女教師站在斑駁脫漆的黑板前抄寫歌詞。她要不時地回轉身拿起講臺上的黑板擦使勁敲幾下桌子,來鎮(zhèn)壓教室內太過放肆的聲音。
歌詞終于抄完了。女教師甩了甩酸麻的胳膊,然后拿起柳條做成的教鞭指著黑板上的歌詞,她唱一句,孩子們跟著唱一句。孩子們的歌聲中沒有這首歌應有的婉轉抒情,他們用齊聲朗讀語文課本時才有的那種亢奮激昂,大聲地跟在女教師聲音后面聲嘶力竭地喊唱著。
女教師似乎很陶醉于這首歌的旋律。一節(jié)課的時間,她幾乎沒有在意學生的跑調、漏詞,不顧學生的玩鬧、調皮。她仿佛是在為自己而歌唱。她的目光專注而深情,好像要穿透教室厚重的墻壁投向遙遠的田野深處。她的眼睛里有種晶瑩的東西在閃亮,像晨光中竹葉上滴露的剔透晶亮。
夜夜響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孩子們在歌聲中等來了下課的鈴聲,他們都想逃出教室,在他們心目中,戶外奔跑的游戲里有他們無盡的歡樂。但女教師還意猶未盡,依然沉醉在那優(yōu)美、哀婉的旋律中,仿佛還跋涉在遙遠的記憶深處。孩子們的騷動終于讓女教師停止了沉醉。她幽幽地說,雖然你們現(xiàn)在還不懂,但遲早有一天,你們會懂得這首歌所傳遞的深情的。
初冬時節(jié),在細雨蒙蒙的午后,當年的年輕女教師又再次走進這所舊學堂,那種感覺,猶如觀看老電影,跟著故事情節(jié)走進了畫中。
2
村子位于福建省周寧縣西北部35公里處,隸屬于純池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名字叫禾溪。民國時期曾經(jīng)是國民壽寧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是當時周邊地區(qū)政治、文化、教育和經(jīng)濟中心。
禾溪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一條湫溪穿村而過,沿溪兩岸是依山而筑的土墻民居。沿著溪畔,是鵝卵石鋪就的小路,曲折悠長。
溪上有座明成化三年(1467年)修筑的木拱廊橋,后于民國六年重建。原名澄明橋,俗稱三仙橋。供奉的是楊、柳、倪三位仙姑。廊橋邊上有座保生宮,也稱虎馬將軍祠,修建于明成化四年,門楣上有一幅很知名的對聯(lián),對聯(lián)上的自創(chuàng)字曾經(jīng)考倒了很多文人。
當年,為了響應由梁漱溟、陶行知先生所倡導并實踐的鄉(xiāng)村運動,接受“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教育以振興民族以求自強”鄉(xiāng)村運動理念的當?shù)剜l(xiāng)紳,在無外援的情況下,組織鄉(xiāng)民自力更生創(chuàng)辦了國民禾溪小學。
從三仙橋往路邊坡地登百余級臺階,來到坡頂,只見三棵梧桐樹迎著細雨,落葉隨風飄揚,樹下露出幾許破敗的學堂大門??邕M大門便來到四周由土墻環(huán)繞的長方形大操場。操場上豎著一根高達十余米的圓木旗桿。當年,每日第一節(jié)早操課,全體師生均集中操場舉行唱國歌、升國旗儀式,值日教師需要做國旗前的講話。每到升旗時間,操場上便人聲歡騰、童聲嬉鬧。
步上臺階,抬頭便見教學樓的銅漆大門。教學樓成凹字形,單檐歇山頂穿斗抬梁土木結構。左右兩側的教室里,女教師曾經(jīng)迎著孩子們童真、渴求知識的眼神在認真講課。如今,破舊的課桌椅和黑板依然呆在它們原來的位置上供游人憑吊,屋角蛛網(wǎng)靜默,讓人覺得時光仿佛深藏于某個隱秘角落,戀戀不舍,不忍離去。
教室門外是走廊,與廊廳相接,整座回廊相通。凹形教學樓的中間是露天天井,天井四角立著六角形的青磚花壇。當時園子里繁花盛開、蝶飛蜂舞?,F(xiàn)在,唯有幾株美人蕉靜默綻放。廊道左右兩側,各立著一個上小下大兩截重疊在一起的六角形青石雕花石墩。這是做什么用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人不知道緣由了。帶著考考大家的目的提起這個問題,果然,各種奇葩謎底接連冒出,“下馬石”、“拴羊石”、“啞鈴”、“泰山石敢當”等等,當說出謎底是“罰站石”,用來處罰不聽話的學生用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時,都不禁啞然失笑。試想下當年,某個不聽話的學生被罰單腳站立在此石墩上,因身體站立不穩(wěn)而左右搖晃、狼狽不堪,讓人忍俊不禁。
