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蘭,暴宏伶,李莉,丁艷玲,徐鴻雁,宋春俠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
平眩湯配合通絡醒腦針刺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研究
劉玉蘭,暴宏伶*,李莉,丁艷玲,徐鴻雁,宋春俠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研究平眩湯配合通絡醒腦針刺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平眩湯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通絡醒腦針刺方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6.7%,顯著高于對照組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及體征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采用平眩湯聯(lián)合通絡醒腦針刺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眩暈等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平眩湯;通絡醒腦針刺方;椎動脈型頸椎??;臨床研究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類比較常見的頸椎病,發(fā)病率較高,臨床癥狀以頭頸疼痛、眩暈、眼花耳鳴、植物神經(jīng)紊亂為主,嚴重者可發(fā)生猝倒、暈厥。本病易反復發(fā)作,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1]。本研究將平眩湯配合通絡醒腦針刺方應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獲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4年4于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6.65±3.18)歲,平均病程為(4.10±0.57)年;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6.02±3.32)歲,平均病程為(3.98±0.62)年。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于2010年發(fā)布的新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中有關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曾有摔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旋頸試驗陽性;影像學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或鉤椎關節(jié)增生;排除其他原因?qū)е碌难?;頸部運動試驗陽性。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平眩湯治療,藥物組成為葛根30g、黃芪30g、茯苓15g、川芎30g、僵蠶15g、天麻10g、半夏15g、白術10g、莪術15g、白芍20g、甘草10g。以水煎服,1劑/天,煎取400mL,早晚各服1次。10天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通絡醒腦針刺方治療,主穴:風府、風池(雙)、天柱(雙)、大椎、肩井(雙);加減:嘔吐者加鎮(zhèn)靜穴、中九里(雙);頸部僵硬者加正宗、正筋;頸部疼痛者加靈骨(健側(cè))、大白(健側(cè))(注:以上七穴均為董氏奇穴)。主穴行提插捻轉(zhuǎn)瀉法10s,奇穴行均勻提插捻轉(zhuǎn),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囑患者活動頸部。每日針刺1次,連續(xù)治療5次后休息2天,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及體征改善情況。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的頸椎病癥狀分級量化表評價:①痊愈:眩暈、頭痛等癥狀積分為0~3分,且體征消失,X線顯示正常;②顯效:眩暈頭痛等癥狀積分3~7分,體征明強好轉(zhuǎn),X線顯示為明顯好轉(zhuǎn);③有效:眩暈頭痛等癥狀積分7~15分,體征稍有好轉(zhuǎn),X線顯示為稍好轉(zhuǎn);④無效:眩暈頭痛等癥狀積分為15~21分,體征無明顯改變,X線顯示無明顯改變。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經(jīng)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7%,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癥狀積分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比較
組別例數(shù)(n)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018.20±2.543.67±1.14對照組3017.98±3.098.72±2.35
兩組患者治療前旋頸試驗、頸肩壓痛陽性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轉(zhuǎn)陰患者例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n)
祖國醫(yī)學將椎動脈型頸椎病歸屬于“眩暈”“頭痛”“痹證”“項強”“頸肩痛”等范疇。《靈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旋轉(zhuǎn)耳鳴,脛酸旋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闭f明眩與虛有關?!秲?nèi)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朱丹溪所講“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之說,說明了風、痰、虛、瘀是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本研究使用的平眩湯中,葛根甘辛性涼且輕揚升散,可緩解經(jīng)氣不利及筋脈失養(yǎng)而導致的項背頭痛;現(xiàn)代藥理證明[4],葛根的主要成分葛根素治療腦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擴張血管、降低血黏稠度、改善椎-基底動脈血供的作用;黃芪甘溫,為補氣要藥,能升陽舉陷,不僅能補氣生血,且能補氣行滯,故能治療氣虛、血瘀所致的風濕痹痛?,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5]黃芪具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川芎可上行頭目及下行血海,還可中開郁結,具有活血通脈和祛風止痛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表明[6]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緩解血管痙攣,對缺血性疾病有顯著療效;白芍具有補血養(yǎng)血、解痙止痛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證明其主要成分芍藥甙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鎮(zhèn)痛、解痙的作用;方中茯苓、白術健脾燥濕;半夏祛濕化痰及止眩;僵蠶化痰解痙,祛風散結;莪術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天麻則具有化痰熄風的功效;甘草可調(diào)藥和中。諸藥共用,共奏燥濕化痰解痙、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針刺的緣故。研究表明針刺能改善頸部肌肉緊張狀態(tài),減輕對血管的機械壓迫和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加椎動脈內(nèi)徑和血流速度,改善腦部供血[7]。通絡醒腦針刺方中風池穴為驅(qū)風要穴,可搜風勝濕、散寒止痛;風府穴主治頭痛、眩暈、項強,針刺該穴可暢通督脈及太陽經(jīng)氣而調(diào)和陰陽;肩井、天柱、大椎等頸肩部穴位可局部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緩解局部癥狀;奇穴中、中九里可鎮(zhèn)靜止嘔;靈骨、大白可止痛舒經(jīng)。除對癥選取鎮(zhèn)靜穴、止痛穴外,采用董氏足軀逆對法,以正宗、正筋緩解頸部僵硬,疏導局部氣機,諸穴配合,能夠調(diào)暢氣機,共奏通絡醒腦之功。
綜上所述,采用平眩湯聯(lián)合通絡醒腦針刺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眩暈等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3.
[2] 李雷.《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10,14(12):45-47.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13.
[4] 楊林靜,何可月,陳虹,等.葛根的藥理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進展[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2,11(2):138-140.
[5] 程先超,劉新泳,徐文方.川芎嗪心腦血管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5,25(7):661-663.
[6] 高建,徐先樣,徐先俊,等.黃芪總皂苷抗血栓形成作用實驗研究[J].中成藥,2002,24(2):116-118.
[7] 查天柱,唐素珍,陳思宇,等.電針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4,12(1):67-68.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5-04-14
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2276104D-43)
劉玉蘭(1979-),女,河北省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痛癥、痹證的治療。
暴宏伶(1960-),女,蒙古族,河北省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針灸。
R245.31;R681.5+5
A
1673-2197(2015)12-0080-02
10.11954/ytctyy.2015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