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蔣謹慎 潘俊芳
摘要:紅楓湖上游布依族自然寨位于安順市平壩縣境內,距離省會城市貴陽大約五十公里。這里的布依族文化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不斷發(fā)生變化,然而,當地的部分習慣法仍然被很好地保留下來,其中,婚嫁制度尤為明顯。紅楓湖上游布依族婚俗中的“趕表”、“討紅庚”、“不坐家”等制度反映了紅楓湖上游布依族習慣法的保留與變遷情況,它與國家法共存并且共同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布依族;婚姻習慣法;田野調查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06-0031-02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的紅楓湖,發(fā)源于天龍鎮(zhèn)北涼帽山,上游的布依族村寨主要集中在安順市的平壩縣,本文選取的調查點是位于平壩馬場的幾個典型布依族村寨。據《平壩縣志》記載,在馬場鎮(zhèn)的布衣族村寨大大小小有近20個,主要是大壩片區(qū)的嘉禾寨、嘉禾下寨、平寨、破塘、昆山、克仇、磨蓋、大壩、河頭堡舊寨、河頭饅新寨、河頭饅小寨、龍窩新寨、龍窩舊寨、中寨,馬場片區(qū)的上濫壩、場邊寨、雞頭山。布依族聚居的地方,多為一姓一寨或一宗一寨,也有多姓同族的雜居村寨。
1布依族習慣法的含義和特征
1.1布依族習慣法的含義
關于習慣法的定義,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有著這樣的經典表述:“習慣法指國家認可和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習慣?!痹谥髁鞯姆ɡ韺W教材也有關于習慣法的定義,即習慣法是指國家雖認可其有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號形式表現出來的法律。而對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定義,并沒有得到學界統(tǒng)一的認可,目前有一些學者在各自的研究中有所闡述。諸如周相卿教授在其《法人類學理論問題研究》中指出少數民族習慣法存在于少數民族社會中,通過多種途徑產生但非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有社會公認的外部公共強制力或其他強制力保證實施,與國家法多元并存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這些社會規(guī)范與這里的原始宗教信仰等傳統(tǒng)的特殊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氣候及日常生活方式相適應,是歷史上少數民族習慣法流傳與演變的結果。筆者認為布依族習慣法的基本內涵是指存在于布依族社區(qū),基于多種因素形成未經國家制定或認可,通過外部權威力量保障實施的布依族社會行為規(guī)范。
1.2布依族習慣法的特征
借助于相對的一個事物進行參照和比對來明確布依族習慣法的特征,即國家制定法。制定法是指為特定的國家機構所制定、頒布實施的法律。相比之下,布依族習慣法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布依族習慣法形成于本民族社區(qū),為布依族民眾所創(chuàng)造和信奉,是一種民間自發(fā)的秩序。而國家制定法是經國家機構的制定和認可,自上而下實施的。
(2)布依族習慣法在創(chuàng)制和表達形式上,不具備成文法的形式。根據我們所調查的紅楓湖上游布依族村寨,習慣法主要以不成文法的形式存在。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表達上也沒有像制定法那樣既通過理性構建和嚴密的邏輯。大多是口傳或者通過一些當地所謂的法諺流傳。近年來村規(guī)民約的興起,讓許多習慣法有了成文化的形式,但那畢竟不能稱之為成文法。
(3)布依族習慣法是與國家制定法多元并存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在現代的布依族村寨,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國家法和當地習慣法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被國家法所確認的制度主要是農村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制度、刑事犯罪制度、計劃生育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教育制度等等。而習慣法調整的主要集中在婚戀制度、維護村寨社會治安的制度、祭祀制度等。雖然布依族習慣法的有些內容與國家法存在一定的沖突,但是更多的是布依族習慣法的內容與國家法的互補。
2紅楓湖上游布依族婚姻習慣法
2.1戀愛習俗
紅楓湖上游布依族自然寨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擇偶,常在節(jié)日或場期通過“埋友”、“招友”、“捎友”和“趕表”等社交活動進行,以對山歌、丟花包、送手帕等方式相識、相愛,而后再行議婚,“趕表”出自布衣語,大致就相當于苗族的“游方”,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除了自由擇偶還有父母主辦擇偶,選中某家姑娘后,要請媒人前往提親,男女雙方要在媒人和家長參與下進行數次“認親”,才能真正定下能否聯(lián)姻。如今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在外邊都自己決定婚姻,父母已經無法干涉子女的婚姻。一般情況下,還是回家按傳統(tǒng)上的形式舉行完各種儀式。
