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亮,張淑貴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徐州 221006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持續(xù)高血糖及異常代謝產生的物質對血管內皮損傷,是導致其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機制之一。丹參多酚酸鹽是從丹參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1],能通過調節(jié)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和血漿中內皮素(ET)水平起到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2],臨床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性疾病。為此該研究于2012年7月—2013年6月對一組初診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在常規(guī)控制血糖治療的同時,加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通過對治療前后血清和血漿中反應血管活性的一氧化氮(NO)和內皮素(ET)進行檢測,同時結合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血管內皮功能進行評價,觀察丹參多酚酸鹽對T2DM血管內皮功能的保護作用,為預防T2DM患者的大血管并發(fā)癥等提供參考,現(xiàn)總結如下。
2012年7月—2013年6月,依據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T2DM的診斷標準,在該院內分泌科初次就診并確診為T2DM的患者計238例,其中的180例因同時合并高血壓與冠心病,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并服用有關藥物治療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余58例納入該研究,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齡在38~71歲,平均(53.8±6.2)歲。根據就診順序及就診當天日期的不同,單號分入觀察組,雙號納入對照組,結果納入觀察組患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38~71歲,平均(53.6±6.1)歲,空腹血糖(FBG)為(10.6±4.5) mmol/L,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BMI)為(24.7±3.9) kg/m2;對照組患者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40~70歲,平均(54.5±5.8)歲,空腹血糖(FBG)為(10.7±4.2) mmol/L,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BMI)為(24.6±3.8) kg/m2。以上兩組患者相關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治療方法 納入該研究的兩組T2DM患者首先均告知要加強飲食控制及適當?shù)募訌婂憻?,以利于血糖的控制,并常?guī)給予雙胍類和磺脲類藥物口服以降血糖治療,同時觀察組在常規(guī)口服藥物降血糖治療基礎上,再予以加用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50 mg/支,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靜脈注射治療,1次/d,150 mg/次,療程為14 d。此后根據血糖控制情況,繼續(xù)用上述降糖藥口服或調整用藥及胰島素注射等治療。
1.2.2 指標檢測 入組前及治療14 d后進行以下指標檢測:①入組前測量身高、體重,計算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BMI(體重/身高2);入組前和觀察結束前空腹抽靜脈血測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②分別采用硝酸還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對治療前后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和血漿中的內皮素(ET)進行檢測,操作由專人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③參照文獻[4]制定的方法,應用(如GE)公司的探頭頻率為(如7.5)MHz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超聲診斷儀對肱動脈內皮功能進行檢測。首先測肱動脈內徑基礎值D0;袖帶加壓5 min之后測定反應性充血實驗后的內徑D1;休息10 min左右,然后予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5 min后再次測定內徑 D2,最后根據公示△%=(D1 或 D2-D0)/D0×100%,計算內皮依賴性血管擴張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xiàn)MD)和非內皮依賴性血管擴張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
所得數(shù)據資料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 t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FBG和HbA1c基線水平一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兩周后,F(xiàn)BG 均有滿意下降,和治療前一樣,組間比較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控制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控制比較(±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HbA1c(%)觀察組(n=30)對照組(n=28)FBG(mmol/L)10.07±3.31 10.13±3.28 7.81±1.42 7.94±1.40 7.82±1.07 7.79±1.12
治療前兩組血清中NO和血漿中ET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血清中NO均有升高、血漿中ET均有下降,和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血漿中ET的下降較對照組更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血清NO的升高較對照組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的血管活性物質NO和 ET的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的血管活性物質NO和 ET的比較(±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0)對照組(n=28)NO(μmol/L) ET(ng/L)58.37±10.72 57.69±10.18 64.18±16.04 63.87±16.20 76.31±18.16 75.80±17.29 55.28±14.75 63.15±15.12
治療2W后兩組FM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改善更顯著,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的NMD較治療前未見明顯改善,且兩組間比較也基本一致,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的肱動脈內皮功能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的肱動脈內皮功能比較(±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0)對照組(n=28)FMD NMD 5.69±2.05 5.91±2.08 9.15±2.14 7.48±2.11 4.96±1.63 5.02±1.72 5.18±1.94 5.26±2.17
隨著T2DM病程的持續(xù)可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是其中之一,是導致DM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關于T2DM大血管病變發(fā)生的機制有許多研究,其中血管內皮的損傷是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于導致大血管內皮損傷的根本原因是持續(xù)高血糖及異常代謝產生的物質,因此通過控制血糖進而改善代謝的紊亂,以減少損害血管內皮的因素,是預防T2DM發(fā)生大血管并發(fā)癥的基礎。
NO和ET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具有調節(jié)血管舒張和收縮功能的重要活性物質,生理情況下,二者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以維持血管正常舒張和收縮功能。初診無并發(fā)癥的T2DM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ET較正常人群多是顯著增加,而NO分泌卻顯著下降。丹參多酚酸鹽是從中藥丹參中提取的多酚酸鹽類化合物[1],主要活性成分是丹參乙酸鎂,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微血管血流速度等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此藥能通過調節(jié)血清中NO和血漿中ET水平,改善受損害的血管內皮功能,對心腦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3]。為此對一組初診的T2DM患者常規(guī)降血糖治療的同時加用丹參多酚酸鹽注射治療,并與常規(guī)降血糖治療的患者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治療2周后,兩組血糖均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血清中NO也有所升高、而血漿中ET水平則較治療前均有下降,其中以觀察組血漿ET下降更明顯。結果說明丹參多酚酸鹽能通過調節(jié)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NO和ET水平,對初診的T2DM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此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肱動脈的FMD和NMD屬無創(chuàng)性的血管內皮功能評估手段,該次研究中,無明顯血管并發(fā)癥的初診T2DM患者,治療2周后,兩組FM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其中觀察組其肱動脈的FMD和對照組相比較治療前改善更明顯,這就證明丹參多酚酸鹽對T2DM血管內皮功能具有保護作用。
綜上,丹參多酚酸鹽通過對T2DM血清中NO和血漿中ET水平的調節(jié),起到保護其血管內皮的作用,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1]王逸平,宣利江.中藥現(xiàn)代化的示范性成果—丹參多酚酸鹽及其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的研究與開發(fā)[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20(5):377-380.
[2]談世進,郭慧峰,陸燕.丹參多酚酸鹽對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內皮功能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9,23(2):126-128.
[3]Celermajer DS,Sorensen KE,Gooth VM,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t risk of atherosclerosis[J].Lancet,1992,340(8828):111l-1115.