走過廊道便來到了辦公樓大門前,眼前是寬闊卻顯得幽暗破敗的大廳,這是當時的學校禮堂。當年的禮堂莊嚴肅穆,布置講究,墻上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畫像,貼著“天下為公”橫眉,兩側的對聯(lián)是國父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眱蛇厜ι蠙M題:“忠孝、仁愛、禮義、廉恥。”這些標語口號是不是聽著很耳熟?是現(xiàn)如今影視劇里經(jīng)常見到的場景。禮堂兩側各有樓梯直通樓上回廊。站在回廊上,可以清楚看到教學樓的每間教室。往遠處眺望,可以看見禾溪村的全貌。小橋流水人家,好一幅風光旖旎的畫卷。四周回廊式的建筑結構,是此學堂的一大特色。
從禮堂兩側的后門出去,便是后操場。當時,這個操場上,沙坑、高低桿、竹爬桿、秋千等體育設施齊全,供學生上體育課和進行課外活動。而此刻,展現(xiàn)眼前的只是一片荒草凄凄的菜園子。
整座校園建筑設計合理,格局新穎,獨具一格。雖然目前已顯頹廢衰敗,但一望而知,這里頭凝結著當時主要籌劃者和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
禾溪學堂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開始招生教學。當時,純池、桃坑、前溪、溪尾,甚至泗橋、赤巖、周墩、常洋等周邊村莊的學生都集中在該小學就讀,許贊唐鄉(xiāng)長親自兼任校長。組織創(chuàng)辦并留下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許贊唐先生,在其任禾溪鄉(xiāng)鄉(xiāng)長期間,為其治下鄉(xiāng)民辦了很多實事,但在解放后,被鎮(zhèn)壓了,其個人及家庭的悲慘經(jīng)歷讓人唏噓。其人其事,可以專門著些筆墨來認真書寫。只是,時至今日,禾溪后人仍然很忌諱提起他的名字,相關資料里幾乎沒有關于他的記載。
禾溪小學到2003年才停止使用,搬遷到對面的原禾溪中學舊址。
3
禾溪村因了這良好的教育文化底蘊,村人均好盤詩作對,文風相傳,這從村里的保生宮門前的自創(chuàng)對聯(lián)、溪邊老屋木板墻上的題詩,以及許支書用禾溪本地話唱念的自創(chuàng)詩可見。繼2013年禾溪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后,村民自發(fā)建立農耕博物館,并熱情為游客解說。純池鎮(zhèn)政府在此基礎上,正準備投入經(jīng)費整修,讓這個千年古村禾溪的國民小學重新煥發(fā)生機。
現(xiàn)在走進這所禾溪小學,會見到許多農具,有犁、耙、礱、耢、簍、石磨、石磙、打谷機等等,上百件淡出人們視線的農耕用具在這里陳列展示。這些農具雖然顏色灰暗、樣式老舊,但題材豐富,古樸自然,讓人心生親切。農耕博物館展示了民國時期禾溪村獨特的農耕文化,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散發(fā)著淳樸誘人的鄉(xiāng)居氣息。
撫摸著這些早已沒有使用價值的古老農具,能感覺到古老而自然的靈魂還在這個小村子里徘徊,它似乎在告誡來往的游人,我們的祖輩曾經(jīng)都是農民,我們要熱愛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如同自己的生命。
十一月的禾溪村處處充滿了初冬的氣息,漫步在湫溪邊的石道上,到處是一片豐收的繁忙景象。農人們忙著把收獲的紅薯經(jīng)過機器壓榨,沉淀出淀粉。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燈紅酒綠,遠離了城市的喧囂,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紅薯的甜香。遠處的溪邊,一叢楓葉紅得透亮,倒映在清澈的水中,渲染出一派朦朧的霞煙。眼前這輕淌的溪流、搖曳的垂柳和廊橋、黃土墻古屋、馬頭墻,還有古屋里的木雕窗欞構成了一幅古樸的鄉(xiāng)村圖,惹得眾人如醉如癡,徜徉在這清凈的景色之中,久久不愿離去。
游走禾溪,猶如欣賞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既有古樸悠遠的農家情調,也有神采飛揚、生機盎然的些許現(xiàn)代氣息,這里的人們,用自己的汗水描繪出一幅令人驚喜的傳世佳作。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是陶淵明《桃花源記》里描繪的景象,而在這里,禾溪人已經(jīng)把自己的家園建成了一個現(xiàn)代與古典相結合的桃花源。
有句電視廣告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今日行走禾溪村,我想說:“鄉(xiāng)村,讓城市更向往!”
責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