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肖新,盧強
(1.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江蘇蘇州215104;2.蘇州紐威機床設計研究院,江蘇蘇州215163)
SMG 系列球面磨床是用于球閥閥芯球面精密加工的專用機床,其加工原理采用成形范成法,其工作狀態(tài)如圖1 所示。范成法是利用工件繞自身軸線的旋轉(zhuǎn)運動與磨頭繞與工件軸線相交的軸線的旋轉(zhuǎn)運動相復合而加工出球面的方法。由于磨削過程比較復雜,要建立一個十分切合實際的磨削力計算模型非常困難。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對一些關鍵部件進行力學分析,同時借助ANSYS Workbench 分析軟件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所以,球面磨床磨削受力分析及動態(tài)模擬為SMG系列球面磨床的設計開發(fā)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圖1 SMG 系列球面磨床工作狀態(tài)示意圖
球面磨床的磨削力起源于工件與磨頭砂條接觸后引起的彈性變形、塑性變形、切屑形成以及磨粒和結(jié)合劑與工件表面直接的摩擦作用,磨削幾乎與所有的磨削參數(shù)有關系,所以說磨削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磨削力的計算也比較復雜。
為了便于分析問題,通常把磨削力分解成3 個互相垂直的分力,即沿著工件徑向的法向磨削力Fn,沿著工件切向的切向磨削力Ft,以及沿著砂輪軸向的軸向磨削力Fa。在一般情況下,軸向力Fa較小,可以忽略不計,由于砂輪磨粒一般具有較大的負前角,所以法向力Fn大于切向力Ft。
在實際工程計算中,磨削力的大小一般采用經(jīng)驗公式和磨削試驗相結(jié)合的方法確定,以磨削條件的冪指數(shù)函數(shù)形式表達。磨削力計算的經(jīng)驗公式為:
式中: F't為單位寬度切向磨削力(N) ;
F'n為單位寬度徑向磨削力(N) ;
vs為砂輪線速度(m/s) ;
vw為工件進給速度(m/s) ;
ap為磨削深度(mm) 。
從上式可以知道: 單位磨削力與砂輪線速度vs、工件進給速度vw及磨削深度ap有關,并且砂輪線速度vs越小磨削力越大,工件進給速度vw越大磨削力越大。因此,磨削力計算時宜選取較小砂輪線速度和較大工件進給速度。
磨頭上有多根砂條,可以看作為一個大的砂輪,磨頭轉(zhuǎn)速n1=450 ~1 500 r/min,當n1=450 r/min 時,磨削力最大,砂條線速度vs=450πD/60=23.56 m/s; 工件(球體) 轉(zhuǎn)速n2=1 ~15 r/min,當n2=15 r/min 時,磨削力最大,工件進給速度vw=15π/60=0.785 m/s,切削深度ap和砂條寬度b 等磨削切削工藝參數(shù)見表1。
表1 磨削切削工藝參數(shù)
根據(jù)公式(1) 、(2) 以及表1 提供的參數(shù),可計算得F't=185.32 N,F(xiàn)'n=624.5 N,由砂輪寬b=25 mm,F(xiàn)t=185.32 ×25 =4 633 N,F(xiàn)n=624.5 ×25 =15 612 N,得Fn/Ft=3.37。
當工件回轉(zhuǎn)且磨頭壓緊球面工件時,其磨削側(cè)向分力分析如圖2 所示。FI表示磨頭對球體的壓緊力(推力) ,F(xiàn)'I表示磨頭受磨削時的側(cè)向分力,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 μ1為砂條與球體的摩擦因數(shù),取0.4。
已知主軸受到的軸向力,即砂條所受的法向力Fn,F(xiàn)I=Fn=15 612 N; 計算球體旋轉(zhuǎn)對磨頭的側(cè)向分力: F'I=μ1Fn=6 245 N。
圖2 磨削側(cè)向分力分析
球面磨床立式頂尖對球體的作用除了克服磨頭對球體的壓緊力,還要克服磨削時磨頭對球體的側(cè)向反力,以及磨頭對球體的扭矩,將磨頭壓緊力和側(cè)向反力進行正交合成。
式中: F'合為磨頭推力和球體自轉(zhuǎn)受摩擦力的合力(N) ;
FIIm為磨頭對球體的側(cè)向反力(N) ;
