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利
隨著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的迅速發(fā)展,在國內不少地方,有一些中小學校在積極推動顛倒教室教學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不少不錯的成績,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對于微課和基于微課的顛倒教室教學模式,一些校長、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如獲至寶,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學校校長、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實踐,感到非常沮喪。
其實,翻轉課堂之實際效果取決于諸多因素,其中包括執(zhí)教教師的水平、學生的基礎和條件、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學習者的自覺自主自控能力,等等。而要真正使翻轉課堂取得預期效果,至少應涉及以下五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 第一,微課或相應教學資源
在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過程中,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存在兩大錯誤認識,一是認為微課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只要有微課就萬事大吉了。在很多場合,和一線教師討論顛倒教室的時候,常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沒有足夠多的微課資源怎么辦?微課導致的知識的碎片化和學習的系統(tǒng)化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學生家里沒有辦法接入網(wǎng)絡或沒有電腦怎么辦?
的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客觀問題,但是并非不可逾越的問題。其實,對于翻轉課堂而言,微課也許并非必須。設想一下,家里沒有條件上網(wǎng)的學生,當然也可以借助紙質材料學習。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十多年前美國學者提出的WebQuest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有不少相似之處。教師為學生提供微課或相關課程資源,并輔以學習任務單來引導學生基于網(wǎng)絡在課前自主學習,實現(xiàn)昔日在教室中完成的“知識傳授”。
● 第二,學習任務單
顛倒教室不是把微課或相關學習資源發(fā)放給學生就萬事大吉了。只有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給學生課前學習,沒有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學效果自然難以預料和把握。因此,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和應用便成了翻轉課堂的有一個關鍵。
關于學習任務單,一線教師給它起了很多別稱,如“學習任務單”、“學案”、“學習指南”、“學力單”,等等。它應該是教師教案的有機組成部分,或者說是學案和教案緊密結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當對整個課程進行全局設計,對教和學的目標進行整體設計和宏觀布局,然后分出課前學的目標和課內教的目標,再結合這些具體目標,結合媒體特性來設計或選擇微課視頻、學習任務單及測試(評價反思)。
學習指南(學案)的設計非常重要。學習任務應當是適合自主學習的任務;學習任務應當是和微課(或相應學習資源)緊密結合的;學習任務應當是可檢測的可評價的(以方便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學習狀況的);學習任務應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學習任務應當是具有拓展性的,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的。
去年年底,在成都泡桐樹小學聽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們每一位教師所設計的“學習指南”(他們稱之為“學力單”)的結尾,都是“我的困惑是”,要每一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填寫上自己學習的困惑。
設想一下,教師在課前收到學生提交的“學習單”,只要看一看,想必就清楚了學習和掌握的情況,也發(fā)現(xiàn)了每一位學生存在的困惑和問題,這個時候,教師來“二次備課”,其針對性應該是更加明確和具體了吧!
● 第三,個性化測評
顛倒教室不是只讓學生看微視頻,不是把微課丟給學生就萬事大吉了。學生看了微課掌握得怎么樣,這是教師在“二次備課”的時候的一個依據(jù)。過去,人們常說教學要“因材施教”,可是教師怎么“因材”呢,似乎只能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照顧大多數(shù)學生。而事實上,更慣常的情況是只照顧了小部分學生。學習最好的三分之一,教師不教,學生也會;學習最差的三分之一,本來就跟不上,教師一教,更加糊涂了。
沒有個性化測評,你的課堂教學組織的依據(jù)是什么?通過學習任務單中的測評或“我的困惑”,或者與微課、學習任務單配合的測評,可以幫助教師檢查學生是否真的看了微課,原本計劃要他們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掌握得怎么樣,這就方便教師了解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為“二次備課”和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奠定堅實基礎。
● 第四,課堂教學活動
過去,在教室里教師“講課”,目的是傳授知識給學生?,F(xiàn)在,通過課前的基于微課的自主學習,通常由教師講授的許多東西,在課前,學生都在線自主學習過了,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課堂里干什么?
既然知識傳授(“識記”、“理解”)的過程,現(xiàn)在放在微課里面了,由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那么,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就是要幫助學生“內化”知識了。因此,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來看,在顛倒教室翻轉課堂中,教師教學設計的重點和重心應該放在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知識的“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
其實,顛倒教室也罷,不顛倒教室也罷,真正幫助學生的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翻轉課堂中教師的任務,正是通過種種課堂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
● 第五,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動態(tài)把握
教師對教學的動態(tài)把握是真正考驗教師教學功力和水平的地方。在翻轉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學生課前通過微課完成了以往由教師講授而實現(xiàn)的知識的“傳授”,那么,在走進教室之后,課堂教學變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和創(chuàng)生性的過程了,于是,教師對教學過程和師生互動過程的動態(tài)把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啟發(fā)點撥,便成了翻轉課堂實際成效的關鍵。它既要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精準了解的基礎之上,又有賴于教師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機智。
翻轉課堂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混合學習模式,它有一個短暫的歷史,又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在一線教師的實際探索過程中,它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變式,如前后翻、課內翻、家校翻等。但是,它絕不是也不可能是學校教育的萬靈藥。
做出改變,特別是對人們長期形成的、已經(jīng)習慣了的做事情的方式方法進行改變,往往會比較艱難。Andy Hargreaves和DeanFink 在其著作《可持續(xù)領導力》(Sustainable Leadership)中指出:“教育中的變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維持變革更難。”
中國基礎教育面臨諸多批評,今天討論學校課堂教學的變革,的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更相信我的好朋友,多背一公斤的創(chuàng)始人余志海先生,在應我邀請給我們研究生做講座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shù)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