2.2結婚習俗
紅楓湖上游布依族自然寨婚配歷來有父母之命和自由擇偶兩種方式,早婚較多,早年講究“背帶親”、姨媽親等親上加親,現在隨著人們對近親婚姻危害性的了解,近親結婚也逐漸減少。布依族的婚配嚴格遵循同輩聯(lián)姻的族規(guī),但同姓同宗不能聯(lián)姻,僅少數地方同姓不同宗的可以聯(lián)姻。
(1)定婚規(guī)則。
紅楓湖上游的布依族“定婚”又名“取紅庚”,是很隆重婚禮習俗之一。主要內容和程序如下:男方家負責備辦禮物,有豬腿、酒、糖、墨、新毛筆兩支和鸞書一封。男方給女家的聘金彩禮約有15種之多,有聘親禮、親太禮、飯食禮、命庚禮、針線禮、外家禮、姑嫂禮、家族禮等,各種禮封都放在鸞書袋中。由雙方家族中德高望重、有文才的人書寫紅庚,然后由女方家書寫人當眾拆開鸞書袋中的禮金封分送給各位親友,寓意是男方禮清物到,將男方庚貼裝入鸞書袋保存。隨后舉行敬拜列祖列宗儀式。通常女方對男方及兄弟姐妹也都有適當禮品回贈,接著女家擺酒待客。
據當地的縣志記載,早些時間人們在酒宴結束后,女家為“取紅庚”客人設“送客站”,俗稱“安馬”?!八涂驼尽钡牡谝徽驹O在中堂大門,第二站設在天井,朝門外為第三站。每站放置長凳兩條,六個“馬料碗”,客人回程時,會逐站逐次向碗內丟錢幣,意為喂飽馬,好騎馬登程。與此同時,男方家客人們還要以歌表意向女家提出有馬無鞍不能乘騎,此時,女方即拿出準備的禮物,置于凳上,作男方配“馬鞍”之用。送客過程中雙方邊唱邊勸酒,杯杯飲干,還放錢幣于杯中,意為“越吃越有錢”。隨后,女方姑娘、媳婦用備好的鍋煙灰、煤、墨汁、紅顏料等為客人“打花臉”,意為給新客打上記號,今后好認識,客人不能回手,只有邊躲邊跑,在歡呼嘻笑聲中告別。endprint
(2)結婚規(guī)則。
當地布依人的婚禮多選擇在秋后舉行,男方家人將擇定吉日通知女方家人,也稱“送報書”,送報書時男方家要備禮品,請兩位命緣好的老年婦女送到女方家。結婚吉日,男家大小門、中堂都貼喜聯(lián),請兩對未婚男女青年組成迎親隊,前往女方家迎親。依布依人的習俗要攜帶燈籠、紅傘。到女家門前,唱開門歌、飲進門酒,新娘的好友姐妹各帶酒一壺前來陪客,席中唱筷子歌、開壇歌、敬酒歌、謝酒歌、祝賀歌、敬老歌等,處處顯示出布依族淳厚、好客、簡樸、恬適的古老風情。宴畢,接親人到廚房唱謝廚歌和贊歌,女家兄弟姐妹們沿街邀請村中青年男女前來送親。當日晚,女方鄰里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地來陪接親人員飲酒唱歌,有贊歌、酒歌、盤歌、謙讓歌、捧抬歌等,客、主雙方往往棋逢對手,達旦方休。次日天亮送客,與“取紅更”的送客不同,只設一站。出嫁新娘在送親的前1天,到鄰家暫避,不讓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看見,到出閣吉時悄悄隨接、送親友起程赴婿家。
新娘進家時,男方的父母、兄嫂、姊妹等要回避,以防“眼煞”,意思是擔心成家后家庭不和睦。堂中設素供一桌、點燈燭,門坎上點一盞七芯燈。新娘入中堂拜天地、拜高堂、拜祖宗后,扶入洞房,不許外人看視?;檠绲扰剿陀H的大隊客人到齊后開始,女方送親客人進門唱三道“開門歌”,入席唱“板凳歌”,僅新娘入席一桌不唱歌。場面熱鬧、歡樂,男女青年更是整夜歡歌。次日天亮,新娘在送親人的陪同下悄悄返回娘家,稱“不坐家”,婚后3年女方才到男方家“坐家”,其習俗在苗族、侗族也存在。
(3)離婚習俗。
當地的布依人離婚是及其罕見的,素來有“男嫌女一張紙,女嫌男等到死”之說。即使是離婚通常也不會到法院去,女方也不能帶走同前夫共有的任何財產。離婚時,邀請雙方父母、寨老和有關村干部坐在一起按照當地的布依族習慣法規(guī)范,簽下離婚協(xié)議以及協(xié)商退錢退東西。男方主動提出離婚的,一般不會受到遣責,但是女方陪嫁的東西要拿回,同時男方應賠女方錢,如果男方家不給,女方的家族就會組織本家族的人到男方家強行抄家,把豬、牛、糧食等財物拿回。在筆者走訪時,所了解的離婚的情況很少見,本文不作重點介紹。
3結語
盡管布依族婚姻習俗文化與現代法制文化在大多數的規(guī)定上有沖突,但是它們共同作用于社會法治文化的內部,發(fā)揮各自的作用,以保持社會法治結構的有序和穩(wěn)定狀態(tài)。依法治國是現代法制文明的要求,我們在重視法制文化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民族內部的習俗文化?,F代法制文化惟一源泉和真正基礎只能是社會生活本身。正如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他的《文化論》一書中提到的那樣“文化根本是一種‘手段性的現實,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卻遠勝于一切對于環(huán)境的直接適應?!蔽覀儧Q不能漠視民族社會的現實背景,決不能漠視民族傳統(tǒng)習俗文化。
參考文獻
[1]平壩縣志編委會編.平壩縣志[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5.
[2]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87.
[3]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07.
[4]周相卿.法人類學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62.
[5]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香港:華夏出版社,2002: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