FIIt為磨頭對球體的扭矩力(N) ;
FIIn為磨頭推力(N) 。
依據(jù)FIIm= F'I= 6 245 N,F(xiàn)IIt= Ft= 4 633 N,F(xiàn)IIn=Fn=15 612 N,由公式(6) 求得F'合的大小。上端尾架頂尖受磨頭推力和球體自轉(zhuǎn)摩擦力F'合與磨頭推力和球體自轉(zhuǎn)受摩擦力的合力F'合的大小關系為F'合=2F合,則F合=9 514 N。
上端頂尖產(chǎn)生的壓力FⅡ取決于尾架頂尖與球體之間的作用力情況,總表達式為:
(1) 當頂尖相對球體有向下運動趨勢時,頂尖和球體的受力模型分別如圖3 (a) 、(b) 所示。
圖3 下運動趨勢時上頂尖及球體受力模型
(2) 當頂尖相對球體有向上運動趨勢時,頂尖和球體的受力模型分別如圖4 (a) 、(b) 所示。
圖4 上運動趨勢時上頂尖及球體受力模型
式中: μ2為上頂尖與球體之間的摩擦因數(shù),取0.2;β=30°。
根據(jù)公式(8) 、 (9) 計算上端頂尖壓力FⅡ,得: 3 951 N≤FⅡ≤7 576 N 。
運用ANSYS Workbench 的Transient Structural 瞬態(tài)動力學模塊進行磨削側(cè)向分力和頂尖壓緊力的模擬,對上述理論分析進一步驗證。
為了降低動力學分析計算量,提高分析效率,在不影響分析結(jié)果的條件下對模型進行簡化。對磨頭和球體分別施加驅(qū)動扭矩使磨頭與球體相對運動模擬磨削加工過程,剛?cè)狍w混合模型示意如圖5 所示。
圖5 剛?cè)狍w混合模型示意圖
根據(jù)理論分析可知,側(cè)向力大小與磨頭對球體的軸向壓力和它們之間的摩擦因數(shù)有關。磨頭對球體的軸向壓力(X 向) 隨時間歷程變化情況如圖6 所示,可以看出軸向壓力在10 000 N 左右上下波動。
磨削側(cè)向分力隨時間歷程變化情況如圖7 所示,可以看出磨削側(cè)向分力在1 000 N 左右上下波動,該側(cè)向力為磨頭受到球體旋轉(zhuǎn)時作用的摩擦力。從前面的理論分析得出該側(cè)向分力的大小為磨頭推力與摩擦因數(shù)(磨頭與球體之間的摩擦因數(shù)) 的乘積,即10 000 N×0.1 =1 000 N。顯然,磨削側(cè)向分力動態(tài)模擬結(jié)果與理論分析結(jié)論保持一致。
圖6 磨頭對球體的軸向壓力隨時間歷程變化
圖7 磨削側(cè)向分力隨時間歷程變化情況
為了方便計算和加載,現(xiàn)將工件球體模型簡化為圓柱體,意在仿真壓緊力,簡化后完全不影響模擬結(jié)果,其加載模型如圖8 所示。將頂尖與工件之間錐面接觸設置為摩擦接觸(Friction) ,摩擦因數(shù)為0.15,并將下頂尖固定; 套筒與殼體之間可以滑動,之間接觸設置為不分離接觸(No Separation) ,并將殼體固定。上頂尖對球體的壓緊力曲線如圖9 所示。
圖8 頂尖壓緊加載模型圖
圖9 頂尖壓緊力隨時間歷程變化情況
從圖9 所示的曲線可以看出壓緊力為4 000 ~7 500 N,與理論計算結(jié)果相符合。
對SMG 系列典型球面磨床在特定工況下的磨削力、磨削側(cè)向力和頂尖壓緊力分別進行了計算分析。運用ANSYS Workbench 軟件Transient Structural 瞬態(tài)動力學模塊對磨削側(cè)向力和頂尖壓緊力進行模擬,模擬結(jié)果與理論分析結(jié)果相一致,驗證了理論分析的正確性。此項研究為機床的整體布局、加工參數(shù)設置及后續(xù)零部件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奠定了基礎。
[1]李伯民.實用磨削技術[M].太原: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6.
[2]王衛(wèi)平,彭永紅.磨削力不確定性的模糊及分明測度研究[J].工具技術,2001(6) :3-5.
[3]魏臣雋,胡德金,楊學華.回轉(zhuǎn)球面精密磨削系統(tǒng)及其誤差模型[J].制造技術與機床,2009(1) :105-108.
[4]浦廣益.ANSYS Workbench 12 基礎教程與實例詳解[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5]商躍進.有限元原理與ANSYS 應用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