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
(星海音樂學院 民族聲樂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000)
歌劇《白毛女》創(chuàng)作與演出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王永春
(星海音樂學院 民族聲樂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000)
誕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歌劇《白毛女》是中國歌劇史上的代表作,在其上演后受到了廣大歡迎與好評,本文主要講述了劇演背后那些感人的故事。
歌劇《白毛女》;創(chuàng)作;演出;背后故事
《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緣起與當時發(fā)起的文藝新運動有著直接關系。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fā)表了講話,明確地指出文藝當為工農兵服務,文藝應當與工人、農民、軍人、小資產階級緊密聯(lián)系,深入百姓群眾中。因此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社會興起了貫穿整個世紀的“文藝大眾化”思潮,在此思潮的影響下,文藝界興起了一場實質性的“文藝大眾化”運動。該運動的主要思想與毛澤東同志所提出的文藝為四個群體服務的宗旨一致,倡導文藝不能脫離群眾,文藝作品的內容、形式與思想等方面要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強調大眾作家的培養(yǎng)并鼓勵大眾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文藝作品。
抗戰(zhàn)時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既有來自普通群眾的文藝工作者,也有來自經過專業(yè)音樂訓練的學者,更有專門用來培訓、創(chuàng)作的學校,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就是這一特定產物。這所學院是抗戰(zhàn)時期由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一起發(fā)起成立的一所綜合性的文學藝術學院,成立于1938年。目的是培養(yǎng)一批抗戰(zhàn)文藝工作者用以宣傳、號召和聯(lián)系群眾,成為抗戰(zhàn)期間一股非戰(zhàn)斗性質的強大隊伍?!?945年,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從晉察冀前方回到延安,以四十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帶的民間傳說‘白毛仙姑’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一個話劇腳本。魯藝師生即據(jù)之創(chuàng)作了新歌劇《白毛女》?!雹龠@是歌劇《白毛女》最初的創(chuàng)作來源。當初這部歌劇由魯藝戲劇系主任張庚負責,賀敬之與丁毅編劇、馬可、張魯、瞿維、向隅、李煥之五人作曲,于1945年5月2日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舉行公演,收到了極其成功的反響。1946年,由原編劇和編曲者們經過月余的排練和重新譜曲后,在張家口人民劇場公演。至抗戰(zhàn)結束后,百余名藝術家與文學作家聯(lián)手《白毛女》首演的原班人員在張家口,對該劇進行了各方面較大的修改。
歌劇《白毛女》創(chuàng)作出來后上演的條件極其艱苦,天時地利皆不順。全國動蕩不安,既有外國侵略的戰(zhàn)爭又有國內內戰(zhàn)的困擾。文工團的演員們只能在戰(zhàn)亂不安的戰(zhàn)地環(huán)境下進行工作,只能在行軍過程中的空隙時間排戲,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來全力練習。然而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白毛女》的上演也受到大眾極大的期待與好評。
歌劇《白毛女》共有六幕十九場,整個劇時長將近五個小時。1949年6月在上海解放劇場演出時是從六點半演到十一點,共歷時四個半小時。上演前劇場內早已人滿,想要觀劇的人須得提前購票。我在一篇《白毛女演出意見》的文章上看到因為《白毛女》的風行,有人連續(xù)兩周買不到票,使得許多想看劇的觀眾無法觀劇的情景。雖然有四個多小時的時間,但由于劇情的吸引觀眾并不覺得漫長,當演員演到悲苦情節(jié)的時候,臺下到處都是啜泣的聲音。劇中黃世仁的狗腿子穆仁智一出場,引起臺下觀眾一片憤恨,當演到穆仁智斗爭大會的時候,穆仁智原本跪在地上,臺上群眾演員令其說話,穆仁智則站起來回話,群眾演員責其“跪著說”時,臺下觀眾也憤恨地跟著一起喊口號,臺上臺下全然融成一片,忘記了戲里戲外。
在觀看《白毛女》的觀眾中既有普通百姓又有軍中官兵。此劇在解放軍部隊里演出的時候曾發(fā)生過一些感人的事情。戰(zhàn)士們看《白毛女》的條件相當艱苦,因為場地的限制,戰(zhàn)士們寧肯淋雨披雪地坐在空地看這部戲。話說二十軍文工團到山東軍團演出時,“演到第三幕‘喜兒’被騙,穆仁智有意對‘喜兒’逗說道‘你該樂了吧!該歡喜了吧!’”②時,有位年輕的戰(zhàn)斗員欲拔槍打穆仁智,當班長將槍繳下后,該戰(zhàn)士又想朝臺上扔手榴彈。后有人對其說這是在演戲,才半天回過神,回到房間用被子蒙頭痛哭,事后才說出如此激動的原因竟是其妹有著和“喜兒”一樣的遭遇。
歐陽文彬在1949年的《白毛女》中記載到:“解放軍將士常常告訴新來的伙伴:‘你沒有看見過咱們文工團演的《白毛女》嗎?那才叫好呢!’‘我們可不要說文工團不會打仗,他們打的是思想仗,我本來心腸鐵硬,隨便怎樣都不掉淚,給他們《白毛女》仗一打,就哭了?!睉?zhàn)士們這些真實的反應與舉動既顯示了表演的成功也反映了人性向善的一方面。
還有一個關于國民黨軍隊看歌劇《白毛女》的故事。某次《白毛女》表演給被俘的八十位國民黨軍隊人員觀看,觀劇過程中這些人都放聲哭泣。尤其是“楊白勞”被逼死,“喜兒”被強行拉走時,這些人的哭聲已經把臺上的歌唱與對話聲都淹沒了,還曾因此一度中斷表演。據(jù)說當時扮演“喜兒”的是一位戲曲伶人,為了反抗腐敗毅然從國民黨統(tǒng)治的區(qū)域跑到了解放區(qū)的張家口。
從歌劇《白毛女》演出背后的這些小故事可以看出,該劇能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不分區(qū)域地受到了高度贊揚與好評有著藝術本身的吸引力及現(xiàn)實社會原因。在當時,《白毛女》的問世無疑能引起廣大民眾共鳴,牽扯出他們內心的真情實感。而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藝術不分派別,它某種程度上是政治的產物但也不完全被政治所左右。
注釋:
①徐希茅,喻意志.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207.
②歐陽文彬.白毛女[M].開明少年,1949,(48):6,8,19.
J614.92
A
1007-0125(2015)03-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